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注定的缘份,却活成了🈚️奈的纠缠

宸棋

<p class="ql-block"> 之前写过《假如没有心理学》,还有《我们和孩子》等等,现在看来,有些问题是必须要更尖锐地谈出来的,而有些问题也是有必要重新审视的。我就是想写点东西,为了给有缘人一丝清冷或一丝温暖,无论对错,都只为了好好活着。</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09年取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开启了与心理学的机缘。我不能说心理学不好,但我认为,它就是一门科学而已。而且,我们当下所学所考的心理学,几乎和医学一样,全部来自于西方。那个所谓的科学和民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退回500年,我们国土的人民,从未听说过心理学,但我们却活成了最好最强的国度。而如今,中国大地,经历了20多年西方心理学的入侵,不得不说,遍地都是心理障碍的患者。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充斥了所有的空间,长期服药就更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 对吗?这一问,就如同中西医之问。从程序和逻辑来讲,是无比正确的,更何况每一个标准都是有无数样本数据来做支撑。现在依然在从事心理工作的人,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就是你的所谓正确,是对的吗?或者,可以经过历史检验吗?科学本身就是证伪的,我们一旦被证伪了,如何来面对因我们的定义而焦虑抑郁一辈子的人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一个个体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唯一的不同的灵动曼妙的心。人生无限,怎么就被区区的心理科学,把我们框死在那里了呢。就算有十万个样本正确,我也可以是那个十万之外的人,不是吗?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痛苦的话题,特别是对已经被教育洗脑了近百年的我们。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从心理学来拷问的,对当下心理工作者也是不公平的。这是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国人啊,是否可以有自觉自明的能力啊。</p><p class="ql-block"> 之前写过一些文章,有失偏颇。我想对父母的问题进行一下澄清,也是我当下的反思。心理学总说,孩子的问题,永远都是父母的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呢,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孩子而言,父母是掌控者。但其实这里面很多逻辑都讲不通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看,当你说父母是问题根源的时候,你首先假定父母应该都是完美的。可父母无一例外,都是不完美的,因为父母也曾经是孩子。而且,你若找父母的问题,那他们去哪里找呢?这个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一直滚下去,直到找到责任承担者。答案显然是没有的。除去让这条链条上的所有人都背负责任的痛苦外,没有任何意义。</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因为心理学给的答案,问题又来了。现在的父母已经不知道如何做父亲母亲了。我记得我曾经说我父亲对我严苛的时候,我父亲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父亲,我也没有做过父亲啊”。这句话深深地打醒了我。父母就像孩子,都是随缘而来的,没有必定要有的程序或标准。我们理应随缘顺缘来和孩子相处,活得自然顺然,哪怕冷酷严苛不近人情,又如何呢?只要真诚自在,就是最好最温柔的相处模式。而现在呢?父母被心理学教育的,已经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交流什么,不知道如何来处理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全部都在找标准答案。结果是,父母就像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演出,除了演出的环境和道具,在心力上,和孩子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交流了。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父母,那是因为,他们除了看到一个假模假样的理性父母外,他们看不到父母的心。</p><p class="ql-block"> 而如此努力的父母,我们却还在用心理学的标准责难他们。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中学老师说过一段话,特别好。她说“请你们做好父母的角色,请你们不要去管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再多两个老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亲和母亲。你们给我的感觉是,孩子不是你们生的,因为在孩子身上,我看不到爸爸和妈妈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眼含泪水。因为对当下的父母,做回父母最真实的角色,是一件至简至难的事情。我曾经对一位妈妈说,你能真诚地揍她一顿吗或骂她一顿吗。她说她做不到。因为她的情绪,也已经深深地被理性隐藏了起来。表现出来的,连她自己都以为是真的了。</p><p class="ql-block"> 可怜天下父母心。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唤起唤醒父母。做最真诚的自己,也让孩子做最真实的他们。不要去评判去定义,更不要去随意的评判和定义自己。要相信,你就是你,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父母;孩子就是你最好的孩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没有办法去告诉家长如何来做,那样又陷入了标准论。要相信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父母也都是天使。不要互相折磨,学会欣赏和接纳,无论是你多么不能接受的,也许那份不能接受里,恰恰是一个独特天使的精彩所在。</p><p class="ql-block"> 最后,亲人之间是难得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相遇。我们的缘分,最多就是这一辈子,又有什么必须要计较的呢。</p><p class="ql-block"> 送给有缘惜缘的朋友。送给有反思否定精神的朋友。送给爱好国学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文化太强大了,让我们回归到中国的文化里,去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孩子。我希望看到的是,不再评判,不再服药。</p><p class="ql-block"> 对了,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身边有一位智慧的母亲,她的儿子养得很好很乐观积极。我和她交流很多。她给我讲的每一个和孩子对话的经过,都超级有智慧,都完全可以编写进心理学教材里。而她,却并没有学习过心理学,更不知道自己和孩子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刻,在和孩子真诚地说,她想说的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