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游时间:2025年5月</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5月</p><p class="ql-block">图文:河洛翁(网络图片另注)</p><p class="ql-block">音乐:《虞美人》,石倚洁演唱</p> <p class="ql-block">说起李煜这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亡国之君,知道的人未必很多,但"<b>一江春水向东流</b>"的千古绝唱却为中国的读书人熟知。</p><p class="ql-block">李煜,南唐末代君主,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有人评价李煜,"<b>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b>”。这一评价精准地概括了李煜多才多艺又悲惨凄楚的一生。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非常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年幼时就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然而历史却开了个大玩笑,却让这个不恋权柄的才子错登上了南唐皇位!登基后虽然他继续奉行父亲尊崇大宋朝廷的国策,力图偏安一隅做个小朝廷。然而南唐的存在毕竟是赵匡胤统一中国的心腹之患,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李煜虽坚持抵抗,仍在开宝八年(975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并被授于一个屈辱性的王位“违命侯”。历史的悲剧就在于李煜没有刘备之子阿斗的那番“乐不思蜀”的“超脱”,李煜对亡国颇有恨意,对囚禁汴梁的生活耿耿于怀,整日沉浸在思念故国的悲哀之情中。太平兴国三年七夕(978年8月13日),是李煜42岁生日。在七夕这个有情人欢聚的时候,李煜怀拥饱受欺辱的娇妻小周后,悲感交集,填下了那首千古绝唱《虞美人》:</p><p class="ql-block"><b>春花秋月何时了,</b></p><p class="ql-block"><b>往事知多少?</b></p><p class="ql-block"><b>小楼昨夜又东风,</b></p><p class="ql-block"><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雕栏玉砌应犹在,</b></p><p class="ql-block"><b>只是朱颜改。</b></p><p class="ql-block"><b>问君能有几多愁,</b></p><p class="ql-block"><b>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评价《虞美人》:“<b>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b>”。赵匡胤亡了他的国,赵光义辱了他的妻,这深仇大恨可是一个“愁”字了得!“<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李煜用尽全部的气息和生命,发出了这个千古一问。它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悲情忧愤,以东流故土的长江之水来比喻怀恋故国的深重愁思,汹涌澎湃,震撼人心。没有李煜此般凄惨经历,何来如此摄人心扉之词!这首《虞美人》奠定了李煜“<b>词中之帝</b>”的地位,也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宋太宗赵光义闻讯大怒,立赐毒酒,结束了李煜悲惨凄楚的一生。《虞美人》是李煜诗词的巅峰之作,代表之作,也是他的绝笔。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真是"杜鹃啼血"般的悲号,史所罕见的。李煜因此备受后人尊崇和怀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就听说,这位被誉为"千古词帝"的李煜就葬在离洛阳城区不远的北邙岭上。几次与深谙洛阳风土文化的山人大哥相约,想去拜谒一下这位宋词鼻祖且登峰造极的词诗圣贤,却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span></p> <p class="ql-block">前日寓居南粤的老同学发了一个帖子《李煜最美的十首词》,又勾起了我景仰圣贤之情,再与山人大哥相约共拜圣贤。</p> <p class="ql-block">李煜墓位于洛阳老城和孟津朝阳镇交界处的后李村。前李后李两个村子毗邻,前李隶属老城区,后李归孟津朝阳镇管辖。我们顺着瀍河旁的乐道(洛阳的健身步道)一路向北,远远的看见半片古阙状的建筑物,写着"洛阳老城感谢你"的字样。山人大哥说这就是老城和孟津朝阳的分界线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月的洛阳邙山,阳光明媚,微风轻拂。虽然已过立夏时节,依然是盎然春色。乐道旁林荫如盖,河道中流水潺潺,芦苇青青,水岸栈道曲径幽幽,邙山竟有如此幽静之处,仿佛是为人们的访古寻踪专门铺就。我与山人大哥沿着蜿蜒的瀍河一路北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后李村。</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李村不仅有李煜墓,还有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就是那个《登鹳雀楼》:<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的王之涣,也埋在这里。当年洛阳诗友为王之涣立碑时,山人大哥就来拜谒过,这次他是轻车熟路了。我们就先去拜谒王之涣,再寻李煜墓,一次拜两位诗(词)圣,诚心满🈵。</p> <p class="ql-block">李煜墓我们都是第一次来,路过后李村村委会时,我们进去问问路。听说我们去李煜墓,办公室中走出一位热情的中年人,自我介绍姓张,当年李煜墓修复时他是主事之人,自然对拜谒李墓的人热情有加。他领着我们走上大街,详细地介绍着后李村的风土人情,文化遗存。后李村沿瀍河分布,河西张姓人家聚集,河东李姓居多,李姓人家以李煜后人自诩。</p><p class="ql-block">谈及后李的文化遗存,老张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李煜、王之涣,还有汤王庙,……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行政村,竟有几处有名头的历史文化遗存实属罕见。说到李煜墓,自然离不开网上热议的墓葬真伪问题。老张说,李煜埋在邙山没有争议,邙山上也没有其它地方宣称有李煜墓。问题是目前缺乏考古的实物证据,政府就无法认定此处就是李煜葬身之地。但是民间一直有此地是李煜墓葬的流传,且洛阳民间崇敬李后主的呼声很高,百姓的崇拜总要有一个实物的依托。因此洛阳的诗友和村委会一拍即合,在老辈人传说的地方重立了墓碑和供案,供拜谒者祭典。其实孟津也有几处文化遗存,譬如孟津另一个名人墓,班超墓,也是先民间后政府,加大发掘力度,获得考古发现,最后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李煜墓的确认,只是时间问题。邙山的名人墓葬太多了,洛阳当地政府也没有太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去挖掘这些历史瑰宝。老百姓自发地维护和弘扬这些文化遗产,何乐而不为。</p> <p class="ql-block">告别老张,山人大哥就凭着记忆,找到了通往王之涣墓的老路。只见那条通往村北的碎石路上拦腰竖起了铁皮栅栏,周围没有人问路,我们就绕过栅栏继续向北走。才发现这个地方己被"跑马圈地",面目全非,走进死胡同了。山人大哥让我用高德地图查一下"王之涣墓"的位置,手机上显示就在围墙外60米开外的地方。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王之涣墓。</p> 王之涣之墓。簇新的碑楼圈着一通黑底金字的墓碑,上书“唐诗人王之涣墓”。此碑是2023年12月,由洛阳三位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在网上发起众筹,百位网友响应后所立。山人大哥在立碑第二天就赶来看过了这邙山的“新风景”。 <p class="ql-block">王之涣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王之涣的诗作以风景、边塞题材诗作著名。他用词朴实,意境深远,大气磅礴,韵调优美。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二首》最为著名。只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p><p class="ql-block"><b>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凉州词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成就不在诗文浩繁,传世贵在独具一格。一首“<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让国人妇孺皆知;两首《凉州词》堪称边塞诗的翘楚。最令人叫绝的是王之涣从来没有去过边城,却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永远记住了王之涣。</p> <p class="ql-block">墓碑后的坟丘。王之涣墓的可信度非常高,洛阳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学家郭玉堂先生所著《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一书载:王德表(王之涣祖父)墓志1931年出土于洛阳城北十二里后李村。洛阳一带共出土九方王之涣家族的墓志,后李村应该是王之涣家族的祖墓群。洛阳邙山名人墓葬太多,古人也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王之涣的后人也不在洛阳,这个墓逐渐被世人遗忘。后李村不少上年纪的村民对于王之涣家族墓地的位置仍有记忆,就在老坟台南部,与“李煜墓”毗邻。</p> <p class="ql-block">王之涣墓前,笔者朗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此赞颂王之涣的艺术成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日里脱口而出的诗句,陡然间有了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我深深地被王之涣的豪气感动。</p> <p class="ql-block">王之涣墓旁不远,有一条土路通向幽深的桃树林,这就是后李人说的老坟台。</p> <p class="ql-block">老坟台是邙山上常见的黄土台地,台地上下有半米多高的土坡,立碑者衬着土坡立了一块半米多高的卧碑,碑上写着“<b>南唐后主李煜之墓</b>”。其实这个李煜墓的真伪是颇有争议的。国家对帝陵的认定有严格的标准,除了有历史文献记载,还必须有考古发现和实物为证,帝陵的判定是一个严肃、严谨的学术过程,调查及认定更是需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才能进行。虽然史料明确记载李煜葬于洛阳北邙山,但具体位置未详述。由于2013年在后李村一带发现了唐宋时期的石刻,人们因后李村与"李后主"的关联,并根据徐铉(为李煜所撰)墓志铭所描述的地理特征,"上阳宫阙","北邙灵树"的联想,就萌生了李煜墓的推断。于是就有了洛阳文史爱好者及网民2023年的众筹立碑之举,虽然当地政府与文物部分几度申明没有考古实物证明,无法确认就是李煜的葬身之处,然而无法阻止民间崇敬“千古词帝”的热情。洛阳的诗友们太需要李煜这个文化符号了。</p> <p class="ql-block">自立碑后,凭吊者瞻仰者络绎不绝,这里有常年在此守护卖香火的老者,还有诗友设置了“李煜王之涣粉丝休息处”,看见民间热情之高涨。(网络图片)我们来的时候,就有两三拨人在桃树林中默默凭吊瞻仰。</p> <p class="ql-block">李煜墓墓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唐后主李煜之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937-97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这里埋葬了一个诗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国王到囚徒,从风花雪月到悲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他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墓碑前有一块方石,就算是坟莹了。方石前方有座古香古色的桌案,两侧各有一条青色条石。桌案和条石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酒瓶子,粉丝们觉得后主是少不了美酒的,且他的千古悲愤只有借酒才能渲泻。百姓们以自己怀念亲友的方式祭典这位"千古词帝",很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方石台上,孤零零的摆放着一方镜框,黑边白底的方框写着一首《李煜赋》:</p><p class="ql-block"><b>寒风潇潇,冷雨淅淅。一杯鸩酒,与世长绝。三分不舍,七分留恋。</b>……</p><p class="ql-block">落款:2025年4月22日,比我们早来半月。这位粉丝以自己独特的文采祭典着后主。但愿此文能长久陪伴着后主,……</p> <p class="ql-block">环顾宁静的桃树林中,几拨粉丝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祭典着后主:有的拈香祭拜;有的望着墓碑沉思;有的与守陵人(也许是香火供应者)攀谈,……。我和山人大哥站在墓碑前先恭恭敬敬地三躹躬,以表对后主的敬仰之情,然后口中默默念着黑色大理石上的碑文:</p><p class="ql-block">这里埋葬了一个诗人,</p><p class="ql-block">从国王到囚徒,从风花雪月到悲凉。</p><p class="ql-block">他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总想以自已的方式告慰一下这位词诗泰斗。就诵读一遍《虞美人》,以表敬仰之情吧。</p><p class="ql-block">《虞美人》这首诗,读过多少遍了,都是把它当作高雅的艺术品赏读的。而今天站在后主面前再诵此千古绝唱,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不是风花雪月的吟唱,分明是泣血的呐喊和控诉!这里没有霓裳羽衣的浪漫飘逸,只有亡国离恨的悲哀呼叫!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已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诵完诗篇,守陵人过来与我们道别。他给我们指点回村的路,原来出桃树林十几米,就是洛阳通往吉利区的洛吉快速路。知道这个地理位置,再来拜谒后主就方便多了。</p> <p class="ql-block">洛吉路的另一侧是个住宅区,山河花园,记住这个地标建筑,以后就不会迷路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次邙山之行,不仅是一场对先贤的致敬,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今天拜谒的李煜墓,其真伪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以此为文化符号,重温中华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在寻觅历史遗迹的过程中,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悟他们留下的智慧与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山路上,山人大哥与我谈到了洛阳众多的文化遗迹、名人墓葬。洛阳人有句俗语:</span><b style="font-size:18px;">邙山无卧牛之地</b><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人墓葬数不胜数,光是帝陵就有上百座,王公贵族之墓更是不计其数。洛阳因此也曾是盗墓贼猖獗之地。洛阳的名人墓葬随便找一处,放到外地都是敬若神明,非搞出一番名堂不可,在洛阳却无人问津。物以稀为贵,多了就顾不过来了。我最遗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墓,也是一丘荒冢无人关注。拓跋宏可是一位极力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大功臣。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对洛阳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却不得善待,还是洛阳缺钱呀。我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山人大哥说,只要你有兴趣,我与你为伴,遍访洛阳文化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期待着与山人大哥的再一次寻古拜圣之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