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千里,触摸文化长河的滚烫脉搏

谦兖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华北平原的晨昏,我踏上这场跨越千里的寻根之旅。从道家哲思的源头,到儒家精神的殿堂;从宋词的婉约豪放,到当代文学的乡土烟火,每一步都像叩击着历史的青铜编钟,在时空的回响中拼凑出中华文化的璀璨图谱。</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抵达河南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的晨雾还未散尽。千年古柏虬枝如苍龙探云,碑刻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箴言在晨光中泛着幽光。我站在太极殿前,仿佛看见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而立,将“道法自然”的智慧化作黄河般奔涌的哲思。道家思想就像一泓清泉,两千年来始终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教会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p><p class="ql-block">驱车向北来到民权县,庄子故里的梧桐沙沙作响。在庄子文化馆,《逍遥游》的竹简在玻璃展柜中泛着微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仿佛要冲破时空的桎梏。这位曳尾于涂的智者,用鲲鹏、蝴蝶的寓言编织出超越现实的精神乌托邦。当指尖划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刻石,突然懂得:自由不是身体的迁徙,而是心灵的超脱。</p><p class="ql-block">进入山东邹城,孟庙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亚圣殿前,“浩然之气”四个鎏金大字直插云霄。遥想当年,孟子面斥梁惠王“何必曰利”,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即便“穷则独善其身”,也要“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抚摸着“孟母断机处”的石碑,突然明白:所谓浩然,是贫贱不移的坚守,是富贵不淫的清醒,是面对强权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p><p class="ql-block">济南大明湖畔,辛弃疾纪念祠的飞檐挑起半城烟雨。站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楹联下,耳畔似有金戈铁马之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少年时读以为是情诗,此刻才懂,这分明是一位壮志难酬的将军,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依然坚守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执着。</p><p class="ql-block">转过街角,李清照纪念堂的海棠开得正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刻在照壁上,与“寻寻觅觅”的婉约判若两人。这位乱世中的奇女子,前半生“沉醉不知归路”,后半生“凄凄惨惨戚戚”,却始终保持着“欲将血泪寄山河”的风骨。原来真正的婉约,不是柔弱,而是历经沧桑后依然能在词中绽放的倔强。</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抵达山东高密的“东北乡”。莫言旧居的土炕上,褪色的蓝布棉被仿佛还留着作家伏案疾书的温度。村头的红高粱地里,风过时沙沙作响,恍惚间能看见《红高粱家族》里戴凤莲的火红嫁衣。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将这片土地上的苦难与坚韧、荒诞与真实,熬成了一碗滚烫的文化烈酒,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乡土最本真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返程路上,开封府的铜铡仿佛仍在寒光闪烁。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之道,与一路遇见的文化灵魂遥相呼应。这场跨越几千公里的旅程,像是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卷:从老子的“无为”到孟子的“有为”,从庄子的逍遥到辛弃疾的执着,从李清照的婉约到莫言的狂放——原来中华文明的伟大,恰在于它的多元共生,在于每个时代都有人高举精神的火炬,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