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高考预选制度,恰似一张精密又充满争议的筛网,在时代浪潮中筛选着无数年轻人的命运。它是特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虽肩负提高效率、缓解人工阅卷压力的使命,却也因局限让不少学子抱憾。而我的1984年高考经历,便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如今回忆起来,依然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1日,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前,我一直埋头于理科知识,从未想过求学之路会发生巨变。当获得全县唯一的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听闻中央团校面向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且仅招文科生,怀揣憧憬,我毅然转向文科,却不知前方荆棘遍布,高考预选制度更成为关键关卡。</p> <p class="ql-block"> 距离1984年4月高考预选仅剩数月,我的文科知识近乎空白。地理几乎没学,历史也只学了一半,地理和世界历史直到高考都未学完。尽管数学高考斩获96分,英语成绩位列全县第6,但地理仅得51分。看着同学早已系统复习,我连基础课程都难以完成,焦虑与压力可想而知。好在“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的身份成了“护身符”,我获得预选免试资格,在众人目光中顺利获得高考入场券。</p> <p class="ql-block"> 当时,高考预选竞争远超高考本身。我们县文科预选指标起初仅40人,后因成绩优异追加5个,全县仅45人能参加高考,令人惊奇的是,追加的5个指标都考上学了,40年过去了,一直想如果再追加几个指标的话,还有可能都考上。45人中,除我外还有位全国体育获奖的女同学,我们因特殊资格占用二个预选指标。而高考结束,这45人中有42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录取比例堪称奇迹,班级成绩在河北省排第四,在邯郸市各县区文科中位列第一,成为馆陶县教育史上的辉煌印记。作为亲历者,我既自豪,也深知这份机会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虽然自己考得不好,但是自己默默的算了算,也不敢公开说,40年过去了就说一下吧,当时自己的考试的成绩,在全县文科之中,应届生之中的男生之中是第一名。也就是说当时我们文科应届生考的厉害的都是女生。</p> <p class="ql-block"> 不过幸运的光晕下仍笼罩着遗憾的暗影。因文科知识根基薄弱,高考考场上,面对陌生的考题,我常觉力不从心,每一道题都似横亘在前的高山,这场考试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命运博弈。尽管最终叩开大学之门,但知识的缺口如影随形,持续影响着后续的学业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 踏入大学校园,我以“志大才疏”四字为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同学们笑称我为“老夫子”,源于我总抱着书本钻研,常泡在图书馆中。此后二十年,我如虔诚的知识信徒,伏案苦读,日夜耕耘,相继攻克法学专科与本科自考,拿下汉语文学本科文凭,并收获双学位证书。加上原始的哲学本科文凭,三本沉甸甸的毕业证书,不仅填补了往昔知识的空白,更构筑起坚实的学术堡垒。</p> <p class="ql-block"> 工作后,恰逢单位初创,面对诸多未知领域与棘手难题,我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与钻研精神,屡屡为领导排忧解难。同事与领导亲切地称我为“博士”,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将最蓬勃的朝气、最灵动的智慧、最旺盛的创造力,悉数倾注于职业教育事业。那些攻坚克难的日夜,那些思维碰撞的瞬间,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熠熠生辉的印记,亦是我无悔青春的最好注脚。</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家境贫寒的我在社会中四处碰壁,因缺乏人脉与经验,办事屡屡受挫,曾经的斗志被现实消磨,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但我始终未放弃理想,默默坚持。</p> <p class="ql-block"> 命运的转机在45岁降临。一场大病让我与死神擦肩,却也带来人生转变。康复后,担任了领导职务,还陆续担任河北省教育干部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省高级职称评委专家、评审组组长、评审监督组组长等重要职务,还荣获河北省委宣讲先进个人、邯郸市委理论宣讲十大名嘴等称号,同年儿子的诞生更是为生活增添了无尽喜悦。</p> <p class="ql-block"> 如今六十岁的我快乐的享受退休生活,大街上,公园内,体制内的人见面都称呼我为教授,几乎没有人称呼校长。现在每天睡到自然醒;晨起后看阳光洒满窗台;上午,常约上老同事去公园散步,交流心得,谈天说地,忧国忧民;午后,泡一杯清茶,坐在摇椅上翻看过去的老照片、书籍,回忆往昔岁月;傍晚,和家人一起准备晚餐,分享生活趣事。周末,我还会背起相机,穿梭在大街小巷,记录城市的烟火与美好。那些曾经的坎坷与遗憾,早已在岁月中酿成甘甜,我愈发懂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风景,退休后的闲适生活,正是命运给予的又一份厚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