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水泊梁山下来,子德一路上给我讲山东淄博,近年因刀郎的一首歌其歌名《罗刹海市》,引用了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里的一篇文章的篇名而轰动,很让淄博旅游火了一把,甚至于引得淄博烧烤网红成地方经济产业,于是,在子德的提议下我们从梁山直奔淄博,参观了淄博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和蒲松林故居,游览了淄博中国聊斋城。之前我对蒲老先生的《聊斋志异》只肤浅的知晓片言只语,旅程结束回到家才读了一点蒲老先生的聊斋故事,颇觉有趣,蒲老先生通过鬼怪狐仙与人的际遇,揭示了人间百态,极具人生哲理。现录三则分享。</p> <p class="ql-block"> 其一:《聊斋志异》之王六郎 </p><p class="ql-block"> 一个姓许的人,家在淄县的北边,以打渔为生,每天夜晚,带着酒到河边,边喝酒边打渔。喝的时候总是洒酒在地上,祈祷说:“河里的淹死的鬼魂可以喝一杯了。”他就总是这样做。别人打渔,从来没捕到什么鱼,但是只有他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正在独自喝酒的时候,来了一个少年,在他身边走来走去。请他来喝酒,他就慨然的跟捕鱼人一起喝酒。完了一整晚都没捕到一条鱼,捕鱼人很是失望。少年站起身说:“我去到河的下游帮你驱赶鱼群。”于是轻快的样子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说:“鱼来了很多了。”果然听到鱼群的声音。捞起网来抓到了好几条,都是尺来长的大鱼。他非常高兴,向少年表示感谢。想要回去了,送给少年鱼,他不要,说:“多次享用你的好酒,这一点东西哪里说得上报答。如果不嫌弃的话,像今天晚上这样的聚会我每天都来吧。”捕鱼人说:“我们才相聚了一个晚上,怎么说多次呢?你如果肯经常来的话,这真的是我所愿意的啊,只是很惭愧我没什么表示的。”问他的姓名字号,说:“我姓王,没有字号,见面的时候可以叫我六郎。”于是两人告别。第二天,他卖掉了鱼,买了更多的酒。晚上到了河岸,少年已经先在了,于是与他一起欢快的喝酒,喝了几杯,就帮他下河赶鱼。这样过了半年。忽然告诉捕鱼人说:“很高兴认识了你,我们的情谊比亲兄弟还亲,只是告别的日子没有几天了。”语气十分凄凉。他惊讶的问他,少年几次欲言又止,才说:“像我们两人感情这么好,说了应该不会感到惊讶吧?现在要离别了,明白告诉你也不要紧:我其实是鬼。我活的时候嗜好喝酒,一次因为喝得很醉淹死了,在这里已经好几年了。以前你捕到的鱼,之所以总是比别人多,都是因为我在暗地里帮你驱赶,用来报答你敬我的酒罢了。明天我的业障要圆满了,会有当我的替身的人来,我将要去投胎了,只有今天晚上相遇了,所以不能没有感想。”捕鱼人刚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害怕,但是两人亲密已有很长时间,就不再畏惧。于是也感伤不已,倒酒后说:“六郎你喝了这杯,不要悲伤。我们才相见不久你就要离开,确实是很悲伤。但是你业障圆满逃脱劫难,正应该祝贺你,悲伤是不像样子的啊。”于是就与六郎一起痛快的喝酒。捕鱼人又问:“代替你的是什么人?”回答说:“兄长你到河边观看,正午的时候,有一个过河但是淹着了的女子,就是了。”听到村里的公鸡已经鸣叫,两人洒泪告别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捕鱼人庄重的到河边等待,来察看这件怪事。果然看见有个妇人抱着婴儿来了,到了河边就摔下去了;小儿被抛到了岸上,摇手踢脚的哭啼;妇人时沉时浮,忽然湿淋淋的爬到岸上出来了,趴在地上稍微休息了一下,就抱着小儿径直离开了。当时那个妇人淹着的时候,捕鱼人心里实在不忍心,想着要跑去救她,但是转念间这个是要代替六郎的人,所以停住不去相救。等到那个妇人自己从水里出来的时候,他就怀疑六郎的话不灵验。到了晚上,又到老地方打渔,少年又来了,说:“现在我们又聚在一起了,不会再说离别了。”问他什么原因。回答说:“那个女子已经来代替我了。我怜惜她怀中的婴儿,为了要代替我一个人,就伤害了两条命,所以我就放弃了。下次再来替代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两个人的缘分还没到头吧?”捕鱼人感叹的说:“你这样仁慈的人的心肠,真可以通达感动上帝了。”从此两人像当初一样相聚了。过了几天,少年又来道别,捕鱼人怀疑他又有来替代他的人了。回答说:“不是啊。我之前的那次恻隐之心,果然感动了天地。现在授予我招远县邬镇土地的官职,明天就要去上任了。如果你还不忘记我们以前的交情,应当去探望我一次,不要害怕路远难行。”捕鱼人祝贺说:“你因为正直而当了神,真是大快人心。但是人与神不是一路的,即使我不怕路远难行,那又将如何呢?”少年说:“你尽管去,不要担心。”少年再三叮嘱他才走了。</p><p class="ql-block"> 捕鱼人回去了,马上就想要整理行装向东出发。妻子笑着说:“这一去有数百里路,即使有那个地方,恐怕那个泥巴人也不能和你说话了。”捕鱼人没有听从,毅然到了招远县。问当地的居民,果然有一个叫邬镇的地方。不过多久到了那个地方,他住宿在旅馆里,向主人打听土地庙在什么地方。主人惊讶的说:“客人莫非是姓许?”他回答说:“是的。你怎么知道的呢?”主人又说:“客人的家乡莫非是淄县?”他回答说:“是啊,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主人不回答,马上出来。一会儿男的抱着孩子,女的在门边偷看,大家都纷纷的跑来了,围在一起就像一堵墙一样。他更加惊讶了。众人这才告诉他说:“几夜以前,我们梦见神人说:淄川县我一个姓许的朋友会来,你们要帮助他一点盘缠。我们已经等候已久了。”他也感到很惊异,于是去土地祠祭拜并祈祷说:“自从和你告别以后,我睡觉的时候都想着这件事,老远跑来践行我们以前定下的约定。又承蒙你托梦给当地的居民,我的感激铭记于心。很惭愧我没有什么厚重的礼物,只有一杯酒;要是你不嫌弃的话,就像当初在河边的一样喝吧。”祈祷完毕,又焚烧了纸钱和白纸。接着看见土地神像后面刮起了一阵风,旋转了很长时间,这才散去。到了夜里他梦见少年来了,衣冠整齐,跟平时大不一样。少年感激地说:“劳你原来看望我,我是悲喜交加啊。只是我担任这个小官,不方便和你见面,真是咫尺之间就像远隔山河,我心里非常悲伤。居民送你的一点东西,就当是我报答我们之前的交情吧。你要是确定了回去的日子,我还会来送你的。”住了几天,捕鱼人想要回去。众人殷勤的挽留他,早晚都有人来邀请,每天都轮换好几家。他坚持要出发。众人这才拿着书信抱着包袱,争着来送礼物给他,一个早上还没完,馈赠的礼物就装满了行囊。老人孩子都来齐了,践行着送他到村外。忽然刮起一阵羊角风,跟着他走了十多里。他再三跪拜说:“六郎你要珍重!不劳你跑这么远。你的心充满仁爱,一定能造福一方土地,用不着朋友我来多说了。”羊角风盘旋了很久,这才离去。村里人也感叹的回去了。他回去以后,家里稍微富裕了一点,于是就不再打渔了。后来看见招远这个地方的人就问六郎的事,都说他灵验的就像雷雨一样快。有人说:邬镇就是章丘的石坑庄这个地方。不知道谁说的才是。</p><p class="ql-block"> 异史氏说:“王六郎身在青云之中当神,还不忘记贫贱时的朋友,这就是他所以神异的原因。今日坐在车里面的显贵,难道还认识那个戴着斗笠的人吗?我的乡里有一个退休了的人,家里非常贫穷。他有一个年小的时候就交往的朋友,现在做了显贵。他想要是投奔他去一定会得到周济照顾。于是竭尽全力置办行装,奔波了上千里路,结果非常失望的回来;他花光了行囊里所有的钱财并卖掉了坐骑,才能够回来。他的族弟是个很诙谐的人,作了一首《月令》来嘲讽这件事说:‘这个月,哥哥回来了,貂皮帽子也接下来了,车马伞盖也没有张开来,马也变成驴了,靴子这才没了声音。’念一下这个可以笑一笑。”</p> <p class="ql-block"> 其二:《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p><p class="ql-block"> 马骥,字龙媒,生于商人之家。他长得漂亮,擅长歌舞,十四岁便考中了秀才。后来父亲年事渐高,对他说:“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你还是跟我学做生意吧!”马骥于是便弃文从商了。有一天,马骥跟人乘船出海,遭遇飓风,漂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的人相貌奇丑,见了马骥,反而以为是妖怪,都吓得仓皇逃走。马骥信步而行,进了一个山村里。渐渐地,村民觉得他没那么可怕,就和他亲近起来。在交谈中马骥得知:此地名为大罗刹国,所重的不在文章,而在形貌。长得越美的,做的官就越大;丑的则不受重用。他跟随村民到了都城,正值退朝,走在前边的相国最丑,接下来随着官职的降低,丑的程度也渐次减少。马骥这才明白:这里的审美观念是以妍为媸,和中国刚好相反。没多久,大罗刹国都知道来了一个“怪物”。有人好奇,邀请马骥去家里做客,但真到了,却又吓得不敢出来。有位执戟郎早年曾经出使过多个国家,见多识广,见了马骥很高兴,要带他去晋见国王。结果大臣们怕国王受到惊吓,此事就作罢了。执戟郎设宴款待马骥。马骥喝醉了酒,把煤灰涂在脸上扮演张飞,拔剑起舞。主人觉得很美,就让他这样装扮,再去见国王。国王一见甚喜,请马骥表演歌舞,满朝欢动,当即就封他做下大夫。马骥回到山村,把赏赐的珠宝都分给村民。村民非常感激,打算到“海市”上求购珍宝,回赠于他。马骥对海市很感兴趣,要求一同前往。到了海市,马骥邂逅了一位“东洋三世子”,二人一见如故。世子邀请他到龙宫做客,并引荐给龙王。龙王请马骥做一篇赋,来为海市增辉。马骥赋成,轰动龙宫,龙王非常欣赏,以龙女许配于他。马骥和龙女成婚后,琴瑟和谐。偶闻异鸟鸣叫,感人肺腑,不禁引动了乡思,请求龙女和他一起回去。龙女说:“此事势必不能两全,我们的缘分就到此为止了。”马骥很伤感,龙女开导他说:“人生聚散,百年就如同旦暮,何必像小儿女那样哀泣?从此之后,妾为君贞,君为妾义,两地同心,即伉俪也。”又说:“我已经有了身孕,请你先给孩子起个名字。”马骥说:“生得是女儿,可以叫‘龙宫’;生得是男孩,可以叫‘福海’。”龙女和马骥约定三年后的四月八日,在南岛把孩子交付给他,两人就在岸边洒泪而别。三年后,到了约定的日子,马骥驾船来到南岛,见到了一男一女两个婴儿,还有龙女的一封信。信里倾诉了相思之情,还说:“别后两月,我生了一对龙凤胎,男名‘福海’,女名‘龙宫’。作为儿媳,不拜见公婆终究有违情理,一年后婆婆的葬礼上,我会前去一尽妇职。”马骥带着儿女回家后,便着手为母亲准备后事。过了一年,母亲果然去世了,就在准备下葬的时候,突然雷电交加,一位女子身穿重孝临穴行礼,转眼间又不见了。福海长大后,经常思念母亲。有一天突然入海探母,几天后才回来。龙宫没法跟着去,总是在家里哭泣。正哭的时候,龙女出现了,留下很多珍宝给龙宫做嫁妆。马骥听见龙女回来,跑过来抓着她的手流泪。片刻之后,随着一声雷响,龙女便离去了,故事到此也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其三:《聊斋志异》一一叶生</p><p class="ql-block"> 在淮阳县,有一位姓叶的书生,其名字已无从考证。他写的文章词赋在当时堪称卓越,首屈一指,然而运气一直不好,多次科举考试均未能中第。这时,有个关东人丁乘鹤到这个县来做县令,他偶然读到叶生的文章,大为赞赏。召他来谈话,言语投合,丁县令倍感欣喜。丁公就叫叶生到官署来住,给叶生灯火钱等读书费用,并常常送给他钱粮补助家庭费用。又到了本省科考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极力推崇叶生,于是叶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丁公对叶生充满了厚望。乡试结束以后,他迫不及待地取来叶生的文稿阅读,读后赞不绝口,击节称叹。不料人受命运的限制,文章憎厌人的命运通达,等到放榜以后,叶生依然没有考中。叶生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家中,深感辜负了知己的期望,身体日渐消瘦,如同枯骨,神情呆滞如木偶。丁公听闻此事后,立即召见叶生,安慰了他一番。叶生感动得泪流满面。丁公深感同情,与叶生约定,待自己任期届满前往京城时,将携他一同北上。叶生更加感激涕零,辞谢之后返回家中,自此闭门不出。没过多久,叶生就卧床不起了。丁公不断馈赠所需,慰问他的疾病,但叶生的病情始终未能好转。此时,丁公因得罪了上司被免去职务,即将解任离去。他亲手写了一封信给叶生,大概内容是:“我原已决定东归,之所以迟迟未动身,是因为我在等待你。你若能早晨赶到,我当晚便可启程。”再派人将信件送至叶生床前,叶生读后泪流满面,请信使转告丁公:“我病重难愈,恐无法同行,请先生先行。”信使回报丁公,丁公心怀不忍,仍然耐心等待。数日后,看门人通报叶生来访。丁公喜出望外,亲自出门迎接。叶生说:“因为我生病,有劳先生等待了这么久,我心中万般不安。现在幸好可以跟随侍奉在您的身边了。”于是,丁公整理行装,准备次日一早启程。到了家乡,丁公让儿子拜叶生为师,叶生日夜都与丁公的儿子在一起。丁公子名再昌,年满十六岁,还不会做八股文。然而他聪明绝顶,一篇八股文看上两三遍,就不会再忘记。叶生在丁家住着教授了一年,丁公子就能一气呵成地写出文章了。又加上他父亲的关系,丁公子于是进了县学。叶生把他平日为准备应试而写的八股文都抄录下来,教丁公子诵读。丁公子参加乡试,考场上出的七道题,没有一道遗漏掉的,于是高中了第六名举人。丁公有一天对叶生说:“先生只拿出自己才学的微末部分,就让我这个儿子高中成名了。然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却长久地被埋没,这又如何是好呢!”叶生说:“这大概是我命该如此吧。不过现在借您的福气恩泽为我的文章扬眉吐气,使天下人知道我半生沦落,并不是由于我能力低下,而是命运使然,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况且读书人能得到一个知己,可以称得上没有遗憾了,又何必一定要金榜题名,摆脱布衣身份,才说得上是交了好运呢?”丁公因为叶生离开家乡在外客居已经很久了,恐怕他耽误例行的岁试,劝他回家去应试。叶生听了郁郁不乐。丁公也不忍勉强他,嘱咐去参加会试的丁公子,到了京城为叶生花钱捐一个国子监监生资格。公子参加会试又报捷高中,获得了部中主事的职位。他带着叶生到任上赴职,两人早晚都在一起。过了一年,叶生参加京城举行的乡试,竟然考中了举人。正好此时丁公子被派到南河河道办理公务,于是对叶生说:“这一去离您的家乡不远。先生奋斗多年,如今一举成名,直上云霄,现在是衣锦还乡的快慰之时了。”叶生也十分欣喜。选定了良辰吉日后,他们便起程上路了。到了淮阳县界,丁公子又命令仆人牵马送叶生回家去。叶生重返故乡后,目睹家门前的荒凉景象,心中不禁十分难过。他徘徊至庭院之中,恰逢妻子端着簸箕走出,一见到他,妻子惊恐地丢下簸箕,匆忙逃离。叶生满心凄凉地呼唤道:“我如今已富贵显赫。我们三四年未曾相见,你竟到了这般不认识我的地步吗?”妻子远远回应道:“你早已离世多时,还谈什么富贵?我之所以这么长时间迟迟留着你的棺材没有下葬,实在是因为家里太穷、孩子太小。如今阿大已长大成人,我们就要为你寻找合适的安葬之地。你可别化作鬼魅来吓唬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啊!”听到这番话,叶生流露出失望惆怅的神情。他缓缓步入屋内,赫然看见一具棺材摆放在那里,就瞬间倒在地上,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妻子惊恐地走近一看,只见叶生的衣服、帽子、鞋袜就像蝉蛇蜕下来的皮一样散放在地上。于是大为哀恸,抱着衣服失声痛哭起来。叶生的儿子从学馆回来,见有马系在家门口,仔细问明来由,就惊骇地跑去告诉母亲。母亲抹着眼泪向他诉说了刚才见到的情景。两人又细细地询问了外边跟叶生来的随从,才知道这一切的过程原委。随从叶生的仆人回去后,丁公子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哀痛,泪洒衣襟。他立刻让人驾车带着自己赶往叶家,在叶生的灵前哭祭,出钱为叶生操办了丧事,按举人的礼数埋葬了叶生。丁公子又送给叶生的儿子许多钱,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书。丁公子向学使推荐了一番,过了一年,叶生的儿子就中了秀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人。因他写了一部《聊斋志异》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出身于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父亲年青时家庭很穷,后弃儒经商。蒲松龄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自幼聪颖好学,喜读诗书,怀有轶才。18岁结婚后,因其妻刘氏贤淑,遭妯娌妒嫉,家不和,遂分家。蒲松龄早年热衷于功名,19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弟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33岁的蒲松龄回到故乡,即被同乡西铺村的世代名宦毕际有家请去设馆教学。此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贡生。蒲松龄的文言文《聊斋志异》是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蒲松龄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聊斋志异》描写鬼狐恋情、讽刺贪官污吏,借小说抨击时弊。</p> <p class="ql-block">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年),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p><p class="ql-block">该书共收小说近500篇,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著称于世,包括民俗民习、奇谈异闻、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在谈狐说鬼之书中,堪为第一。该书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故事情节奇特诡序,人物形象异彩独放,美学理想不同流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世界文学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p><p class="ql-block">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p><p class="ql-block">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