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写随笔】教师随笔:行走的教育(第29期)

心沐于红 青胜于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随笔。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是一笔巨大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苏霍姆林斯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让课堂成为素养生长的原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后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蔡立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新教育实验行动之构建“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遇见《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会是一种怎样的邂逅呢?就像一场宿命般的救赎,又仿佛久旱逢甘露般的畅快,让我们在粗鄙笨拙的苦苦摸索中澄清思想,坚定方向,明晰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传统的课堂观察的迷雾中,这本书于正在践行“学为中心”课堂模式的“新教师”而言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教学观察的表象肌理,让我们看到课堂真实的内在骨骼和经脉。为真正实现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创造了更多可能性。这本书构建的观课议课框架不仅重构了课堂观察的坐标体系,更在深层次上解构了传统教研的认知模式,共创、共生、共发展成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研新样态。在这场静悄悄的教育教学革命中,教师专业发展正经历着从“技术工匠”到“素养设计师”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解构传统,观课议课的范式革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观课议课执着于教学环节的机械拆解。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普遍可见的现象是一群教师挤在教室后排,听课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提问次数、学生的回答、应答频率等。这种工业化流水线式的观察模式,将鲜活的教学现场异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拼图。而素养导向的观课框架,则像给观察者戴上了全息眼镜——不再执着于教师是否完成预设环节,而聚焦教师任务设计可探究性、自主合作参与度和学生思维进阶的轨迹。当一位数学教师故意“犯错”引发认知冲突时,观察者捕捉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破茧的瞬间,而不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事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素养图谱,课堂观察的认知升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核心素养导向的观察维度构建起立体的认知坐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观察中,观察者手持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记录表,更是一张动态生成的素养发展图。观课教师从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观课视角,聚焦到“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观课关注的不仅是教学的过程还有学生的课堂上的素养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在《挑山工》探究中对比感知挑山工与游客登泰山的生命状态和品味“挑山工”的精神品质时,“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思维碰撞中悄然生长。这种观察视角的转换,使教师得以透过知识传授的表象,看见学生素养发展的暗流涌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专业觉醒,教师发展的破界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催生着教师角色的深层变革。在“共创教研”备课研讨中,教师们不再争论教学设计的精巧程度,而是围绕“哪个探究任务设计和教学瞬间真正触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展开专业对话。主备教师在教学反思时,记录的不再是“导入环节超时3分钟”的技术焦虑,而是“如何创设进阶性的探究任务和搭建稳固有效的学习支架”等问题的专业求索。这种转变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理性”到“实践智慧”的范式跃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本书后,不得不感叹当观课议课从针对上课教师的“找茬游戏”升华为“专业共研共创”,当课堂观察从“技术评判”转向“素养追踪”,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研方式的革新,更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在这场静水流深的课堂观变革中,教师正逐步成为素养时代的课堂建筑师,用专业智慧搭建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脚手架。而《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恰似一盏启明灯,照亮了通往素养课堂的专业路径,让教育观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改革的实践哲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语言为舟,心灵为海:英语教育的诗意探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缪依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语课堂常被简化为字母的堆砌与语法的迷宫,但若俯身细听,便能察觉其本质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当黑板上的“A”不再仅是发音的口型,而是通向世界的钥匙;当“Hello”不再只是课本的第一课,而是跨越文化藩篱的桥梁——教育的重量便从知识的搬运转向生命的唤醒。作为教师,我曾在分数与灵魂的天平上摇摆,而今方悟:真正的教育,是让语言成为一扇窗,而非一堵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执教鞭时,我将课堂切割成精确的模块:单词听写、语法解析、最后习题巩固。这种工业流水线般的节奏,看似高效,却让语言失去了呼吸的空间。英语本应是跃动的音符,却在机械重复中沦为干瘪的符号。当学生默写时颤抖的指尖与朗读时躲闪的眼神交织成网,我逐渐明白:教育的急功近利,终会扼杀语言最珍贵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开始在教案的缝隙里播种诗意。一个简单的“spring”,可以是破土的新芽,也可以是少女轻盈的裙摆;一句“How are you?”,不必禁锢于“I’m fine”的标准答案,而能化作“My heart is dancing with the sunshine”的私语。当课堂从“正确答案”的竞技场变为“可能性”的孵化器,那些曾被分数压弯的脊背,终于挺直成探索世界的桅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最深的悖论,莫过于用统一的标准丈量参差的生命。我们给学生贴上“优秀”“普通”“待提高”的标签,却忘了每个灵魂都藏着独特的密码。内向者或许在沉默中酝酿着史诗般的想象,活泼者可能将语法规则谱成欢快的歌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当它被异化为考核的工具时,那些发音的瑕疵、拼写的误差,便成了否定价值的利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尝试将课堂化作一片原野,让蒲公英与橡树共享阳光。不再用“错误”的红色印记圈禁创造力,而是以“尝试”的绿色批注点亮勇气。一个胆怯的“May I try?”比完美的“正确答案”更值得掌声,一句结结巴巴的“I think…”远比沉默的顺从珍贵百倍。教育不是修剪个性以适配框架,而是拆解框架以盛放万千姿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数如同月亮的背面,永远照不亮教育的全貌。当我们痴迷于排名与达标率时,常会遗忘语言最原始的使命——连接心灵,传递温度。英语课堂不应只是模拟考卷的练兵场,而该成为触摸世界的指尖。一句生日歌里藏着的文化温度,一场角色扮演中迸发的情感共鸣,远比选择题的得分更能滋养生命的根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开始在教学目标中埋下“隐性种子”:教会学生用“Thank you”传递感激时,更要让他们懂得这句话背后的珍重;讲解“family”的词根时,不忘探讨不同文化对亲情定义的多维折射。当知识从纸面渗入血脉,考试便不再是终点,而是成长路上一枚小小的路标。那些未被计入分数的闪光瞬间——某个孩子眼里的豁然开朗,某次讨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才是教育真正渴望收割的麦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的教案扉页写着一行小字:“语言是舟,渡人亦渡己。”教师并非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与学生并肩立于船头的旅人。我们共同聆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潮汐, deciphering the world's heartbeat in the rhythm of English. 当琅琅书声与窗外的风声应和,当稚嫩的笔迹在作业本上开出思想的花——教育的意义,便在这些细微的震颤中显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色中的校园常让我想起博尔赫斯的诗句:“我暗暗设想,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我想说:教育的天堂,或许是一间永远亮着灯的英语教室。那里没有标准答案的围栏,只有无数可能性如萤火飞舞;那里不生产“完美”的标本,只孕育带着缺憾却真实生长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开窗,晚风送来远处孩童的嬉闹,混着几句零散的英文飘散空中。那一刻,我听见了比任何考试满分更动听的声音——那是语言,在自由地呼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让错误成为生长的阶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构建有温度的数学课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杨露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应龙老师说“绕开错误就是绕开认知过程的丰富性,但凡学生中的差错都应显现出来。”错误在数学课堂中随处可见,我有时对学生的错误感到烦恼、排斥、甚至无奈,可事实上错误是走向正确的阶梯,是孩子成长的契机。我们要学会关注、正视、利用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课堂也会因错误而灵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容错:用尊重等待生命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错误便无需教育,学生出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对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堂课印象十分深刻,孩子从刚开始的拘束不敢举手发言到后面所有同学越来越积极、不再畏惧答案正确与否,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想法。细细想来学生在几十分钟内有这样的转变正是源于吴老师对每个独特生命体的尊重,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她示以微笑,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孩子慢慢思考,直至找到错误的原因。以前的我上课是很急躁的,非常简单的题目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会不自觉皱起眉头,用质疑的目光看着他们,难到这不是无形中挡住了孩子表达的欲望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天复习课上我提问“谁能列举一组比例?”环顾四周点名了从未举手回答问题的陈同学,他吱唔了很久答道“6:4=5:2”。其他同学都在笑,我用眼神制止了他们,微笑着问他“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是否成比例吗?”他没说话拿起了笔计算,他的计算比较慢,过了两分钟他不好意思看着我说“老师,这个错了,应该是6:4=3:2”。继续追问下他回答“可以用外项乘外项,内项乘内项。”顺势再问:“如果让你修改其中一项,你能找到其他符合要求的比例吗?”我以为他会不说话,但他不仅发现了错误还将错误改正了过来,从这之后他的解比例总算是会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析错:在辩论中触摸知识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让学生在追根问底的争论中豁然开朗,才能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鸽巢问题》的课堂上有着思维碰撞的精彩。探究任务一是“8只鸽子飞进3个鸽笼,最多的那个鸽笼里至少有几只鸽子?”。巡视过程中答案不一,我便有意创设“错误的舞台”,让许同学上台汇报了他的想法。当他表达完后底下的同学纷纷举起了手:“我不同意,我觉得至少是3只,因为剩下的2只鸽子还可以再分开”;许同学反驳道“可是题目要求是最多的那个鸽笼呀,如果再分开那就不是最多的了。”另一同学:“这里的最多的鸽笼没有说只有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的,因为要尽可能少,4只肯定不是最少的情况。”……在他们不断争论中统一了对情境的理解。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思维的困境中,发生在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的过程里,教师再适时引导总结,学生即能触摸知识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悟错:以创新打破思维惯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时候,教师需要尝试用不同方法帮助学生跳出固化思维。当学生屡次混淆圆柱的表面积变化题目时,就要借助动画给学生直观展示不同切法所带来的表面积是如何变化的。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总是记为底面积乘高,就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不断将长方形卷成曲面,用手摸出长方形的长变成了圆柱的哪一部分,再复习公式是提问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些错误需要教师借助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思维贯性,通过一些小妙招重构解题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不是苛求完美,化错教学帮助学生生长,包容错误、欣赏错误、尊重儿童的生命个体,让学习真实发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拂去教育疲惫,重绽初心繁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苏冰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我担任班主任一职已然五年。这五年,有初登讲台的青涩与热情,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笑与泪水,也有面对班级琐事的疲惫与迷茫。而这个学期,疲惫感如潮水般将我彻底淹没,让我在教育之路上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学期,班级里仿佛总有一股无形的暗流在涌动。课堂上,时有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扰乱教学秩序;课间休息,学生间的打闹推搡时有发生,小摩擦不断升级为小冲突;作业方面,抄袭、拖欠现象屡禁不止,学习态度令人担忧。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像一位时刻待命的消防员,只要学生惹出一点事端,就得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冲过去“灭火”。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要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到公平公正;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谈心,要绞尽脑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与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又要小心翼翼地措辞,既要让家长了解情况,又不能引起他们的过度焦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复一日,我在这些琐碎的事务中疲于奔命,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也亮起了红灯。我开始害怕走进教室,害怕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曾经的教育热情被消磨殆尽,只剩下满心的疲惫与焦虑。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适合当班主任,是否还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我深陷迷茫与疲惫的泥沼无法自拔时,学校组织的阅读打卡活动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起初,我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其中,每天随意翻开一本书,机械地阅读几页,然后打卡记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书中的世界所吸引,那些文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穿透我内心的浮躁与疲惫,让我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烦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读到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书中她分享了自己从教六十余年的教育经历与感悟。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让我深受感动。于漪老师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从未放弃过对教育的追求。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情怀,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他讲述了一个个与学生的感人故事。他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耐心去引导每一个学生成长。在他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意识到自己之前过于注重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阅读打卡的过程中,我逐渐沉淀了自己的内心,不再像之前那样浮躁焦虑。我开始从书中寻找解决班级问题的答案,尝试用新的方法和理念去管理班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纪律问题,我不再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借鉴书中的方法,采用小组竞赛、积分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我也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慢慢地,课堂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我不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先耐心倾听双方的心声,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然后,我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而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主动和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不再只是单纯地说教,而是像书中的老师一样,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我的努力下,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打卡,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在疲惫与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让我重新找回了教育的初心和热忱。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将继续与书为伴,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用爱与智慧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教育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小天使与小恶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徐文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学生的这一年路上,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群“小天使、小恶魔”斗智斗勇。他们就像拥有双重身份的小精灵,一会儿是暖心的小天使,一会儿又化身为让人头疼的小恶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听到“小天使与小恶魔”这个称呼,是在几周前的新教师培训,有幸听到姜月红老师为我们讲解《以教育家为镜,铸就教育人生》。姜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她与她的学生隽隽的故事-----“小天使与小恶魔”。看到这七个字,我脑子立马回想起了一位学生------小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恶魔行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刚接班的时候,总会感觉班级上课纪律乱糟糟的,班上总有那么几个"特殊生”,自制力不强,调皮捣蛋,导致我一边上课一边管纪律,经常使我感到身心俱疲。其中,小江就是那个最调皮的学生。他在课堂上突然很大声地讲话,或说一些很奇怪的话,他不学习还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甚至在背后辱骂老师,让我心里很不喜欢他。于是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不爱学习,不是一个好学生,就是一个“小恶魔”。但是后来,我也发现,其实他也是一个“小天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使时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一节英语课,我在讲解一篇对话课。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映照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脸庞。讲到重点时,我看到小江那专注的眼神,他的眼睛亮晶晶的,随着我的讲述微微闪烁,边听边做笔记。当我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第一个高高举起手,回答得准确又富有见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山间的清泉,为课堂注入了活力。那一刻,他就是课堂上的小天使,他的积极与认真感染着每一个人,让整个课堂都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成绩很好,并且写字非常好看,写字、做作业速度非常快。每一次即使距离很远,他只要看到我就会跑过来,很热情的向你问好。还有他很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去打印室搬学单,由于打印的比较多,也很沉,他看到后很积极地帮我接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引导小恶魔,守护小天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小江这截然不同的两面,我深知作为教师,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引导。虽然他喜欢说话,上课会有一些小动作,是一个“小恶魔”但他也可以是一个“小天使”,他做事积极,尊敬老师,助人为乐等等。所以当我再看待他上课扰乱课堂纪律这件事时,我有了不同的猜想,他可能只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吧,那上课多关注一下他,结果可能会不同,果真他减少了扰乱纪律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与小恶魔的结合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展现出这两面。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发现并呵护他们的天使一面,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改正恶魔行径,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善良、懂事、有责任感的人。要相信他可以从“小恶魔”变为“小天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之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顾翠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春风送暖,绿柳扶苏,明媚春光里又迎来崭新的一天。如往日一样,我一到学校,便马不停蹄奔向教室,与孩子们一起经典晨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喜欢孩子们美美的诵读,享受与黎明共舞的时光,那是抑扬顿挫的诗意,是奔向诗与远方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当我们深情诵读时,学校某位巡课老师站在教室门口,一脸严肃地望着我,手指着教室敞亮的八盏日光灯。没有只言片语,却掷地有声!那一刻,我的脸唰得红了起来,羞愧不已!这就是我们口中读着勤俭、节约诗句的作为吗?这就是一位非班主任老师的担当吗?这就是“一个党员一面先锋旗帜”的先锋引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惴惴不安地来到门口开关处,望着四十三个诵读的身影,手指不自觉地探向电灯开关,指尖在半空顿了顿,终于轻轻落下。此刻,一笼愁云涌上心头,并迅速蔓延开来,久久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令我深感意外的是孩子们对此事的反应比我预想得热烈。课间操时,扎着蝴蝶结的班长拽着我的衣角:“老师,别愁,我们有办法让教室亮堂堂的!” 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着:“老师,我们有办法,相信我们!”阳光肆无忌惮地铺在操场的每一个角落,照在孩子们扬起的睫毛上碎成点点斑驳。我欣慰地笑了,为碎影,更为孩子们的凝心聚力和善解人意。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再次走进教室,淡黄色窗帘被哗地拉开,四月的阳光温柔地飘进来。穿粉色卫衣的女孩笑的像花儿一样,眉飞色舞地说:“老师,我观察过了,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的光线最柔和,以后我们都把窗帘敞开,教室里就亮堂了。”后排的“科学小专家”推推眼镜,煞有介事地讲解:“老师,老师,浅色衣服能反射82%的可见光,深色只能反射5%,春天来了,浅色衣服更靓丽哦,活力四射!。”文艺委员也迎面而来,脱口而出诗意的语言:“我们的眼睛会发光,四十三束光聚在一起……”俨然,这个春天,教室成了光的魔法剧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某个暮色渐浓的黄昏,值日生擦拭着蒙尘的玻璃。我望着西天燃烧的晚霞,听见身后传来铅笔划过素描纸的沙沙声。转身看见向来沉默的转学生小天,正在画本上画着整片星空,闪闪烁烁,迸射出美轮美奂的星光。他垂着眼睛自言自语道:“以前总觉得开灯才有安全感,现在发现,光在我们眼睛里跑来跑去的样子更好看。”此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光明从不来自钨丝或灯管,而是照进我们心里的那束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四十三双眼睛开始追逐流云间的光线,当稚嫩的心灵懂得把星空描绘成色彩,这间小小的教室早已住进了永不熄灭的星光……那些关于“光”的秘密,正随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伴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从衣角发梢不断滴落,在成长的路上溅起一串串亮晶晶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手教师》阅读心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18px;">姓名:王紫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在青年联合体,那时候大家一起共读的是《课程》这一章,当时觉得这本书怎么这么生涩难懂,因此到后期一直没有翻开过这本书,之后偶然一次翻看这本书,发现这本书还是挺好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比较有感触的一点是书中提到,教育中至少80%的问题都是可以提前预测加以排除的。如果不能,那说明是这件事在我们心中还不够重要。我觉得确实是这样,比如说,我班在开学初期,总有同学不带跳绳,经过反复强调,基本能做到人手一根跳绳。而近期,我其实注意到了有同学没带跳绳,也知道如果我不强调这件事的话,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带跳绳,但是总觉得一个大课间下来,同学们很累,老师也很累,就没有过多地去强调。到现在,确实从一开始的两三个没带跳绳到现在的十几个。因此,这些日常的事情确实需要时时坚持,时时强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我们想管理好学生,既要设定好规则,更重要的是要设定好程序。比如大课间时跑操要做到有序、要按时交作业、上课要认真听,这些都是规则,我们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说,学生其实是不明白到底要怎么去做的,因此更重要的是要设定好程序。比如让学生知道大课间具体应该怎么做,怎么样才是有序,我们可以对大课间整个过程进行分解,从班级门口排队——行进路上——到达操场指定位置——开始跑操……分段去进行设置程序,再不断地去进行训练,强化程序,养成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面对小学生群体时,在要求他们做某件事的时候,指令务必具体且清晰。以课前准备为例,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并不清楚怎样才算达标。此时,展示一张课前准备就绪的示范照片,便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楚知道具体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规则的制定很简单,难的是把这个规则变成习惯,因此这要求我们规则制定完之后,前期一定要进行监督与反馈,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全班性的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也需要指出来,但不进行个人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能不能把规则变成习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执行力。在不同的领域,执行力是有很大区别的。执行力的高低主要和三方面有关,第一,是你对这件事的意愿,如果这件事你是可做可不做的态度,那自然执行力就不高;第二是是否掌握这件事能否成功的关键点;第三是能否坚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对于学生早上到校后表现的很散漫,如果我们只是很生气地批评了学生。没有那种意愿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将这个坏习惯改正,那自然执行力就低,久而久之,学生早上到校就都是散漫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书还是得多翻多读,不同的时候看同一本书心情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