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江治理新实践绘就生态文明福建画卷

暁-蘭

<h3>闽江、九龙江作为福建的“母亲河”,不仅滋养着八闽大地,更承载着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全面推动两江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福建正以系统思维破解流域治理难题,以改革创新激活生态经济动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治水兴水之路。<br>一、25年治水路:从“两江之困”到“生态标杆”<br>2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闽江、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启了福建治水兴水的新纪元。25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持续推进生态省战略,实现了从“两江之困”到“生态标杆”的历史性跨越。闽江干流全流域水质达Ⅰ-Ⅲ类,成为全国独流入海河流中水质最优的河流之一;九龙江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100%,流域内1/4的经济总量依托优质水资源蓬勃发展。<br>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持续发力。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双总河湖长制”,将生态保护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出台首部流域协同立法《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以法治手段打破行政壁垒。龙岩市创新推出全国首单九龙江生态指数保险,通过市场化机制将生态保护成效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为流域治理注入新动能。<br>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格局<br>两江流域治理的核心在于系统性、整体性。福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起“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立体治理体系。在闽江源头,龙岩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整治103个煤矸石矿点,修复30处废弃矿山,使红坊溪等支流重现清澈;在九龙江中下游,漳州通过“河长+网格长”双长制,将河道污染问题发现率提升40%,同时推广“种养互补”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9.2%。<br>科技赋能让治理更精准高效。厦门建立智慧海上环卫平台,通过AI识别和漂移轨迹预测,实现海漂垃圾拦截率提升30%;福州“闽江夜游”项目引入纯电动船舶,采用宁德时代302A磷酸铁锂电池,全程零污染、零噪声,成为全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的典范。这些科技手段如同“智慧大脑”,让环境问题无所遁形。<br>三、绿色转型:激活生态经济“一池春水”<br>在龙岩长汀,曾经的“火焰山”如今变成“花果山”,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4.38%,带动林下经济年产值超20亿元;在厦门,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下游地区每年向上游支付数亿元补偿资金,推动全流域13个县(市、区)形成治水合力。这种“上游保生态、下游补资金”的模式,破解了长期以来的利益失衡难题。<br>产业升级是绿色转型的关键。三明市推动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三钢集团投入超350亿元建设4A级工业旅游景区,实现“炼钢”与“炼景”的完美融合;漳州依托九龙江流域生态优势,打造“龙江岁月”文旅综合体,带动夜间经济规模突破百亿元。当绿水青山成为产业竞争力,生态优势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br>四、共治共享:凝聚全民护水的磅礴力量<br>在厦门园山街道,通过“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的“双轨制”监管,垃圾混投率下降至5%以下;在龙岩苏园社区,“绿苗实践团”带动60%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乘数效应。这些基层创新实践,让生态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治。<br>龙岩市通过水权交易和碳汇交易,累计交易水量2130.1万立方米、水土保持碳汇11万吨,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将环保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收益,激发了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br>从闽江源的“生态修复”到九龙江口的“智慧监管”,从龙岩矿山的“绿色蝶变”到福州闽江的“夜游经济”,福建正以两江治理的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每一条河流都成为生态廊道,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活力,我们定能在八闽大地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福建智慧、福建方案。这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