<p class="ql-block">中共广州外县工委机关旧址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在广州市越秀区德政中路,有一处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一一中共广州外县工委机关旧址。这里曾是革命`、的火种,是党在黑暗岁月中秘密斗争的据点,更是广东党组织恢复重建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风雨如晦的革命低潮</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迫害,广州市的党组织也未能幸免,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1936年6月,共产党员王均予按照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回到广州,肩负起恢复重建党组织的重任。此时,抗日战争的烽火已经燃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党组织不仅要恢复广州城内的组织,更要将党的工作扩大到广州以外的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州外县工作委员会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二、秘密据点:德政中路62号2楼</p><p class="ql-block">为了开展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工作,必须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秘密据点。当时,负责外县工委的几位同志居住分散,且他们的住所并不适合作为党的秘密机关。这时,张寿南想到了温盛湘。温盛湘是一位年轻的革命者,10多岁就跟随其兄长温盛刚参加革命活动。他曾目睹国民党对革命同志的残酷屠杀,这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他负责主编地下革命刊物《游击队》,并印刷马列著作以唤起民众。张寿南认为温盛湘机智勇敢,完全可以信赖,于是将寻找房子的任务交给了他。</p><p class="ql-block">温盛湘的堂兄曾租住过德政中路62号2楼,此时堂兄携眷回乡,温盛湘便将整层楼包租下来。这是一所西式大房子,楼高三层,62号位于末端,二楼有两房一厅,还带有厨房和卫生间。临街的客房用于一般接待,张寿南住头房,温盛湘住尾房。为了确保秘密据点的安全,张寿南对温盛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里是党的秘密机关,你对外必须绝对保密,必须断绝与一切人员的来往。”温盛湘牢记这一指示,断绝了与亲戚朋友的联系,对外与张寿南佯称为堂兄弟。他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为掩护党的机关和领导干部做了大量工作。</p><p class="ql-block">三、革命火种:重要会议与决策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在广州外县工委机关旧址,许多重要的会议在此举行,许多关键的决策也在这里制定。这里成为了党在广东地区开展工作的核心枢纽。首任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的负责人张云逸、长江局的黄文杰、先后任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和广东省委书记的张文彬、省委负责外县工作的尹林平、从苏联经延安回来的梁广等党的领导人,都曾先后到这里研究工作。广东省委成立后,这里也成为广东省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的联络点,梁嘉、于光远、陈恩等人也常来此地。有时因研究工作至深夜,同志们便在此留宿。</p><p class="ql-block">在艰苦的环境中,外县工委的同志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积极开展工作。在他们的领导下,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党的组织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仅半年时间,就在15个县发展了党员150名,建立了10多个党支部。外县工委为广东党组织的恢复重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党日后在广州领导全面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四、红色传承: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如今,中共广州外县工委机关旧址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它静静地矗立在繁华的都市中,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奋斗的精神,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和决心。</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这座旧址,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革命者的热血与激情。那简朴的房间、斑驳的墙壁,都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地。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p><p class="ql-block"> 中共广州外县工委机关旧址是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名片,它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