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游记

同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我与父母一同游览了宝藏小城——新绛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绛县,古称绛州,隶属山西省运城市,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建城史。之所以称之为“宝藏小城”,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截至2023年,新绛县有各级各类非遗保护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绛州鼓乐、绛州面塑、澄泥砚制作技艺、绛州剔犀技艺、点舌丸制作技艺5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此次选择参观龙兴寺、绛州天主教堂和绛州衙署三处古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绛的古迹大都隐藏于市井中,转过街角时的惊喜让人耳目一新,古色古香的榫卯建筑与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交相辉映,夹杂着街头巷尾商贩的吆喝叫卖声,别有一番韵味。</p> 龙 兴 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县城中心的龙兴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兴寺坐落于高岗之上,始建于唐代,因寺内的龙兴塔而得名,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寺内的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殿内还保留着宋金时期的彩塑。据史料记载,龙兴塔顶有六次冒出屡屡青烟的奇特现象,宛如一条游曳于云海中的巨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吸引我们来此的是寺内这块唐代碑刻——碧落碑,相传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元嘉之子四兄弟所立,全名为“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碑”,碑文以小篆为基础,融合先秦古文字,因字形奇特古奥,历代学者难以解读,传为仙人所书。碧落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传奇之作,被誉为“唐代篆书第一碑”,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神秘的历史背景,吸引了历代学者和书法家的极大关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邻寺院的高岗之下,有两座宋金墓葬。墓室中由青砖包裹,顶部为石质的尖顶斗拱,四周均有精美绝伦的石雕。墓门两侧各有一位守墓将军浮雕,墓室两侧为栩栩如生的牡丹浮雕,正对墓门的墙壁上则雕刻着一间榫卯结构的古建,一位少女从两扇半掩的房门间探出半个身子,好奇地向外面张望。整座古墓的石雕呼之欲出,灵动活泼,给肃穆的气氛中增添了一丝生气,让人在感叹古人精湛技艺的同时,又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生命真谛的感悟。</p> 绛 州 天 主 教 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完龙兴寺,向西步行百余米,在一个蜿蜒曲折的小胡同里,巍然屹立着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新绛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教堂是山西省天主教历史的活化石,162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创建,成为山西第一座天主教堂。这座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瑰宝,前身竟是明代晋王府邸——灵丘王朱土场皈依后将王府献给教会改建,至今还保留着王府门楼和花园的遗迹。1937年荷兰主教孔昭明耗资45公斤黄金将其重建为哥特式主教堂,双钟楼高耸43米,内部九道巨型拱券创造无柱空间,整体呈独特的"羊"字形布局,暗喻《圣经》中"基督的羊栈"。它与上海、广州、青岛教堂并称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白求恩1938年赴延安时曾在此留宿,如今仍是运城教区主教座堂,与相邻的龙兴寺古塔共同勾勒出古城的天际线,见证着四百年来中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融。</p> 绛 州 衙 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天主教堂,往南不远处便是闻名遐迩的绛州衙署,这里也是我们今天深度旅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绛古城的中轴线上,绛州衙署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用砖木镌刻着千年的政治文明。这座始建于隋唐的古代州级行政中心,以全国罕见的元代大堂为核心,形成了包括钟鼓楼、乐楼、州衙花园在内的完整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衙署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呈"品"字形分布的绛州三楼。始建于北宋的钟楼,金代万斤铁钟的余音仿佛仍在空中回荡;元代的鼓楼三重飞檐如大鹏展翅,门楣上"涵远"二字道尽古代官吏的胸襟;明代的乐楼则记录着市井百姓的悲欢,其独特的双层戏台设计,让皮影戏与蒲剧在此同台争艳。这三座不同朝代的建筑,恰似三位穿越时空的见证者,诉说着衙署的千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青石甬道北行,一座气势恢宏的单檐歇山顶建筑赫然矗立——这便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州堂"的绛州大堂。七开间的罕见规制,远超《营造法式》中州衙五间的定制,殿内12根立柱撑起的开阔空间,曾经回荡过李世民点将的号令,也见证过包拯式清官的惊堂木声。北壁上镶嵌的北宋《文武七条》碑刻,以"清心""奉公"等训诫,成为古代廉政文化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观大堂建筑,处处暗藏玄机。檐下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如莲花绽放,保留着盛唐遗风;柱础的覆盆莲花纹样,分明是穿越千年的唐代信使;而元代匠人独创的"减柱造"技法,则让室内空间豁然开朗。最令人称奇的是大堂地面镶嵌的"鱼跃龙门"青石雕,传说新官上任踏此石,便知为官当如鱼逆流而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庄严肃穆的大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衙署后院的绛守居园池。这座隋代太守私园,曲桥回廊间依稀可见当年文人雅集的身影。太湖石堆砌的假山暗合"一池三山"的仙境意象,而碑廊里颜真卿的《绛帖》刻石,则让翰墨清香穿越千年仍萦绕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绛州衙署已不再是森严的官府禁地。每天清晨,钟楼的晨钟依然准时响起,不过召唤的不再是衙役班头,而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大堂内,全息投影技术让薛仁贵投军的历史场景重现;乐楼前,非遗传承人正用皮影戏演绎着现代反腐故事;就连后花园的凉亭里,也常有小学生临摹《文武七条》的稚嫩笔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游客抚摸着大堂柱础上千年磨损的痕迹,或站在鼓楼顶层俯瞰古城全景时,或许能感受到:这些砖木构筑的不仅是一座古代官署,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吏治文明史。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言:"绛州衙署是凝固的音乐,每个构件都在演奏着中华治理智慧的乐章。"</p> 新 绛 铜 火 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束了一天的游览,新绛纷繁瑰丽的各色文化让我们大饱眼福。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当然要品尝一下最有代表性的当地美食——新绛铜火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绛铜火锅堪称晋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其独特魅力体现在工艺与文化的完美融合。铜锅采用传统失蜡法铸造,既保证导热均匀又不易烧糊。食材码放遵循"五层八样"的古法:底层大白菜取"百财"吉兆,中层炸豆腐吸收肉香,上层手打丸子必须用晋南黑猪后腿肉,掺入本地花椒粉提鲜。最绝的是那勺传承百年的蜂蜜秘方,在油炸五花肉时形成晶莹的琥珀色脆壳,与骨汤交融后产生迷人的焦糖风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道美食更是一部浓缩的民俗史。过去只有春节才能享用的"铜锅宴",如今已成为新绛人婚丧嫁娶的必备菜肴。炭火慢煨的过程中,铜锅会发出特有的"嗡嗡"声,老人们说这是灶王爷在唱歌。吃火锅时定要搭配现烤的三角馍,馍片在锅边烤至焦黄,蘸着肉汤入口,外酥里嫩的口感与铜锅的醇厚相得益彰。这种围炉而食的古老仪式,不仅延续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更见证着晋商文化中"以食会友"的待客之道。</p> 写 在 最 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遍名山大川,看惯都市繁华,我却在黄河岸边的这座小城里找到了最动人的生活原色。当铜火锅的炊烟混着蜂蜜焦香飘散在巷陌间,当老街坊们用带着汾河腔调的乡音招呼你"吃咧么",新绛用它质朴的温暖告诉我们:旅行最美的风景,往往就藏在这些简单温暖的人间烟火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