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偕夫人在贵州游览第一站我就选择了镇远古镇,因为我从小读历史及武打小说中的镇远将军、镇远标局,镇远城就有耳濡,一直在我的头脑中回䕓,总认为它们有牵连,后来证实没有联系但对镇远城的威名已经形成,加之在贵州深山中又是我国南疆边陲有如此古城更增添了我一睹真容的好奇心,我便做了功课对镇远古镇有所了解,便直奔镇远古城而来。</p> <p class="ql-block">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的舞阳河畔,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主要是它是"因军而起,因商而兴"的古城,也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素有"滇黔锁钥""入黔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黔东门户,被誉为"黔中迷宫",自夏、商朝开始到先秦时期已经有记载的人类活动并成为焦点,直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27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元清代为道府所在地也有七百多年,镇远古镇东西长85千米,南北宽65千米,东部狭长而西部较宽,略呈三角状,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约(285万亩),最高海拔1132米,最低354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舞阳河由西向东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北岸为府城,南岸为卫城,形成了"大极图意"的城市格局,古镇沿河地势平坦而狭长,主要街道沿两岸一字排开,通过众多的码头与水平空间相连形成了渗透效果,支弄巷道与主路垂直,沿着山势向上延升,形成了牛鱼骨块路网,古镇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与府卫古城垣、吴王洞、四官殿、古井、古戏楼、古桥、古驿道、关城等名胜古迹200多处,其中包括文物遗址镇远府城与卫城垣遗址,被称为中国山地贴岩建筑群文化博物馆的青龙洞古建筑群,红色旅游景点和平村和众多古宅故居等,有报享侗寨、岗旺苗寨等民俗景观,古镇是一处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和民族风情园,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的融汇结晶,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园",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在中国十大最美丽的古城中占有一席之地,2020年被确定为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镇远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夏朝与商朝一直有荆州和梁州的西南裔人居住,被泛称为"荆蛮",先秦时期古代濮/巴人由黔渝乌江流域一带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而古越人则从东南一带逐渐向中南西南腹地扩展,双方最终相遇于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贵州铜仁与黔东南州北部一线,分占舞阳河南北,楚人筚路蓝缕从一个小国历经数百年,灭国数百拓地千里,其中向西方与濮/巴人、古越人(对中国古代南方沿海及越南人统称,今侗族人就是他们分支)相遇,楚国获胜便在此设黔中郡,辖区范围大致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直到铜仁及黔东南一带,现在镇远就是它的属地,从春秋时期受楚国管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改为武陵郡隶属荆州,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9年)派大将白起(陕西眉县人)伐楚定巫置黔中郡在镇远建镡成县,公元前227年定远设成县城开始至今已有2286年,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更名为义陵郡,公元前202年更名为武陵郡,公元202年汉五年设无阳县到公元215年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分荆州,镇远随无阳县属武陵郡隶属荆州,镇远便属㵲阳县境内,晋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并入海阳县,南梁吋期武陵郡有始分化,天监十年(公元511年)改海阳县为龙标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镇远置梓姜县属充州管辖,公元606年废充州镇远随梓姜县改属奖州,唐长安四年(公元704至770年)几经变革先在镇远置舞阳州后依次更名为鹤州、业州、奖州,唐未五代时期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陷于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庭无力顾及,镇远县脱离王权辖治成为田氏领地,称号"竖眼大田溪沟",下辖九溪十八洞,自成建制达200多年,一直到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上表朝庭"愿为王命"在镇远置安夷县归思州辖制,宋宝四年(公元1256年)为加强防御,宋御前忠胜军副都统制田应已率兵在镇远石屏山上修建长城据险抗击元兵西进,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思州守令田氏土司奉诏筑思州三隘于舞阳河以北,石屏山南侧修筑了城池,次年朝庭赐名"镇远州"镇远府城由此定址确定为镇远城,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刺使田景贤去宋皇封号改思州,长田景贤见大势已定附元朝授镇远沿边各洞安抚司,寻改镇远蛮夷总管府,命杨政德为总管,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置镇远沿边溪洞讨招使司,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为镇远军民总管府,田代为总管,到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署镇远府隶属州布政司,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置镇远县隶属镇远府,始在舞阳河北岸建镇远府与卫城隔河相望,格局保持至今。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镇远自治学社负责人潘德明等五人与其它支持革命人士宣布支持共和,并成立了军政府镇远分府,民国二年即废除了镇远分府并在镇远设立了黔东道辖21个县,民国三年在镇远城废府没黔东道,民国九年了1920年废除了黔东道镇远县直属贵州省管,到1937年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简称镇远专区辖镇远县等12县后加青溪县,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成立镇远专员公署,1954年10月4日中共镇远地委在镇远成立,1956年更各为黔东南苗族侗族白治州并于1959年搬至凯里,而镇远县这个名称一直使用至今,镇远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建县于宋朝距今达到2286年,可以说镇远是一个古老的古城也有很多传说,留下了很多文化与古迹。</p> <p class="ql-block">镇远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高速后顺着山坡老路下来到一处门楼上书永清门,进了永清门便是镇远和平大街,两边飞檐走壁的仿古房子,店铺林立琳琅满目但人不是太多,中间是青石铺成的马路,马路上溜光的加之旁边的仿古房子,再往远处一看还有一个石牌楼,很有古道古城的味道,忽然我在左手边看见一处城门楼子我便在前方一处院内停车场停下车,返回小巷向河边走去,这是一座石头砌成古城门楼,门楼上的亭子是重檐结构的很有气势,但在周围高楼的衬托下就显得非常娇小,下方城门至今仍能通行,它的前方已被居民楼房占的仅剩下一个小巷通向街道,已失去了城防的作用只是一个历史的记忆,上边还有城墙顺着河道向前延伸,这就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镇远卫指挥使司时建造的卫城桓,原城墙北沿舞阳河南依五老山,从老西门至龙头溪长达5000米,桓体高4一8米不等据地形而建,并有1872个垛口、九处炮台、两处水门、五座城门与城楼,(即迎恩门、拱兴门、东西北门),门内有马道形成了五座码头,并有东南西三处瓮城,现仅存城墙及西门码头、上北门城门城楼、上北门码头、三堵护城和下北门城楼,城墙也仅剩下1500米,城墙是用方方正正的青石筑砌的,青石之间是用糯米石灰泥浆粘合的历经几百年沦桑仍完好实属不易,现在所处上北门码头,它是一座多功能古建筑的典范,它由北门、北门城楼、码头滑车道护城堤共同组成,距今己经六百多年了比贵州建省还早24年,它位于舞阳河南岸的五老山下,靠河是一个石台阶的通道通向河中,能起到防洪作用,它是集泊船、防洪、军事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非常完美,我们顺着河边观景路到西门码头也叫老西门码头,它位于卫城的西门处是航运和渡口的见证,这里也是卫城墙的起始,陈旧的城墙是镇远历史的见证,这里曾是航运装卸和渡口两用的重要节点,20世纪三十年代它作为车渡码头,现还保留着斜坡码头台基,古时这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非常热闹,卫城的五座码头承载着明朝稳定西南局势的深远战略意义,又从西向东走返回到上北门码头再往东走到了杨柳湾码,它因原来柳树成行故称为杨柳湾码头,也叫张胡子台码头,只因为古代一姓张艄公一脸大胡子在此撑船一生,凡是长长须的免费慢慢的人们也叫張胡子台码头,它的城门楼不大但很古老有气势,有点古建筑风格,顺着城墙往前走了一路领略了古城垣与舞阳河美景,往前再走就是新桥了走到新桥对面是府城,桥头东边是东门口有一个亭子有坐着晒太阳和闲聊人,过桥后路比较窄了全是饭馆也没有城墙了,到了一个码头称吉详寺码头,具传清朝前是专用祭祀码头,三蕃动乱时贵州总督甘文焜自刎于此,后人在吉详山上立了个忠果祠祠堂,故码头也叫吉祥寺码头,再往前走就到了卫城大码头,也叫永安南码头对面是府城码头也叫永安北码头,明朝时期叫永安渡意为永保平安的意思,是卫城与府城两级联络的渡口,总之卫城的五座码头当时主要用于军事用途,保卫镇远城是它的重要作用也造就了它均匀分布发挥更大作用。到了大码头前方无法行走我们拐上大街往回走到新桥后进入卫城和平大街,在它左手是"和平村",建于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中衡衙,是一个由高大墙围起来的建筑群,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1938年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战俘"第二收容所"从湖南常德迁至此,特别是中缅战争时它成为国民政府关押日本战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反战作家鹿地亘等人将其称之为"和平村"延续到今,这里前后总共关押600多名战俘,1944年迁往重庆后于1946年撤销后仅剩下四周高墙,1986年按当时有关人士回忆修建,并列和平村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临街大门上有和平村三个白色的字,两边有二个木制岗亭现为进出口,门前有木闸栏,进了大门正对面是砖木结构二层单檐悬山顶办公楼,有会议室,办公室等,大门两侧有两排工作人员平房,墙根有哑子室和米库,厨房等两栋单檐单坡悬顶平房,办公楼后方为大礼堂,还有一个戏台,两边是上下层,是日本战俘住宿生活的地方,两侧有二块空地为战俘户外活动地方,边上有一溜子平房,四周有岗台,整个遗址进深78米,面宽66米,占地面积5148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也是镇远县一处红色旅游景点。再往前走又一处红色旅游景点周达文故居,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系周达文祖文周炳礼修于清光绪年间,这里也是中共镇远地下党支部旧址,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古代四合院民居,来到这里正好闭馆,看上去四周高大的风火墙,建筑肃穆典雅,深邃幽静,古色古香一看便是大户人家,门框用精细琢磨的青石条镶成,两侧布雕花枕石,右侧雕刻着“中共镇远支部旧址”,左侧雕刻着“周达文故居”,漆黑的两扇门上在扣环铺着,单檐单坡垂花门楼下有粉底横额楷书“汝南世家”,标明是来自中原望族,周达文原名周达定,俄文名邱贡洛夫,笔名屈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镇远,五四运动时是镇远学生会组织的主席,是中共早期重要人物和中国共青团的创始人之一并由李大钊介绍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受党指派前往苏联留学,受到王明、康生迫害于1937年7月被捕,1938年4月13日牺牲,也是一位对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杰出贡献的忠诚战士,我们只能返回停车处结束了卫城旅游驾车去府城游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开车从和平街往里走到新大桥,新大桥始建于1948年,取名为介寿桥,因为1947年建桥申请时正好是蒋介石60大寿,便以此为由头申请修桥资金故取名为介寿桥而获得了资金,但桥未建成就解放了,1950年新中国人民政府建成后预示新中国成立改名为新大桥一直使用至今,也与祝圣桥形姊妹桥,在桥的对面转角楼上有刘文百题的四个大字"镇远古城"这也预示着真正到镇远古城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桥左手去是天后宫,右边是去府城的兴隆街街,,大街上人有一处很气派的石牌坊,额头四个大字"石屏巨镇“内外柱子上有二幅对联,靠内侧柱子上对联是上联"秦汉古雄藩、万里梯航分道去",下联"唐虞新景运、百花仙子舞阶来",此联为清光绪年间镇远知府汪炳璈题府衙街,意思为秦朝汉朝就设县了,靠外侧柱子上上联是"八门来四面清风迎客驾",下联是登道去一泓碧水洗风尘",目前无法考证是何人所撰,它实际是写古城整体景观,说古城在山坳中中间有一条舞阳河,背面从城内走出牌坊额眉是"滇楚锁阴"因为镇远在古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己有2000多年历史,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它处在交通要道,地势非常险要,故得名镇远也有了"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称誉,内柱上联为"西来潕水云山、野渡舟横、两岸晓烟饶画意",下联为"东去洞庭月落、蜃楼海市、五溪夜雨泌诗魂",传说上联为吕洞宾所题于紫皇阁上的,清光绪四年1878年知府汪炳璈在殿内题了下联用在此。外侧对联为"看我邑仙山、琼阁层层山,下联是"迎他乡墨客骚人楚楚来",这幅对联也不知何人所撰,我们驱车沿府衙街到了县政府一处停车场车不多,我们就去游览府衙的七大码头,出门在府衙街向东拐弯处的马上路对面大河关公交站下去便是建于明代初期1389年距今600多年的大河关码头,也叫厘金码头,在此设有厘金局,过往船只经过这个码头都要停航缴厘金税才能通航,它是贵州省最早的一个水关,仅它收的税就占全贵州省的三分之一,也是以前先有镇远才建贵州的说法,足见之前是多么繁忙的水陆码头,也是古城十二码头之一,向北河对岸是青龙洞向东可看见祝圣桥及魁星楼,占据着古城最东端河景最美的拐弯处,扼守进入府城的东端咽喉,是府城的门户,码头现已修成一个河景休闲广场,广场西边有一处收税的铜塑像场景,东头有二个仿古亭子,在码头里侧有一个拱门它的上方有二个大字“水关”,像一个窑洞门是钉着大钉子的木门有一把大锁,码头依然有小游船在此停泊,也是古城游船调头及观赏祝圣桥最佳之处,它淋漓尽致展现出古代税收与它的历史。紧挨着她的是府城码头,它很小巷口有一雕像一位背背娄的村姑背一小孩拉一小孩从此巷下去,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它与卫城大码头隔河相望,它是镇远水运码头和渡口之一,明朝时叫永安渡口意为永远平安,现在也叫永安北码头,也是府衙与卫城的联络渡口,现有一小船在永安南北码头间摆渡,是镇远水陆交通的重要证据。沿兴隆街路继续前行到达县政府对面的禹门码头,据传是为了纪念三皇五帝之一的大禹治水而修建的码头,现为镇远专用游船码头,在古代这里只有在省城、京城中举的秀才举人及达官显贵才能堂尔皇之登船上来的码头以示荣耀,对面是镇远府衙现在是县政府所在地,当年贵州省二名考中状元学子返回弃航登陆的第一个码头,码头牌坊上有一首诗“年少初登帝、皇都德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这个码头自古都与官绅有着密切联系的码头,码头是用青石砌成的台阶与路面,一座四柱冲天柱牌楼非常气派,上面金黄色"禹门"二字,四个柱子的里外有八个狮子还是下山狮,高翅着尾巴怀中狍着一个绣球栩栩如生,这还是比较少见的,他代表着权利的象征,跨禹门代表得意人生幸事来,来禹门千万别忘了从正门进岀也代表你从此可以得意人生,当地人传明正德年间邓阳明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贵州农场驿做驿丞在此弃船登陆码头,但没有记载可能是老百姓认为官府的缘故,但王明阳看破红尘不可能从此登陆的。再往西走到复兴巷对面就是城隍庙码头,因正对着复兴巷也叫复兴码头,再沿街向西走便是冲子码头,修建于明朝,它也是正对应马路对面冲子巷口故得名,清末民国战争时期也叫中山码头,当时在此河上搭了一个浮桥,传说在明初有一位善良老人在冲子口担水时河上漂来一只木盆捞起后有一个百天的小孩便将小孩养大,后来小孩考取了功名当了大官,他没忘养父母之恩,不仅为二老养老送终还出钱修建了冲子巷及码头,方便了冲子巷人,也使码头货物堆积如山,河面上货船一只挨一只丰常热闹。顺兴隆街再往西走有镇远县旅游服务中心和米码头,米码头正对的巷因此叫米码头巷,是古代大米的集散地和卖买场所,因为这里比较狭窄,且落差较大正处在兴隆街最窄处,从码头要上几十个很窄的台阶,那时都是人工往上背,也是一处繁忙的码头。我们顺兴隆街出了牌坊从新大桥头下到河边顺着河边往天后宫码头走,路边钓鱼的人很多,天后宫码头原名叫月亮湾码头,因它是在一个呈半园形凸起的石墩上象一个月亮一样,又在天后宫门前面成为它的配套设施,天后宫清初搬来后福建客商货物等全在这个码头逐渐形成了福建人的专用码头,从码头顺很陡峭的青石台阶上去,楼梯两边挂满了灯笼,上到街面抬头一看上台阶就是天后宫,从码头到天后宫总共88级宽台阶,传说明正德年间王明阳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贵州农场驿(现修文县)做驿丞,它弃船登岸沿古驿道去的,二年后他洗去沉冤再沿古驿道来在这里上船纵歌东行的,这段历史传说为天后宫码头增添了几份人文色彩,现在码头上修了一座塔楼叫锁江阁,码头场地很宽敞。顺便我们顺着88级台阶去游览一下天后宫,到门口正在施工停止开放,天后宫位于镇远府城西中新街,依靠石屏山面向舞阳河,实际上它是福建会馆,原名叫天妃庙是闽人祭祀妈祖的地方,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原址在青龙洞所在地,后于清康熙年间迁建于此并更名为天后宫,咸丰年间战火受损于同治年间镇远知县林品南率闽省弟子捐资重建达到目前气派。我们便顺着中新街到新大桥头从兴隆街返回,街道上青石板光溜的两边店铺林立,沿山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和古香古色的店铺与房屋,这些极具明清时期的特色民居将中原四合院结合飞檐吊角楼和条条巷道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山庄与院落,即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了山地建筑的布局特色,这种江南和山地的完美结合真乃中国建筑瑰宝,走在兴隆街的石板上两旁的古建筑群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真的感觉挺好。</p><p class="ql-block"> 镇远是"因军而起,因商而兴",如果说贵阳是西南压舱石,那么镇远就是执贵州全局之船,乃西南三省最重要的战略支点和交通大动脉,也称南方"丝绸之路",镇远古码头承载着厚重历史,见证了镇远历史变迁,感受那份"看过半城心已远"的宁静与深远,历史印记古码头的辉煌,也承载了无数的记忆,站在古老的码头领略历史码头的独特魅力,看见那些船只它们是镇远几百年来与外界联系的纽带,漫步在古老的码头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古老而宁静的氛围,河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轻柔的声响,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一幅水墨画,你可以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一口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p>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坐游轮从冲子码头岀发过新大桥到天后宫码头返回祝圣桥回到冲子码头,镇远不愧为中国的威尼斯,夜晚的镇远更是美的如梦如幻,满城的灯火似银河,古色古香中只见万家灯火闪耀,一片盛世繁华的风光,当你走在古老的街道,两旁的灯光店铺的繁闹与幽深古巷子灯光在飞檐高门中折射着历史的影子,这座古城与水溶为一体,舞阳河畔错落的民居上的红灯笼与璀璨的灯光五颜六色倒影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斑斓的游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浆声回荡,岸边洒吧歺馆阵阵飘香好像给夜景增添了调料,即蕴含历史的厚重感、神秘感也不乏现代的烟火气和这动静结合,在河畔吹着微风赏着美食尽情享受古城赐予的无限惬意与松驰。真有曲水风流绕古城,花船载浪映红灯的美景景。</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一早就去准备登石屏山,可惜要到八点才开门,登山口在炎帝宫后方,祝圣桥头我顺便先看看祝圣桥,祝圣桥原称㵲溪桥又称老大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七孔桥,位于镇远东,横跨舞阳河是湘黔古驿道的一部分,是一座长135米、宽8米5、高17米的七孔石拱桥,清光绪年间在桥的3至4孔间修建了一座三层楼阁式建筑,名为"魁星阁"也叫"状元阁",镇远知府汪炳璜在阁楼上题写了三幅楹联,其中的东向一幅描写了桥的重要性和历史上联为"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搓撑斗出,下联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眉额为"山河柱石"西面楹联为"人上翠微梯蓬岛春荫天尺五,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楣额为"云汉天章",据说是此桥前后修建了250年的漫长岁月,始建初期多次遇山洪造成多次被冲毁,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才修建完成,从修桥时间上看到了建桥者的毅力及精湛的技艺使大桥六百年坚守在舞阳河上,桥建成后做为滇缅公路的延续使人员及物资通过甚至还跑过汽车。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作用。他不仅是桥更是镇远历史见证,还有很多传说留传后世,据传在修桥时因为泥沙太深加之水大无法建桥墩,张三丰正好在中元洞便在桥洞处撒上豆腐口中念念有词一番,第二天桥墩下变成了整块大青石,镇远人称为张三丰豆腐垫底的桥。又传因为龙王作怪造成洪水冲毁大桥,便在桥中央三个桥拱下各安装一把剑叶斩龙剑,如龙出现便会飞出斩杀,曾有二把剑斩杀过二条龙,于是就剩中间一把仍悬挂于桥下经历六百多年仍完好无损,我在桥四周看也没看到。此桥建成后古代缅甸使者进贡都要经过这座桥,也有缅人骑象过桥来的传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典故就是由此而,相传缅甸使者骑着大象带上贡品过桥时这里的人都来看热闹人山人海,贡品一只白天鹅受到惊吓飞走了,使者伸手去抓仅抓到一把鹅毛,他们很害怕受到处责便把鹅毛带到北京呈给皇上讲清原因而未受到惩罚还形成了典故,由于此桥重要与传说使它成为镇远的地标建筑,站在桥上能看到古驿道的险与咽喉,也可俯视石屏山险峻,可观青龙洞全貌,可视舞阳河细腰曲柳的景色,这也是祝圣桥的奇妙之处,来镇远一定要在这里打卡它也是青龙洞古建筑群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过了祝圣桥便是青龙洞古建筑群,它坐落在镇远城东祝圣桥头,背靠中和山前临舞阳河畔,它最早建于明洪武年(1388年),明清时期是僧侣传经拜佛的地方,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整体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角,飞檐吊角,错落有致的贴在中河山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的,组成祝圣桥、中元禅院、紫阳书院、万寿宫、青龙洞、莲花亭(香炉岩)六部分36座建筑,将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天然地貌、古树和蔓藤与道、佛、儒、会馆、桥梁、驿道、建筑及各种文化融为一体,一座祝圣桥和驿道将它们与卫城、府城连在一起,在宽40米,高约60米、长约300米狭窄的悬崖峭壁之上利用地形地貌、山势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包容的理念将多种文化凝在青龙洞上,与对面的石屏山府城古建筑交相辉映,而成为镇远古城的座标,远远望去恰似一幅挂在舞阳河畔的山水长卷,有西南"悬空寺"之称,它也是中国古代三大"悬空古建筑"之一,是古城最具特色的贴崖园林古建筑群,2004年获联合国教科组织确定为"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p> <p class="ql-block"> 中元洞原名叫中山寺,明嘉靖年间知府黄希英曾于此建紫阳书院后改建增建为中元禅院,古时称北洞或中和洞,在祝圣桥头的山鹿石崖上,山门就在祝圣桥头是二块巨石斜靠在一起天然而成的可谓鬼斧神工,上有清道光年间刻着"入黔第一洞天"的字样,书体古朴苍劲,这里是要售票的,进入山门后拾阶而上,洞壁有摩崖"奇石妙缘",在洞内拐角处有灵官庙,在折回山门顶部还有一座石拱桥,沿着拱桥向上可以看见大佛殿、藏经楼、望星楼、独柱亭等建筑,特别是望星楼是在没有一尺平地做基址而是建在锥形崖体上悬空升起的,是最佳观景处,独柱亭的基础只是一根木柱支撑起一个亭子,千佛岩是1千多个小佛组成的,它是充满历史韵味所在,经历了岁月沧桑,见证了朝代更替和时光流转,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堂,下层用砖垒砌起墙,上层雕有栏杆窗棂十分细致,正门楹联为"江南宝刹蓟北丛林三十年粥饭斋懵已领略个中妙趣;水流青屏山杨翠八千里雪泥鸿爪且赏此地风光"。大殿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整块缅甸玉雕硺而成的,高达2米重2吨多,殿后的园拱门上刻有"渐入佳境"四个字,大门左右分别刻有"方壶""园峤",方壶园峤是指仙人居住的地方,院内有一口千年古井和一口大钟,右后侧山崖上的中元洞是最大的洞,共有北、西、南三个洞口,洞内有前人题刻的摩崖、诗碑多处,西洞口传说张三丰云游到此修炼的地方,有钟乳石的石床,石床上方有一酷似包袱、雨伞、草鞋等"贵物"形神俱灵,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也曾因张三丰修炼而闻名于世,张三丰还留有一首预言诗,洞内供奉着千手观音与地藏王菩萨,沿山崖一小门就可到紫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 紫阳洞又称紫阳书院,位于中元禅院西侧,万寿宫东侧上方石崖上,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黄希英于此修建是为崇奉宋代理学大师紫阳先生朱熹而建,为底坐架空的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北侧有二层阁楼的圣人殿它建于清光绪四年,殿中供奉孔圣人牌位,祭拜的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一孔子",在圣人殿注竟观察它的花窗上的雕刻,每扇都有动物组成的文字,里面藏着一幅对联为"舜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这些字都是采用花鸟鱼虫的形态来雕刻的动,非常生动也很少有,南侧有考祠和老君殿是学习和考试的地方,还有三官殿雷神殿,东侧有供奉酒神的杜康殿,它的大门为砖砌牌坊,横书为"紫阳洞"两侧一幅对联"舞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门前北侧石壁上有一摩岩阴刻"蓬莱仙境",路上有一处张三丰打坐、唱歌的地方,在此留下许多传奇故事,紫阳书院在古建筑群中古朴典雅,环境幽深,建筑比较紧凑,布局按特点与其它建筑地貌遥相呼应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一种宁静清幽的文化空间,它是以传播儒家思想为宗旨,也是黔东地区较早兴办教育和传播文化的地方之一,实属求学养生之地,在此一游你可获得心灵启迪。</p> <p class="ql-block"> 万寿宫又称豫章会馆和江西会馆,也叫仙源天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在中河山麓的舞阳河畔长45米的石基坎上,位于青龙洞古建筑群中的紫阳书院下方,中元禅院与青龙洞之间,早期府城仁寿宫是万寿宫祭祀的场所,于清雍正朝万寿宫才迁往这里,万寿宫最初为纪念江西"福主"许真君而建,也是江西客商会聚的场所,其有九栋建筑,首先是山门高塔式牌楼很气派,顶部刻有"万寿宫"三个金黄色大字,门榻上方有二幅长方形砖雕,一幅为金黄色"水德灵长"另一幅实在认不出,门上有一幅对联为"恵政播旌阳儒学懋昭东晋:济源平漳书道法永奠西江",进大门拾阶而上便到二进门,门额上书"襟山带水"两侧一幅对联为"更上防梯步步引人入胜景;渐登台阁巍巍得地壮奇观",它的门两边有二个砖雕窗户,好像两只大眼睛远远看着有些荫趣可爱比较特殊,进了二门就是戏楼,戏楼很气派高达2、4米,宽5、22米,台面上有十幅木雕图案展案展示的是杨家将的故事图案,上端穿插50历米高的木雕,"二龙拴"两侧有倒立的狮子支撑,顶部装饰着"飞腾云雾"的四层六角形藻井,戏台的中堂上有"福禄寿星"的图,飞校处有梅花斗拱,两侧是晚清镇远举人黄躍宗所写的对联"不典不径格外文章圈句外,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花。四周有观戏厢楼显得大气又文雅,中间天井内也可观戏,再往后走就是杨泗将军殿和客房及小戏台,杨泗将军源于湖南民间道教水神扩散到南方,传说南宋时湖南一带义军英雄杨么的化身,它被朝庭派岳飞打败,牛皋所擒,死后被众人敬奉为水神,为水运船帮尊为祖师爷,道教尊为神,镇远为湖广行省和贵州省连接点,是长江水路至云贵陆路交汇点,镇远因水而兴,水运发达祀杨泗也不为怪的,与较小的万寿宫不同的是它除了一进大殿祭祀杨泗将军外它的二进殿主祀许天师,还有再往后的文公祠,为江西吉安府籍客商所建的祭祀南宋未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内供奉有文天祥牌位与遗像。商人永远忘不了在山边一处供奉财神和专门祭财神爷的地方,整个建筑依山而建,进大门便拾阶而上一直到后院呈阶梯式而上,外部有高封火墙将整个建筑与山体围成一个长方形封闭结构,好像一条扬帆的大船很有寓意,连院墙外的排水口都雕龙细致是见生意人的精明,这里处在书院与庙宇之中和依山临水没有闹市喧嚣和杂乱是个清悠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青龙古洞是一组位于青龙洞古建筑群最南端一处传播道教的道观,也称南洞和太和洞,建成初名叫真武观也是青龙洞古建筑群最开始建造的地方,始建于明洪武年(1338年距今己有六百多年了),观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是北方之神,玄武、白虎、青龙、朱雀为东、南、西、北四方守护神,后玄武为避讳帝王名字改玄武为真武,早期是一个小神,宋朝升为天界大将军,明朝时棣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它道场在武当山),真武观在明朝永乐年间增修改建后改名为青龙洞道观。因明代传奇道人张三丰真人在此修行过而闻名,也留下许多传说,传言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化身李道坚在此修行四十年,也有许多铁拐李传说。目前现存的殿堂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修的,主要包括山门、正乙宫、吕祖殿、厨房、观音殿、斗姥宫和王皇阁,山门位于中河山麓下方,顺公路上来临崖而建,正乙宫在山门上方崖畔,原供奉财神赵公明,吕祖殿位于正乙宫南侧石崖上,是一座四层殿堂,底层吊脚是通往厨房的走廊,观音殿在吕祖殿北侧崖畔为两房建筑,原供奉佛、法、僧三宝神像和观音地藏王普安祖师神像,斗姥宫位于吕祖殿后方悬崖上方的洞内,洞门前有一座砖坊,原有神龛但现在已无塑像,玉皇阁建于观音殿上端悬崖的青龙洞主洞口,是一座特殊建筑包括望江楼和玉皇阁,玉皇阁建筑风格相同于五台山悬空寺,为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我们上去站的木板实际是一端挑空而出,另一端嵌入岩壁,使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建筑工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侧洞壁前有石台,上面原供奉玉皇塑像的神龛,镇远以河、城形成的太极图中,玉皇阁就是鱼眼所在之处,而鱼眼的位置就是玉皇神像位置,所以说他是镇远风水最好的地方,也是青龙寺为何建的最早又建在条件不好地方的原故了吧?这里也是张三丰修行的地方你说巧不巧,十年动乱期间第二十五代道长秦信在十年动乱期间为保往玉皇神像与当地老百姓将玉皇神像全身涂上泥巴写上"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使它幸免于难,如今成为青龙洞古建筑群仅存的两尊原神像之一,非常珍贵的。整个青龙洞是在悬崖上建的地形最奇特、最陡峭、最险峻、最窄狭,且山崖地质年代久远,风化侵蚀严重,迎风面山体呈现出蜂窝状的岩溶,连山门都是临崖建造,通向山上玉皇顶大部分都是一米或半米的山路石阶,有一段较陡的地方要扶旁边的铁练,大部分道教活动在溶洞内举行,它们的门很矮约1、4米,要弯腰才能进出,且路还窄陡,上下要紧靠石壁,有一处门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学会低头就会岀头",整个青龙洞的险、奇、峻、巧让你体验人类对自然的挑战勇气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香炉岩是脚插舞阳河的一块突起的巨石上,从河里看上宽下窄上大下小一块形似香炉的奇特岩石上,《镇元府誌》载"在中河山畔巨石立当水岸,上丰下峭形若香炉,故得名香炉岩,里侧与路相连与青龙洞大门隔路相望,明代蔡霞山在此建亭名曰假幌亭,解放后在岩顶重修了一座单檐六角攒尖小亭,因期棚中装有"鸳鸯戏莲花"藻井,也叫莲花亭,其临河一面崖壁上镌有"沂元光",相传为孔明书,还有"梦娇风顺",下方有北伐明将李烈钧镇守镇远等侯孙中山命令时常在此垂钓所书"乾坤入钓竿"五个鲜红的大字,把自已喻为有谋略的将才,与姜子牙做比喻,字的旁边有一家歺馆具有当地特色可以在此享受,因为这里曾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贤青龙洞后歇息与借景抒情之地,明代理学家周瑛任镇远知府时就写了诗赞美它的诗"一石盘空起,香炉旧有名,山连水与共,星与月之精,翠色余烟袅,悲风逐浪生,寰中多代谢,万古此犹横。让我看来就是修路时将路修平它方显出,如不修路它便是一块连山的石头而已。</p> <p class="ql-block"> 青龙洞古建筑群是到古城镇远必须打卡的景点之一,它有许多故事及传说,每一个建筑、一道门、一扇窗户、一个山洞、一处台阶都承载着镇远的历史印记,整个建筑群靠山临江、依山傍洞、贴壁凌空、飞岩翘角、错落有致,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与悬崖、古木、藤萝、崖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即有临江远眺的吊角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学子朗朗读书声从院内传出,更有喧天的锣鼓戏台下,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于一处,建筑无规则重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即有北方的大气也有南方的玲,沿庭院小经漫步有曲经通幽的感觉,登楼极目如海市蜃楼、蓬莱仙境,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绝妙典范,是最具特色且保存完整的贴崖园林古建筑群,就象一幅人间仙境的山水画卷,也为人类文明不可缺的作用,它见证了镇迹古城辉煌的过往和悠久的文化内涵,揣附着人们美好的期许,舞阳河春水向东流,象在书写着历史的长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