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的一九五八年

储西维5637156

<p class="ql-block">浓墨重彩的1958:一所"三无大学"的热血往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8年的秋天,我领到了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毕业证书。彼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响彻云霄,就在这股热火朝天的浪潮中,成都市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它像个大胆的实验家,不仅通过高考招收两年制大专生,还开创性地从初中毕业生里选拔优秀学生,开设四年制大专班。我就这样幸运地避开了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成为了这所特别学校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头看,成都师专简直是个"三无奇迹"——无固定校址、无专业职称师资、无专属校牌。但在那个"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年代,困难都成了创意的跳板。校址不够?借!华西后坝的四川教育行政干部学院半栋楼、成都七中的教室、盐市口的教育研究室,甚至水碾河的技工学校,都成了我们流动的课堂。师资不足?全市抽调!没有助教、讲师、教授的头衔,却汇聚了中学里最拔尖的老师。数学外语在七中扎根,语文则打游击般辗转多地,学生们笑称我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文化野战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校分设两年制和四年制,四年制堪称大跃进精神的活标本——初中生用四年时间完成大专学业,这分明是和时间展开的一场热血赛跑。我们这群学生,就这样误打误撞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人。可惜好景不长,1961年大跃进退潮,学校完成使命后悄然退场。我们提前毕业拿到的证书上,还特别标注"修学三年相当于中师",后来又由成都大学补发了正式文凭,这曲折的学历认证,倒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有趣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师专的三年,日子过得比调色盘还热闹。学习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时刻提醒着我们,汉语语法抠得比绣花还细,从《诗经》到宋词的文学史读得滚瓜烂熟,连外国文学和文学评论都要涉猎。记得第一次写文学批评,初生牛犊的我们批斗王实味的《野百合花》,虽然现在早已记不清批了啥,但当时老师竟把我的文章当范文朗读,教室里掌声雷动,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脸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习之余,勤工俭学和社会活动更是花样百出。周末去化工厂当普工,一天挣1.01元,同学们戏称这是"幺零幺部队";参与修建人民南路,和夯土较劲;甚至建起土高炉炼钢,从武侯祠拉回破铁鼎当原料,最后出炉的"钢锭"竟是铁渣花,产量却照记不误。最逗的是建校经历,1960年学校在北郊火车站旁圈了块农田,我们瞬间化身建筑工人。挖地基时,男女同学甩开膀子干,在工人师傅指导下,硬生生从农田里建起了教学大楼。可大楼刚落成,学校就完成使命消失了,这片土地后来成了成都八中、成都大学的校址,最后还孕育出繁华一时的荷花池市场,真是风水轮流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年在四川省行政干部教育学院报到时,竹棚教室配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恍惚间以为穿越到了抗日军政大学。谁能想到,这所充满传奇色彩的"三无大学",竟用三年时光,在我们生命里烙下了最滚烫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1958年秋毕业于七中的初五八届全体师生。</p> <p class="ql-block">1961年秋提前毕,没有照毕业照,匆匆一别各奔东西。四十六年后首次聚首。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青丝变白头,教鞭换锅瓢。</p> <p class="ql-block">六十周年校庆记念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