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着去跟踪孩子的未来,做点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鼓励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看见有人丢垃圾不是指挥孩子去把垃圾捡起来,那不是他的责任,而是要鼓励他走上前去提醒扔垃圾的人“叔叔(阿姨)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请您把垃圾捡起来!”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我们不能强迫花朵按照我们的意愿绽放,但可以通过浇水、施肥,为它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替他们完成任务。有时候,最好的帮助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无法预测孩子将面对怎样的未来。但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如何捕鱼,使他们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儿童游戏并非成人眼中的“消遣”,更不应沦为被控制的对象。当我们将“无意义”的奔跑与随性的涂鸦归还给儿童时,那才是对童年神圣性的真正守护。在空旷的草地上,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奔跑;在洁白的墙上,他们肆意挥洒色彩。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行为,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与自由精神。放下成人的评判标准,尊重这些“无意义”的瞬间,我们才能真正走进童年的世界。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是孩子们学习交往、解决问题的桥梁。无论是天马行空的城堡搭建,还是草地上的肆意奔跑,又或是墙上随心所欲的涂鸦,这些都应成为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若要孩子绽放出独特的个性之花,教师首先需坚守自身的个性。教师的独立思考、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科的热爱,会悄无声息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领悟到“与众不同”是被允许且值得尊重的。教师的个性宛如一扇窗,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并非只有一条路径。一个敢于展现喜恶、坦然面对错误的教师,远比永远“正确”的完美形象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教育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实现,营造一个允许试错、尊重差异的环境。当教师敢于挣脱“正确答案”的枷锁时,学生才会安心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正如我常对孩子们说的:“当你的作业答案与正确答案不同时,回顾一下你的思维过程,跟我分享你的解题思路,或许我们正以另一种视角看待问题,这世间有些问题本就没有固定答案。”我最害怕的是阅读理解中,读完一段文字后,孩子们给出千篇一律的“正确答案”,写出千人一面的作文,那真的是教育的悲哀!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园丁”——不是去雕刻植物的形状,而是提供阳光雨露,让每颗种子依据自身的基因自由生长。教育中“个性”的传承,本质上是一场灵魂对另一群灵魂的唤醒。当教师不再掩饰自己的棱角,学生才会懂得:成为自己,才是对生命最诚恳的回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