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8位来自洛阳市不同学校的小学体育老师,走进洛阳市凝碧街小学,开启了一场充实而有意义的学习之旅。从活力课堂到校园文化,从教学实践到管理智慧,每一个环节都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体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新思路。</p> 一、观毕业季手绘T恤:看见“体育之外”的教育温度 <p class="ql-block"> 上午第一项,我们走进六年级“慧创精彩,爱营未来”毕业季手绘T恤活动现场。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颜料在白色T恤上勾勒梦想、书写祝福,色彩与笑声交织成温暖的画面。看似与体育无关的艺术活动,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全人教育”的力量。体育课堂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是情感的联结与创造力的激发。未来我们可以尝试在体育社团活动中融入“团队创意设计”元素,比如让学生为班级运动队设计队徽、口号,或是用绘画记录运动瞬间,让体育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载体。</p> 二、探校园文化与创客教室:当体育遇见“创新基因”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参观了校园文化长廊与创客教室。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创客教室中琳琅满目的3D打印设备和学生创意作品等。参观完我们思考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创新基因”。创客教室的核心理念——“做中学、创中悟”,与体育倡导的“实践育人”不谋而合。我们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①利用简易科技工具(如运动手环、手机APP)记录学生体能数据,让训练更科学;②发起“体育小创客”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趣味运动器材(如环保障碍栏、可调节跨栏架),让课堂充满探索感。</p> 三、听胡育杰老师体育课:游戏与体能的“黄金搭档” <p class="ql-block"> 第三项学习任务是观摩胡育杰老师的《体育游戏与体能训练》课。课堂以“翻牌大作战”开场,四组学生通过记忆、竞速完成卡牌收集,瞬间点燃热情。体能训练环节创新采用双人协作模式,从“马步高抬腿”到“握手蹲起等四个动作由学生与老师示范、老师巡视指导,配合音乐节奏,将枯燥训练化为趣味挑战。尾声的障碍接力赛融合开合跳、绕桶跑等动作,胡老师用积分奖励调动全员参与。最后,孩子们随音乐完成放松拉伸,课堂张弛有度。</p> <p class="ql-block"> 这堂课破解了“体能训练枯燥”的难题!胡老师将体能目标与游戏深度融合,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双人互助、分层挑战的设计,更是打破传统训练模式。学生全程热情高涨。我们从中获得三点启发:①根据学生年龄设计主题化体能游戏(如低年级“小动物搬家”练折返跑,高年级“篮球闯关”练变向跑);②利用小组竞赛激发团队精神,让“要我练”变成“我要赢”;③关注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游戏关卡,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p> 四、评课交流:在思辨中寻找“课堂最优解” <p class="ql-block"> 评课环节中,老师们围绕“如何使整个课程更有连贯性、训练密度的设计等多方面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胡老师的课堂既做到了“每一个游戏都有明确的体能目标”,又通过即时评价强化了动作规范。</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建立“游戏—目标—评价”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每设计一个体育游戏,先明确要提升的体能要素(如爆发力、反应速度),再思考如何通过规则调整(如增减障碍物、变化得分方式)适配不同水平的学生,最后用“精准点评+可视化记录”(如课堂小贴纸奖励、体能进步曲线图)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p> 五、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体育课堂的“隐形必修课”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班级管理交流会上,四位老师的分享如同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体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共通之道。</p> <p class="ql-block"> 张晓娜老师《从“管”到“理”》:她提到的“制度+情感+人”管理法宝,让我们意识到体育课堂也需要建立清晰的规则,同时用“共情式沟通”(如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记住学生的小进步)拉近师生距离。</p> <p class="ql-block"> 张苏毅老师《以爱为基,科学治班》:“精准帮扶”理念启发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可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如为肥胖学生设计趣味减脂方案,为协调性差的学生安排专项训练)。</p> <p class="ql-block"> 张伟娟老师《我们“家”的大事小情》:她用“班级情感建设”打造“家文化”,让我们想到可以通过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班级运动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让体育成为联结学生的情感纽带。</p> <p class="ql-block"> 胡育杰老师《感恩相伴,一路前行》:从教育启蒙到独立担当的成长历程,提醒我们体育教师不仅是技能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用耐心见证学生从“不敢尝试”到“挑战自我”的蜕变,比单纯追求成绩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学习时光匆匆而过,但凝碧街小学的“慧创”理念与老师们的教育智慧,却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我们心中。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动起来”,更要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会创新、懂得合作、收获成长。带着今日的所学所悟,我们将把“取经”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让每一节体育课都成为学生期待的“成长课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致谢:</p><p class="ql-block"> 感谢洛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搭建的平台,感谢洛阳市北京第二实验洛阳分校的凝碧街校区的精心筹备,感谢每一位分享者的倾囊相授!教育之路漫漫,愿我们携手同行,以体育人,共赴美好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