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宁波-天一阁博物馆。

曹东

<p class="ql-block">天一阁。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书楼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意,建筑书楼,名为天一阁。楼上一通间,楼下分六间,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植树筑园。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海礁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有国家一级文物(明代丰坊摹刻的神龙本《兰亭序》帖石)这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版本之一。神龙本《兰亭序》因其前后有半个神龙印而得名被认为是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之一。历史渊源,丰坊是明嘉靖年间的一位书法家,他以冯承素摹《兰亭序》为底本,刻成了神龙本《兰亭序》碑石。丰坊晚年将这块刻石连同其他藏书转让给了范钦,范钦将其珍藏于天一阁。艺术价值,神龙本《兰亭序》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行神韵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一阁藏神龙本《兰亭序》刻石被历代书家、学人公推为“兰亭之冠”“神龙之祖”,其艺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p> <p class="ql-block">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天一阁是明代范钦所建藏书楼,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藏书楼。然而,人们只知道天一阁闻名于世,却不知道它的前身——东明草堂,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是范钦的宅第,因其官职而得名。范钦曾官至兵部右侍郎,故以司马代称,第则是府第的意思。司马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p> <p class="ql-block">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之处,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天一阁的北面,是一座飞檐巍峨、斗拱繁复的古建筑,宁波府学藏书楼。原来是明州州学、庆元府府学、庆元路路学、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先后10次易名有6个名称,其中“尊经阁”先后出现4次,沿用时间最 长。最初名(五经阁)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改名(稽古堂)后因高宗累颁御书藏之改名(御书阁)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建,改名(尊经阁)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重建,再改名(稽古堂)成化二年(1466年)重建,翌年春三月竣工,改名“尊经阁”。嘉靖九年(1530年)因钦颁御制(敬一箴)等,改名(敬一亭)清乾隆九年(1744年)再次重建,复名尊经阁。</p> <p class="ql-block">百鹅亭。是一座明代建筑,属于天一阁的园林休闲区。历史背景,最初是作为墓前祭亭而建,原址位于宁波南郊祖关山。1959年,百鹅亭被移建至天一阁内,成为天一阁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建筑特色,百鹅亭结构精巧,采用榫卯结构,全部使用同一石材建造,工艺技术精湛亭子的枋额等处雕刻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文化意义,百鹅亭的名字来源于古代大族在清明祭祀时,会杀鹅来祭天、祭地和祭祖宗的习俗亭子的设计和雕刻不仅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和祭祀文化。</p> <p class="ql-block">南园。以水为主,水岸曲折,池岸叠石玲珑,营造出一种雅逸、宁静的氛围。园内布局精致,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花坛等景致错落有致,充分展示了江南园林艺术的魅力。文化价值,天一阁南园不仅是天一阁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波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大门外面两边分别有一对旗杆。为进士旗,范家出了两个进士分别是范钦和范钦,曾孙范光文。</p> <p class="ql-block">水北阁。作为天一阁博物院的一部分,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藏书楼的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藏书楼通常设计有防潮、防虫、防火等功能,以确保古籍的长期保存。历史价值,不仅是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之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重要场所。徐时栋的藏书理念和实践,对周边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宁波乃至整个浙东地区藏书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花轿亭。内收藏着一顶被誉为万工轿的宁波花轿,这是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的典型代表,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制作工艺,轿采用榫卯结构联结,由十个工人耗时三年、一万多个工时打造而成,轿身没有轿门,需由专业轿夫拆卸后才能让新娘进入。它周身雕花,并饰以朱金漆木雕工艺,是宁波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装饰图案,轿上雕刻了250个人物以及花鸟鱼虫等图案,包括28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和92只狮子等,这些图案共同组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工艺作品。文化寓意,轿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体现。它代表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寓意着新婚夫妇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传说故事关于轿的由来,相传南宋时期,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至宁波,被一名村姑所救。赵构答应将来派人接村姑入宫,以她身上的青布襕为凭。然而,后来约定的暗号泄露,赵构只好下旨“浙末女子皆封王”,允许她们出嫁时乘坐龙凤花轿。从此,宁波地区的花轿制作越来越讲究,轿也因此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明池。作为天一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历史悠久。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在天一池增构池亭,环植竹木,堆(九狮一象)假山进一步丰富了明池周边的景观。名称寓意,明池之名与东园之名相映成趣,共同诠释了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别号(东明)的深远寓意。</p> <p class="ql-block">传明右副都御史丁继酮墓刻石。</p> <p class="ql-block">秦氏支词。建成于1925年,是宁波商人泰君安之子秦际藩、秦际瀚秦际浩为其父所建。秦氏支祠是南方近代优秀初堂建筑的代表,其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保存完整,在南方留存的家族宗祠中具有代表性,建筑布局,秦氏支柯以照壁、门厅、戏台、中厅、后楼为中轴线,共三进,两侧置有配殿、看楼。整座建筑样的平面布局呈纵向长方形,占地面积大约2000余平方米。同时,秦氏支祠是少有的男女共祠祠堂,后殿用于供奉女性先祖牌位。</p> <p class="ql-block">状元厅。系清咸丰二年(1852年)状元鄞县人章鋆的厅堂,高大轩敞为甬上之冠,后移建于此。章鋆,字采南,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至国子监祭酒,曾掌四川、广西乡试,充会试同考官,视学福建、广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