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安阳——五一游中国文字博物馆,看中国文字发展史

泓遐

<p class="ql-block">安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更是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字之都”,到了安阳一定得去中国文字博物馆看看。</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建筑外观装饰华丽,雕刻精美复杂,顶部结构层次分明,柱子上的花纹设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大厅的中国文字。</p> <p class="ql-block">屋顶呈多层阶梯状设计。</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主要介绍汉字的出现及其演变。</p> <p class="ql-block">汉字五千年。</p> <p class="ql-block">各种字典。</p> <p class="ql-block">多本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每本书都承载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小尔雅》与《释名》。</p> <p class="ql-block">近现代 字 词典 Modern Dictionaries”,说明古代与近代汉语词汇编纂的区别及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历代字书介绍不同朝代的字典编纂方法及其分类。</p> <p class="ql-block">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对1万多个汉字的字义、成因进行了详细注释。他将汉字成因归纳为六种基本类型,使汉字研究走向科学化。</p> <p class="ql-block">汉字造字法有六种主要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并展示了对应的具体例子。这些造字方法如同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中华文字的神秘之门。</p> <p class="ql-block">说字传义。</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刻满了古代的文字记载,字体工整清晰,记录着历史故事或事件。</p> <p class="ql-block">汉魏碑碣文字介绍早期碑碣形式的变化及特点,现存二百多种汉代碑刻集中在东汉时期。隶书演变楷书并出现了新隶体,南北朝至初唐时楷书取代隶书。</p> <p class="ql-block">‌木简‌即牍,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狭长木片,属于简牍的一种形式。木简通常由木材切割而成,长度不一,宽度较窄,用于书写文字或记录信息。‌‌</p> <p class="ql-block">木简的使用始于商周时期,延续至晋代,是纸发明前的主要书写材料。‌‌</p> <p class="ql-block">文字木简主要用于日常文书、行政记录或私人信件等,如汉代公文常以木简形式存在。‌‌</p> <p class="ql-block">廷金布。</p> <p class="ql-block">廷仓曹。</p> <p class="ql-block">汉魏简帛展示考古发现的竹简与丝织品文物及其文字演变过程,西汉隶书成熟期的文字形态体现汉字发展变化。先秦玉石器上雕刻图案及字符反映了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李斯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及书法家,在统一中国后被任命为丞相并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整齐的字体——秦篆。他的成就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中华文字发展的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秦统一六国后的政策,公元前221年后强化措施,最高统治者皇帝,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改王为皇帝,禁止民众使用朕玺二字,秦始皇实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器械量与文字符合政策统一度量衡与文字。</p> <p class="ql-block">战国楚桡币当𬬱布币,楚国的布币铸行于战国时期,桡比当釿旧称殊布当釿,俗称楚大布。“桡”有“大”意,楚布长度为宽度两倍以上,呈长条状,平肩方足,布首有穿孔。</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齐刀币,齐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流通的法定货币,以其独特的刀形设计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著称,是先秦货币文化的重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齐刀币形似青铜刀,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整体呈尖首、弧背、凹刃的形态,刀柄末端带圆环,边缘隆起,刀身常铸有铭文或纹饰。主要为青铜,通长18-19厘米,宽2-3厘米,重量因类型而异,大刀多在43-61克之间,小刀为23-42克。</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武”字斜肩空首布币,斜肩空首布,出现在春秋晚期。</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空首布币。</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魏布币。</p> <p class="ql-block">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来源于一种农耕用具,形状和铲子很像。</p> <p class="ql-block">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p> <p class="ql-block">先秦时代晚期内雕琢图像或标记于玉器上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河南温县出土的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盟书中有“十五年十二月乙未朔辛酉”的纪年,初步研究推定为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元前497年1月16日)。温县盟书的主盟人应为韩氏宗主,当时的韩氏宗主是韩简子。</p> <p class="ql-block">先秦陶文。</p> <p class="ql-block">战国秦,陶文罐,有阳文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陶釜是古代陶制炊器,敛口、圆唇、圜底,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降亭陶釜,出自战国时期三晋,口径20.2厘米,高13.1厘米,上有戳印文字“降亭”二字,古“降”与“绛”字相通,“绛”是地名,春秋时为晋都。该陶釜为证明此城就是晋国都城“绛”提供了一条证据。</p> <p class="ql-block">战国竹简,竹简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p> <p class="ql-block">简牍与帛书并列而称为“竹帛”。简牍,即竹简和木牍的合称,指的是将竹子、木材剖截成规则的片状而制作的书写材料。帛,则是素白柔软的丝织品。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和缯帛是人们主要使用的两种书写材料,是中华民族记录古代文化的基本载体。</p> <p class="ql-block">物以载文。</p> <p class="ql-block">曾子甗,春秋时的铜器,河南南阳新野县出土,质地铜,通高37.5厘米,口径28.36厘米,腹深14.5厘米。铭文释文:隹(唯)曾子中口用其口口,自乍(作)旅甗,子子孙孙其永用之。</p> <p class="ql-block">春秋薳子昃鼎,子昃,作器者私名。</p> <p class="ql-block">贾伯壶是一对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铜重器,通高48厘米,腹径30厘米。壶横切面为圆角方形。壶身平口,鼓腹,上有田字形扉棱,腹身平滑。壶颈两侧附有龙形兽首环耳,颈部铸有一周回首垂冠凤鸟纹。壶盖敛口为子口捉手器盖束腰处,顶部外有S型双龙纹,周边环绕雕饰无目窃曲纹。壶盖子口上铸有铭文八行三十三字(含重文二),铭文内容记述了某年二月,贾伯为要嫁往世国的长女铸造铜壶一对,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p> <p class="ql-block">贾伯壶的铭文为贾伯,证实了贾国的国君是《左传》中所记的“贾伯”,贾国是等级更高的伯国而不是子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外,西周时期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的铜壶成对,至今西周青铜壶成对出现为数不多。贾伯壶成对,且带有盖,器型完整,其造型、花纹粗犷,壶耳造型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伯梁其盨,西周,铜,通高19.5厘米,口纵15.5厘米,口横22.8厘米,腹深10厘米,长方形,两端有兽首耳,圆足正背面有壶门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盨盖内和器内铸有铭文31字:“白(伯)梁其作旅盨,用享用孝,用眉寿多福,畯臣天子万年唯极,子子孙孙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善夫吉父酃,西周,质地铜,通高37.6厘米,口径15.2厘米,腹深30.6厘米。善夫,意为古代官职或对品德高尚者的尊称。‌‘吉父’读为西周人名,常见于青铜器铭文。‌‌酃‌ ‌líng‌,西周炊具,作为地名(如湖南酃县)或酒名(酃酒)时,方言中可能保留古音读法。‌‌</p> <p class="ql-block">善夫吉父酃,子母敞口,方唇外翻,唇下有对称的两环钮,广肩高体,肩上有两小龙如耳,腹深,无圈足。平底,盖有圆执手,下有两小孔,盖饰鳞纹,颈部饰环连纹一周,腹通体呈鳞纹。口沿内部及盖内部各有铭文15字,为:“善夫吉父作旅酃其子子孙孙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人己鼎是商代晚期的文物,质地铜,通高36.4cm,口径28cm,腹径33.2cm,此器敛口、方唇、立耳厚重、深腹圜底、柱形足。腹有扉棱6道,口沿下饰龙纹一周,腹饰兽面三个,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中印饰兽面,耳间内壁铭文二字“宀己”。</p> <p class="ql-block">商代作母戊宝尊彝铜兕觥盖,长28.6厘米,宽13.0厘米,高12.8厘米。</p> <p class="ql-block">盖作兽首,正面为一怒目翘鼻的兕面,角竖立,张牙露齿。背负长螭,两侧饰以细雷纹填地的顾尾夔龙,尾作虎面,竖眉为卷尾夔龙,盖沿边有子口,盖内一端铸有铭文两行六字“作母戊宝尊彝”。此盖造型生动形象,纹饰繁缛华丽,为商代铜器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钟鼎千秋。</p> <p class="ql-block">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在1898年被发现,标志着我国汉字起源定格在3600年前。随后是“金文”,再到秦朝的“书同文”,汉字逐渐统一规范,为现代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汉字从最初的占卜刻符,演变为现代的表情达意工具,其世俗化与实用性日益增强。甲骨文在1898年被发现,标志着我国汉字起源定格在3600年前。随后是“金文”,再到秦朝的“书同文”,汉字逐渐统一规范,为现代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以象形、形声和假借字为主,表明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堪称中国汉字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文字,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p> <p class="ql-block">每个甲骨文单字基本上由长短线条互相配合的点划组成,形体呈方块或长方块。</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与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并称人类三大古文字。</p> <p class="ql-block">象形字,我们常见的日、月、山、川、水、火、鸟、鱼、虫、木,很多自然宇宙中本来就存在的,外在形象也非常明确清晰的事物,通过图案符号形象化后,就成为了甲骨文中的象形字。</p> <p class="ql-block">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p> <p class="ql-block">比较典型的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代表它所属的种类,一部分代表其读音,即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合,此法兼具表意表音功能,极大扩展了造字能力,现代化学元素命名仍沿用此规则。‌‌</p> <p class="ql-block">假借字,其实就是借用音同或形近的字来代表一个新的含义。估计古人在造字时觉得每个字都要重新创造太过繁琐,于是把原有的一些不太常用的字拿来,重新赋予新的含义,旧字新用,一来二去,渐渐地,就出现了一批有借无还的“假借”字。</p> <p class="ql-block">指事字:相对象形字,它更加抽象,当需要描述自然中不存在,或者难以用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事物时,古人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指事字。用抽象符号或象形字加标记表达抽象概念,如“上”(地平线上加短横)、“刃”(刀锋加点)。此法突破了象形的具象局限。‌‌</p> <p class="ql-block">最典型的指事字代表就是“上”和“下”。</p> <p class="ql-block">会意字,即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的新字。</p> <p class="ql-block">转注字,转注字其实和假借字一样,并非造字之法,而是为了减轻造字的负担,发明出的一种用字之道。甲骨文中的转注字并不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考”与“老”,从形象上看,就是一个手杵拐杖、身形佝偻的老者形象。可以把它理解为音相近、形相似的异体字。在最初,考与老通用,都表示衰老、年迈的意思,两者可互为注释,是为一组转注字,在以后的文字发展变化中,“考”字才渐渐脱离了原始字义,有了新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回鹘文书信,宋代,残三片;尺寸16.5*5.5,6.3*5.3,5.5*3厘米,褐黄色麻纸书写,墨色鲜明,字体工整,文字写法都是自上而下直书,由左向右分行。是研究维吾尔族古代语文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学习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