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引言:</b>近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员上尉队长李博给我发来大段微信:毕主任的激情和情怀值得我们这些基层带兵人永远学习。近期学院积极响应“文明带兵”之号召,开展了深入的调研,我在和各级领导交流中深深的感觉到“情怀”二字的分量。作为高地一线带兵人,我认为:回答好“队干部把学员当什么?”这个第一问题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种回答:把学员当做是“准军官”“未来之战的制胜先锋”“大国战将”来对待。</b>那么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培养方案的对应培养指标会严格要求之外,还会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尊重学员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助力个性化成长。在此过程中,队干部与学员心交心,共同成长,相互成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种回答:把学员当做简单的工作对象来对待。</b>虽然同样会按照培养方案来严格执行,但对于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就会选择性忽视,此类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强调目标完成度,没看到学员成长度,简单把学员“数字化”。这样的管理就会慢慢陷入简单粗暴的“管理陷阱”,久而久之学员骨干上行下效,有样学样也会跟着一并陷入其中,当问题发生时甚至会认为自己没有错,是管理对象乱告状才东窗事发,其实翻阅信箱中大部分反馈管理简单粗暴的队干部大多数是这样的。另,青年学员在担任骨干后往往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否则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接触到较大管理权限必然会陷入危险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种回答:将学员当做工作亮点的材料和成长进步的阶梯。</b>这样的队干部不仅没有情怀,其奋斗观、政绩观都存在极大问题。愚以为,亮点工作是孕育于每一个日常工作中,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一个学员队基础性中心工作久久为功后必然有相应的亮点出现。若是想不通这个辩证关系,那么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工作和瞎折腾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的回答:25届毕业学员毕业在即,第一次带学员的我感受到“与学员共同成长,相互成就。”</b>我从边防一线选调至育人一线,都是一线但性质完全不一样,我在边防一线看到了身后万家灯火,身为祖国的盾我很骄傲;我在育人一线,看到了未来我军发展的曙光,身为端盘者我更加骄傲。回想起在边防时那些文化水平令人担忧的战友们,老主任曾吐槽“整个边防旅985、211学历的军官凑不出一个班,研究生凑不出一个班”时,我意识到基层现阶段是多么缺乏数智时代背景的高智、高知军官时,我意识到我所带的这一批学员,一定要好好培养,以后必然能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担起半边天。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干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培育大国战将。所以我在工作中常常告诫自己,人才培养不是概率问题,是要精耕细作的良心问题,既然年纪相仿就把他们当做弟弟妹妹去帮带培养。刚开始,我感觉他们短板弱项很多,久而久之,我边发现了每个学员不论学习成绩绩点、训练是好是坏都有他独特的优秀品质,未来都能在部队发光发热,要为他们指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与此同时,我也和学员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学习更年轻的思维是什么样的模式,如何运用更先进的手段解决问题,收获良多。我想这就是一个更好的关系——相互学习,相互成就。</p><p class="ql-block">以上有感而发,如有不妥,望首长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的回复:</b>关于带兵育人这一攸关强军根基的时代命题,我本想于微信的方寸屏端浅叙心曲,然念及“兵者,国之大事”的千钧分量,终觉需以更庄重的方式叩击思想。于是,我与李队长约定,让这场关于“如何带兵、带什么样的兵”的对话突破私域桎梏,化作照鉴育人初心的明镜,愿它能映见军校与基层带兵人共同的使命景深。</p><p class="ql-block">强军兴军,要在得人。军队院校作为培育未来将领的摇篮,其育人理念的革新至关重要。李博队长近期围绕“文明带兵”展开的调研中,“情怀”二字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基层带兵人对待学员的根本态度。在“队干部把学员当什么”的灵魂之问前,三种回答折射出不同的育人观与政绩观,而“与学员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实践感悟,则揭示了新时代带兵人应有的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把学员视为“未来战将”:以情怀孕育使命担当</b></p><p class="ql-block">李博队长具有正确而又鲜明的学员观,将学员视作“准军官”“未来之战的制胜先锋”,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强军使命的育人观。这种视角超越了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以“培育大国战将”为信仰,在严格落实培养指标的同时,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需求。正如从边防一线转至育人一线的李博所言,当看到基层部队对高知军官的迫切需求时,便深知肩上“端盘者”的责任,不仅要传授军事技能,更要塑造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这种情怀体现在“心交心”的陪伴中。带兵人将学员视为“弟弟妹妹”,在发现其独特品质的过程中,完成从“管理者”到“引路人”的角色蜕变。边防老主任曾感慨,基层的发展需要更多“数智时代背景的高智、高知军官”,而院校育人正是要为这些未来之星搭建成长的阶梯。当带兵人以“精耕细作的良心”对待人才培养时,收获的不仅是学员的成长,更是自身育人理念的升华。</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警惕“工具化”陷阱:摒弃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b></p><p class="ql-block">李博队长把带兵问题分析的极其透彻,把学员当作“工作对象”或“数字符号”的管理模式,看似高效实则暗藏隐患。这类带兵人将育人过程简化为“目标完成度”的考核,却忽视了学员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需求。当管理陷入“数字化”窠臼,学员骨干往往会模仿这种缺乏温度的治理方式,形成“上行下效”的恶性循环。信箱中频发的“管理简单粗暴”反馈,正是这种“工具化”思维结出的苦果。更值得警惕的是,青年学员在涉世未深时掌握管理权限,若缺乏正确引导,极易形成扭曲的权力观。带兵人的“选择性忽视”不仅会压制学员的创造力,更可能在基层埋下“以权压人”的隐患。军队管理的本质是“以情带兵、以理服人”,若背离这一宗旨,即便完成培养指标,也难以培育出有温度、有担当的合格军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破除“政绩观偏差”:让亮点源于扎实的育人根基</b></p><p class="ql-block">李博队长思考的非常深刻,将学员视为“工作亮点的材料”,实则是功利主义在育人领域的折射。这种错误的政绩观背离了“久久为功”的育人规律,试图通过“平地起高楼”的形式主义制造虚假繁荣。然而,真正的亮点从来都孕育于日常工作的点滴积累。当带兵人专注于学员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思想交流,在夯实基础中厚植育人沃土,亮点自然会如破土之苗般涌现。形式主义的“瞎折腾”不仅耗费精力,更会消解学员对带兵人的信任。育人者的价值,不在于报表上的“创新数据”,而在于学员毕业后能否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担起半边天”。正如边防一线的带兵人所悟,人才培养不是“概率问题”,而是需要用情怀与责任浇灌的“良心工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相互成就的育人哲学:在陪伴中实现共同成长</b></p><p class="ql-block">李博队长从边防“祖国的盾”到育人“端盘者”的角色转换,揭示了带兵人使命的深层内涵:育人者与被育者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成长。当带兵人以“年纪相仿的弟弟妹妹”看待学员时,既能以自身阅历为他们指明方向,又能从年轻人的思维中汲取创新活力。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不仅让学员在个性化发展中找到价值坐标,更让带兵人突破经验局限,实现育人理念的迭代升级。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本质上是军队优良传统的当代传承。从战争年代的“官兵一致”到新时代的“文明带兵”,不变的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当带兵人放下“管理者”的架子,以“共同成长”的心态投身育人事业,收获的将是一支既有过硬本领、又有家国情怀的强军生力军。</p><p class="ql-block">军校育人事业,肩负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神圣使命,这是时代赋予的庄严考卷,亦是强军新征程的核心航标。将学员视作“未来战将”,绝非浪漫主义的情怀抒发,而是穿透百年变局迷雾的战略远见,当战争形态向智能化加速演进,当大国博弈的角力场延伸至人才维度,唯有以“培育制胜尖刀”的清醒认知,方能在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赛道上抢占先机。对于那些年轻的身影,不应只是被管理的“培养对象”,而应是被点燃的“战争主体”,当他们眼中闪耀着胜战之光,当他们胸膛奔涌着家国热血,方能在未来的硝烟中擎起“大国战将”的战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