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古建:家庙宗祠文化拾遗(2)

沧浪书客

<h3> <font color="#333333"> 家庙宗祠,是家族宗亲祭祀祖先的场所,历来受到重视。查古史典籍,不同人等以及祠内受祭祖先的位次排列等都有一定规制。如《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也称祠室、祠堂。《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旧时,一些世家大族,不仅有家庙祠堂,而且还有相应的堂号,以示地位及尊贵。家庙宗祠在旧时,不仅是祭祀之地,也是解决家族纠纷的场所,更是缅怀先人、联络亲情、凝聚力量、激励后人进步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被认为是封建的东西被摒弃,一些建筑也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而毁损。好在,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一些乡村社区的家庙宗祠得到修复,并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建设的风景。这件事,说起来,对回望历史,赞美当下,畅想未来,都是有重要意义的。</font></h3> ▼傅家祠堂 <h3> <font color="#333333"> </font>傅家祠堂<font color="#333333">,位于芝罘区黄务街道办事处傅家社区。</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傅家祠堂为硬山出厦,仰合小瓦,砖石混建。前有月台、照壁、正门。后有祠堂。据说,清光绪三十三年重修过。近年又再修,焕然一新,被誉为“胶东第一祠”,对研究胶东地区清代建筑及民俗风情有一定学术价值。</span>傅家社区,过去称傅家村,明末清初,由傅姓八世祖傅斗由西牟村迁此建村,以姓氏为村名,开枝散叶,繁衍发展。从大的地理风水看:傅家村东、西两侧有小溪和丘陵环抱,村北是蓁山,村东是老虎山,村南则正对着马山,西面则是金甲山。两条山溪汇聚村前,南汇大沽夹河。有靠有照,风水宝地。几百年来,傅家村,出了不少人物。如光绪十五年(1889)族人傅懋凯考取武进士,殿试获武探花称号,授二等侍卫官,官至从二品,成为傅氏家族翘楚。族人傅懋昇清末在村里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如建筑祠堂、重修庙宇、创办学校和平治道途等,成为清末民初烟台的著名乡绅等等。</h3> ▼西珠岩村孙氏祠堂 <h3> 西珠岩村,隶属于芝罘区黄务街道办事处,曾有孙家庄之名。村中有一座孙氏祠堂。祠堂中有碑记载:西珠岩村与东珠岩村的孙姓皆源自于三国时期孙权后裔。吴国灭亡后,孙权后裔散居四方。唐时,有孙氏兄弟八人从海上来到今烟台开发区八角口定居。明初,孙氏后人孙河,从八角口迁西珠岩建村。清末,孙河的后人建立孙氏宗祠,有正房三间,南倒座三间等。2009年,孙氏族人募捐重修孙氏宗祠,使其焕然一新。每年春节,举行祭祖活动。旧时,祠堂西侧曾有一座华实小学校,为孙氏族人孙昌绥创办。如今,祠堂内立碑纪念。</h3> ▼西解家庄李氏祠堂 李氏祠堂位于今莱山区解家庄街道西解家庄村,建于清代喜庆年间,为清初工部尚书李永绍族孙李九龄出资所建,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祠堂为单檐五楹七架结构,基座用大青石建造。四个汉白玉质的方圆双层石础托起四根黑漆檐柱,将正脸分隔成五间等高单元格局,房门和窗户上面都嵌有精致莲花门簪。屋脊用镂空花砖修成,两端原有一对吻兽,高约三尺。屋面用小黑瓦鳞铺,阳瓦下均铺一面带花纹的勾檐,用来固定房瓦。滴水瓦有花草图案。大厅进深约两丈,厅堂内挺立八根顶梁金柱,金柱下端嵌有方型石础内,三架梁和五,可谓匠心独运。祠堂不论在整体布局,细节设计,还是在装饰点缀、花纹雕刻上均别具特色,豪迈大气,在胶东地区极为罕见,充分显示出西解家庄村民超凡的智慧。 ▼牟家村牟氏祠----清官祠 <h3> 牟氏是栖霞四大望族牟、林、郝、李之一,清官祠,为牟家村牟氏族人为祭祀八世祖五房牟道立所建。时间大概为1794年前后,祠内悬挂的“犹望公安”匾额,为时任吉林将军的松筠所题。祠堂座北朝南,面阔12.7米,进深6米,高约约6.7米,硬山实脊,合瓦屋面,前后檐出厦,板门,直棂窗,正脊上的砖雕以U形瓦互相扣合,形成铜钱贯穿纹样,图案相互连续,十分精美。垂脊饰五脊六兽和铃铛排山,墀头及门窗等细节处均饰精美吉祥图案,做工精细,立意新颖。精美的木、砖、石雕与建筑有机结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耐看的细部,精雕细琢,显示了趋吉避凶的意念。文物专家认为,些建筑为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传统特色和建筑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标本。</h3> ▼嘴子后村王家祠堂 海阳嘴子后村,明英宗天顺(1457—1463)年间建村,因村子地处坐顶坡山嘴后故名。祠堂为清代建筑,由门厅、正厅及西侧厢房组成的四合院。门厅上方有“念佛堂”三个大字。正厅3间正房,占地面积60多平方米,为木质框架结构,重粱挂柱,红漆涂涮,雕梁画栋,内墙面用青砖贴砌。西侧为5间厢房,占地面积80平方米。2008年重修,墙面、房梁等重新粉涮,焕然一新。祠堂供奉佛像,对外进行宗教活动。2024年10月我到此采风时,就是一位居士开门并介绍了情况。 ▼海阳迎驾山车氏祠堂 <h3> 海阳迎驾山村, 明末车姓建村。因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百姓迎驾于此,故命名迎驾山村。另据传说,车姓原籍为山西省云中山以南地区(俗称“小云南”)。隋唐时,祖上一家人为避战乱苦役,扶老携幼逃难。兄弟三人一路上打工要饭,流浪乞讨,历经一年之久来到此地定居。当时这里已有孙、刘、侯、高等姓居住。到了明天启年间(1621-1626年),车姓一支迁往古现村居住。之后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两支车姓人外迁他处。车姓祠堂,虽然外观上与民房差不多,确是附近车姓人祭祀祖先的主要场所。抗战时期,许世友曾住此,指挥对日伪军的反扫荡斗争,留下了红色基因。</h3> ▼西鲁家夼周氏家祠 海阳 西鲁家夼村,明天启年间,鲁姓建村,地处山夼之间,并区别附近的东鲁家夼,起名西鲁家夼。村中的周氏家祠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即1871年),总面积500多平方米。正厅3间,倒厅五间组成。3间正厅60余平方米,为木质框架结构,重梁挂柱,红漆画栋,内墙面用青砖贴砌。倒厅占地70平方米,中间高出东西四间一尺多,下为过道和南大门,门槛高40厘米。大门上的匾额“周氏家祠”四字,为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赛尚阿所书。据说建设家祠时,在京城太医院的任太医的周姓医生求赛所写,为周氏家族争得荣耀。可能因周氏有人在太医院供职,故家祠规制也比较高。早些年,家祠为村中公用房产,后来作为村卫生室使用,至今保存较好。 ▼海阳槐树村高氏家庙 海阳槐树村为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子建在两棵粗大且矮的槐树下,故名。槐树村东西狭长,背有青山前有河水东流。高氏家庙位置基本居村子的中部,显示出在村民心中中的特殊地位。高氏家庙为青砖小瓦的传统建筑样式,其周边房屋的色调与之相似,很有古朴典雅的意境。前几年我到此村采风时看到,家庙显得有些破败,大门上额有村公所字样,说明其曾经的用途。关于家庙建造年代,村里的老人也说不上来,说是建后以后,后在何时,说不准。参考胶东类似家庙祠堂的建筑式样、砖瓦用料、建筑风格以及其损毁情况,其建筑年代为清代后期的可能性较大。 ▼八犊夼村李氏宗祠 八犊夼村是牟平区王格庄镇一个小山村,地处低山丘陵之中,清初李姓建村。村椑记载:此地传说为王格村王姓人家所有。清朝初年,李姓老汉带着一家逃荒走到这里,看中了这四外不见村的山沟里,落户谋生。不久被王格庄的王姓人发现,撵不走,并发生了械斗。李老汉有三个儿子,械斗中占了上风,经村董调解,王姓人将这山沟地让给李姓人。这地儿,也就有了一个名子叫霸斗夼。传说后来李姓人家的耕牛一胎生下8个牛犊,故改名为八犊夼。如今村里的墙上还画着这个故事。现在看到的李氏宗祠,是近年来重修的。至于最早建于何时,访问村民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大门上的匾额有“仲夏十五年榖旦”字样。仲夏,是为月份的代称;榖旦又称“谷旦”,晴朗美好的日子,或日出那一刻的明亮和生机。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至于那个“十五年”,具体是那一年,则说不清楚。<br><br> ▼善疃姜氏祠堂 <h3> 善疃村,据《福山区地名志》记载,北宋初年,单姓来此居住,取名单疃;元至顺三年(即1332年),姜姓由莱阳迁居村南,因地处涝洼地,故取名姜家涝渡,后成大户。明万历年间。清初,林、刘二姓迁入。村子中央有一条善水河穿村而过,故改名为“善疃”。<br> 姜氏祠堂居河西侧,是一座传统四合院结构,坐北朝南,倒座五间,屋顶建筑要求比较高,护封檐的砖檐有别于普通民居,用青砖做成三级倒宝塔状。两侧的墀头戗檐砖雕为阳雕一笔写成的“福”、“禄”。大门和四角的角柱石选用青石,凿刻细致等等。姜氏祠堂前几年翻新,看上去,很大气。祠堂门口的长条石还是以前的老材料;祠堂内的正屋上挂的牌匾是“追远堂”,为善疃这支姜姓的堂号,里面供奉的祖宗的挂谱。祠堂的厢房里,还摆放着一些旧时家具,如太师椅和木柜,过去农村常见,现在可视为珍贵的古物。<br></h3> 注:参考资料:烟台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