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我”的修行之旅---匠心园级部521全科阅读三师课堂展示活动

匠心园级部

<p class="ql-block">  品读经典,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结合五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西游记》,五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了《西游记》的跨学科活动。通过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融合,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经典名著《西游记》这部作品,体会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审美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音乐陈老师带着孩子们从《西游记》主题曲手势舞开启本堂课,同学们兴致盎然。</p> <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陈老师以“西游初印象”破题,引导学生分享《西游记》中印象最深的片段。学生们踊跃发言,从孙悟空的桀骜到唐僧的慈悲,从妖怪的狡诈到取经的艰辛,语文的文学赏析与音乐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悄然交织。</p> <p class="ql-block">  语文杜老师从救赎与自我救赎:精神的朝圣之旅这一环节展开,《西游记》是一场深刻的救赎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之旅。唐僧前世为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而被贬,他踏上取经路,肩负着救赎前世罪孽与普度众生的双重使命。孙悟空,从大闹天宫的叛逆者,到被压五行山下的落魄者,再到保唐僧取经的修行者,实现了从追求个人自由到肩负社会责任的转变,完成了自我救赎。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也都在取经途中,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努力向佛,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第二环节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剖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是人性多面性的生动写照。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剖析,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元。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既看到人性的光辉,也正视人性的弱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与自我成长中,保持理性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杜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师徒五人称谓演变解说成长轨迹的文化注脚。唐僧师徒在不同阶段的称谓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成长密码。以孙悟空为例,从石猴的自然本真,到美猴王的称霸一方,再到弼马温的无奈屈辱、齐天大圣的骄傲自满,直至斗战胜佛的功德圆满,每一个称谓都对应着他不同的人生境遇与心境转变。这种称谓的演变,是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而探寻内心之“妖”这一环节更是指向精神修行的内在挑战。《西游记》中形形色色的妖怪,除了是外部的磨难,更可视为唐僧师徒内心“妖”的外化。在我们的精神修行与成长之路上,也存在着类似的“心魔”,如贪婪、嫉妒、懒惰、恐惧等。我们必须像唐僧师徒一样,时刻保持对内心的审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战胜这些“心魔”,实现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  杜老师在教学中为用传统文化五行观来渗透协作与互补的智慧。师徒五人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并启示同学们,在团队协作中,不同特质的成员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小组学习、社团活动还是未来的工作团队,都需要我们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学会与他人协作,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成长,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双赢。</p><p class="ql-block"> 在最后一环节,杜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索读书求知心灵的取经之路。佛家有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句诗借佛喻心,指出真正的修行在内心。读书求知亦是如此,知识的“灵山”不在远方,而在我们对书籍的钻研与领悟中。</p> <p class="ql-block">  美术魏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西游记人物的特点,选择自己的修行伙伴进行创作。</p> <p class="ql-block">  承载着同学们奇思妙想的师徒五人在同学们的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唐僧师徒降妖除魔,求取真经的勇气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经典名著带给同学们的除了精彩的情节,还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愿同学们在自己的取经路上可以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取得属于自己的真经。</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伴随着《我相信》这首催人振奋的歌曲跳起了欢快的手势舞。本节课结束了,但读书之路悠远而漫长,读书没有捷径,但读书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滨州国昌实验学校匠心园级部深度契合“推进全学科阅读,提升综合素养”的全学科阅读理念,更通过经典文本的多学科解码实践,生动诠释了“阅读启迪未来”的教育智慧。</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拓宽阅读与学科联动的路径,赋能教师创新实践,培育新时代学子,让教育之“真经”在改革的征途上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