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一家大院十霍州署衙

<p class="ql-block">小西天看完用了大约二个多小时,我们在停车场又买了点玉露香梨,这是隰县的特产,味道不错。我们开始踏上归途,由于时间比较充裕,顺道逛逛沿途经过的景点一.一汾西师家大院和霍州署衙。</p> <p class="ql-block">.师家大院位于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的僧念镇师家沟村,在霍州市西北,距大运路5公里。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创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扩建历经80余年,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与乔、王两家大院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地形地貌与建筑特点巧妙结合。放眼望去,建筑群依山就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自然布局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统呈阶梯形状,真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师家大院共有大小31个院落,建筑群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为主体,分别设有正房、客厅、偏房等,并用传统的圆门、耳门等相通,自然衔接,交融一体,既起到了很强的防盗、信息传递作用,突出了山区依山就势、从窖上登楼的特点,又引进了平川平面多进四合院的建筑特色,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势雄伟,风格独特。同时可以看出,师氏居室的区分,严肃了家族的主下、尊卑及男女之间的封建家规。主体建筑外围,附设有酒坊、醋坊、染坊、油坊、当铺、药店等,体现了师氏家族农、工、商、学、礼等井井有条的整体系统安排,也反映出其经济、文化封闭的局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刻艺术</p><p class="ql-block">师家大院最有价值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现存的门楼、槎廊、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门额、门匾、木刻牌匾153处,砖刻牌匾47处,字迹功力深厚,刚劲有力,尤其是“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清白家风”等牌匾,风格独特,神韵非凡,实为难得的书法艺术精品。以“寿”字图为主的窗花隔扇图案108种,据说一是表示师家的108种生意,一是表示山西的108个县。其雕刻之细腻,工艺之精美,匠心独运,立意动人。师家大院民居建筑群,规模之大,设计之独特,集砖雕、木雕、石刻艺术为一体,为中国古建民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师家大院出名缘于电影巜1942》在这里取景拍摄,这里游客不多,中午在景区门口吃了一碗纯正的手擀面,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p> <p class="ql-block">霍州离师家大院只有十四公里,走省道不到半小时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霍州署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侧,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并称“中国四大古代官衙”。</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代(一说隋末作为宋老生幕府),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因地震损毁后重建,明清时期多次修缮。</p><p class="ql-block">‌功能演变‌:曾为隋唐军事幕府、元代皇帝行宫,清代康熙帝和慈禧太后(1900年西逃时)曾驻跸于此。</p><p class="ql-block">2.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布局与规模‌:中轴对称布局,现存建筑群以元、明、清为主,占地3.85万平方米(原7.22万平方米),含谯楼、仪门、戒石亭、大堂、二堂等。</p><p class="ql-block">‌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大堂‌:元代建筑,采用“减柱移柱”法式,风格朴素庄重;明代增建的抱厦被梁思成称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p><p class="ql-block">‌戒石亭‌:刻有“公生明”“廉生威”等廉政警句,体现古代司法文化。</p><p class="ql-block">3.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保存慈禧太后用过的紫檀木“六柱百龙床”、元代大堂(全国仅存三座之一)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霍州鼓楼</p> <p class="ql-block">霍州署游客不多,需二小时左右游览。下午三点多踏上归途,到高平还不到六点,三天的行程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出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