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准备上石屏山去看府城桓,清早吃完早餐来到祝圣桥头准备登山,石屏山在镇远的舞阳河北边,石屏山象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城边,重岩叠嶂雄伟险峻,石崖绝壁千仞,端直苍阔如屏风故得名石屏山,它属于祁连山脉,东起铁溪河与舞阳河汇合处,西至镇远府城六牌(今共和街),东西绵延2、2公里,海拨668、1米,比舞阳河面高204米,府城沿舞阳河顺石屏山而建,山上有四官殿,府城桓雄距在山顶,从天后官西侧向北顺山势蜿蜒起伏向东至祝圣桥头绝顶处,有明代陕西巡案杨通宇对石屏山描写的诗句"叠嶂连云起,岿然舞水滨。遐方雄作镇,远肃称宾,楼堞寒烟积。效塵爽气新,遥知凌绝献,呼吸近苍旻"为证。</p><p class="ql-block"> 到景区门口门票30元,我达到六十岁属免票,工作人员告诉我登顶需要一小时,坡陡路滑注意安全,我便开始登山,路确实很窄也挺陡有些地方有铁拦杆大部分是水泥及青石,我爬的气喘吁吁,越向上走镇远古镇轮廓越清,当爬到顶时映入眼帘是一处立在悬崖之上的青石垒起的断头长城,我从下向上看很雄伟气派,往前走我看到府城桓的标志牌及简介牌,我登上城墙终于站在南方的长城上了,站在城墙头上往远处一看万千山峰林立,往前一看清晰的看到舞阳河由西向东在狭窄的山谷中向一个丝带与卫城和府城形成一个太极图形,两边的山体成为天然屏障,东西两边窄小形成了一处绝佳的要塞,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绝佳之地,真是太美了,镇远古镇清晰可见,其中那一处处民居、古建筑与姿态各异的山体在舞阳河清蓝的水缠绕下显得轮廓清晰,那么合谐、那么自然、那么有神韵,镇远长城包括卫城桓和府城桓其实就是镇远城墙及三个城门组成的,就是保卫卫城和府城的,卫城桓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而府城建于1505年,故镇远有"先有卫城再有府城"的说法,其实还有三座城门,其中一座建于城南的大码头渡口,名为"永安通济楼",一座位于木家湾西通往滇黔古驿道的入口处,名为"永固通衢楼",还有一府位于城北的沙湾渡通向铁澳古驿道的入口处,名为"永国通津楼",这些城楼己毁坏不存在了,现在仅剩下卫城桓和府城桓近3000米城墙了,古时它们连在一起组成了镇远长城防御工事,被人称为"屏山为城,舞水为池,金汤之固"。府城桓雄距舞阳河北岸从天后宫西侧向北顺山势筑石屏山上,沿山头蜿蜒起伏向东至祝圣桥头绝顶悬崖处,被誉为"江南的塞外长城"人称"苗疆长城",明朝万历知府張守让有诗"谁将屏障依云开,凿壁当空抱郡回。自是皇图天外壮,长城拥出日边来。"己经把城桓称为长城了,从明嘉靖年1506年开始修建直到乾隆二年的1773年至前后共经历了200多年才建成全长2公里,现仅剩从从天枢山头到"白米倒斗"景点山卡的长城1、5公里,城墙局部被损但大部基本完好。</p><p class="ql-block"> 我从东头在长城上走到西头又返回,在长城长行走有点困难高低不平且有的地方杂草丛生,但城墙原形还在,全部长城都是用方正青石砌筑的,未损坏的高有5米但宽就2米多,沿城墙外侧比内侧高出20一80,而且有青石砌的垛口,垛口不到一米见方,垛口内方有近2米宽可能是人行步道,走到中段也是城桓最高的地方这里海拨688.1米,过后有一个方形炮台,炮台西南约50米处临山岩有一处士兵守城指挥堡遗址,看见长长的青石步道,里面东西长9米宽3米,大约20多平方米,基石全为长条细细凿青石板垒砌,中部均有长方形台阶进入堡内,整个府城桓城墙全系细凿的正方青石砌筑,砌筑凝固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经过600多年风雨侵蚀,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我走过的地方没有发现有石条松动的,说明古人的用心和工艺与现代不可比,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我看完府城桓后感受颇深,古代人在技术落后,无任何机械运输的情况下仅靠人力在山顶上建起如此浩大的城墙工程,整个城墙全是青石条砌成的又在山顶难度可想而知,但它能几百年完好无损真乃奇迹,它与北方万里长城相比成本明显要高,难度更大,它虽然没有长城长,没有长城宽大,更没有长城高和雄伟,也没有长城那么多作用与影响,它与万里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凝成的伟大建筑而流传下来的,不但为我们留下古迹,也为我们留下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指挥堡前向下走在山间的十分陡峭仅有一点空地悬崖峭之巅上,紧挨峭壁一座比称为仙山琼阁的四官殿,也叫东方战神庙,它建于明朝是府城卫城范畴,由正殿、钟楼、石拱券城堡组成的,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6平方米,整个官殿用苗族吊角楼建筑模式修建以适应建殿的险要地势,一层为石经通道是二楼外延向外扩展侵占了路面恰好在悬崖边上形成的,二层为正殿、偏殿和钟楼,建筑依山而立,凿岩作为基座,采取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风格,真有点凌空于山间的感觉,它得名于正殿内供奉的战国时期的四大将军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塑像,它们应该算中国初代战神了,四官也就成了古镇一方之镇神,大殿西侧是一座偏殿,也是重檐歇山顶穿斗式吊角楼建筑,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造开始供奉着"龙、虎、玄、坊赵天师"神像,另外一编殿供奉的是日月神像,正殿西侧有一单体建筑钟楼下临悬崖傍石高耸,楼上悬挂着一口巨钟,大钟上刻满了文要好像是古诗词,每当晨昏和正午时分人们会敲钟呜整个府卫两城皆闻此声,抗日战争时期这口巨钟还曾被用作防空报警信号,殿内陈设已被毁现为1984年修复的,殿旁设有石拱券城堡为明代北津关遗址,第三层还供奉玉皇大帝、观音大士神像,古人以为诸神齐聚会显神通,合力保佑,偏殿脚下石经北侧山崖上至今仍保留着清朝镌刻的石碑7块,记述着修四官殿的缘由和经过,现只能当成文物古迹让人观赏了,往下走在几处拐弯处还有几处小神台,一个山门眉额上书,从下向上看"玄関九曲",从上向下看"石屏巨镇"两边的对联己看不清了,还有一矗立在崖壁的白塔,有很多岔路口和有一处售票处,有一处岔路通向青狮洞。</p><p class="ql-block"> 游完四官殿后对我的感触很大,因为四官之首的白起是我们陕西人,在这南方边陲古镇几百年来都供奉着他,再者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史上诸多百家学说陈儒、道以外都逐渐消失,幸运的是一部分内容被道教吸收得以保存下来,如阴阳五行说,而兵家也是势微后世虽有军事家,但兵家做为单独一种学说已经不成体系,从广义上讲四官殿属于道教范畴,我们感谢道教在镇远这个偏远之地供奉兵家人物,至于全国有没有供奉名将的四官殿无可查证,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生前代表秦、赵两国生死诛杀的人,死后居然会同处一室和谐共处享受人间烟火,真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下走右手的一处岔路口路标指示牌上写青狮洞,因为它是一个天然溶洞,洞中有一钟乳石开状酷似佛像,民间就做为责物来膜拜,当地人称为"岩菩萨",《黔记山水誌》中记载"长期的雨水中出观明亮如彩虹的光芒,预示江河将溢出,因此居民避水而聚集在这里,并于明代在石崖上建了半穴式凿石撑木景容寺庙建筑而成为一处道教场所,我便顺着路去看看,一路上有杂草看样子来的人比较少,路也的较窄但路上有三处小庙拜的也看不清,当时大门锁着从门上看到几间庙堂,采用悬山顶吊脚楼穿斗式的建筑风格,底部全部悬空,其中面向县城一侧装有栏杆,它与四官殿上下呼应构成两处悬空建筑,完毕我们继续下山去看古巷道与古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着标志我们来到了猪槽巷到猪槽井,镇远三井中最丑最神奇的井就是猪槽井了,但它却享受着很高的待遇也有很多的传说和名字,它是始建于明初的一口狭长方形天然石槽承接山岩溪水,它得名于其形状酷似猪槽但远比猪槽更大而更像北方的牛槽,但它未叫牛槽井而叫猪槽井,传说它是猪拱出来的井,有一年大旱,一天一户人家猪忍不住口渴从圈内跑出,跑到山角下一块岩在边拼命的用嘴拱地,主人去赶猪发现这地方土是湿润的,于是便叫来邻居挖井找水,一直挖了数天挖到一块石板很难打开,经过五天开凿终于在第六天有人一锤砸烂石板,一股清泉从石板破裂处喷出来,由此准备给井起名猪拱井或肥猪井总感觉不雅,村民顺山势凿岀一个长2.2米,宽0.5米,深1.9米槽形水池象猪槽,所以就叫猪槽井。传说中的猪槽井非常神奇而神秘,井水从未干涸过,而且水还会自如涨落,一天要涨落三次早中晚各一次,间隔三四小时,水从井里涨出来时有轰鸣声,轰鸣声好似唱大戏的锁呐吹奏锣鼓喧天,水便溢出水槽\流到水渠中,这样的大概要持续半小时后水又咕噜噜地退回井中恢复平静,这时水渠内也会没水,如遇到太阳井里的水还会变色,早上涨起来的水呈青色,下午呈蓝色,傍晚的水呈绿,所以猪槽井也叶槽井亦叫潮井。走近一看有专门为猪槽井建了一座无顶的屋,一处青砖砌筑的围墙围住的院子,设了大门门口上方写着"猪槽井"三个黑色大字,这就说猪槽井也有自已的宅居地,东面有一出口,西面有通向四官殿及府城墙的路院内有一个像猪槽一样的水井从上流着水,水龟清亮井中中有几条小鱼在游动,这也是"头鱼看信"的说法,据传就是住户放的防止下毒,如鱼游动可饮,如鱼死有毒,因为石屏山中段居民主要用水的地方,据说井水的源头与四方井和枇杷井相通,水质如较好,所以成为石屏山中段居民主要用水地方,它门前通向几处巷道的小巷子也叫猪槽巷,在它井顶左侧有一座石砌的神龛,里面还有石刻的三个字"水晶宫"三个大字,还有一个香炉,旁边对联也看不清了,在井的旁边有一个很旧字迹模糊的石碑,足显此井的古老与神秘,连它门前的小巷都叫猪槽巷,在它下方过小桥连接米码头巷道的就是云泉井,又叫枇杷井,因为井口上方长着一棵枇杷树而得名,是一口明初建造的靠近山腰的井,泉水从石穴中涌岀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然溶洞,井口上方的洞穴覆盖了井囗的一半以上,井身呈园形,长2、5米,宽2米,深1.2米,,石壁上刻有楷书体"云泉"二字,井的周围也没有文字介绍,所以历史背景也无处可考。我便顺着猪槽巷到四方井巷看"四方井",也叫"四角井"它始建于宋亢时期,因井口呈四方形且四个角很周正所以也有人叫"四角井",源出石屏山深层岩层,为天然活态清冽洁净山泉水,这里巷道纵横交错,且巷道直对码头,并有很多深宅大院,《镇远府誌,汉川》有记载,四方井属乾隆时期的古井之一,因建在巷道口转弯挝有一青石砌就的四方小井而使该巷子因此而得名"四方井巷",据传此井有史以来无论怎么旱灾从没有干涸过,传说古时候皇帝经过此井便以井名出了一幅上联考随行的官员"四方井、井四方、四方井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这时一个官员机灵一动对出下联"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从此四方井也就名杨四方,现在仍在使用。走近四方井是一个井口用细錾长条青石镶砌成边长1.2米,井壁和井低用细錾大块青石镶砌形成井口、井底同样大,四边同样长的正方形水井,井涤2、2米,北边离井口近一米处有一石穴内有清泉水流入井中,水质清澈透明并且井中有几条小鱼游动,历代井中有养鱼的传统,名曰"头鱼看信"即防止投毒事件发生,井台地面及以井的东、西、北三面的墙均为细錾青石铺砌和筑墙高1米,东南方向1.5米岀口与四方井巷排水渠相连,并且北面高出井名1.5米处有一砖砌小庙,经过多少朝代岁月,井壁棱被绳索勒岀凹渠,井壁、井台、围墙的青石磨得光潔园滑,虽然自来水己通但至今人们仍喜欢饮用此水,猪槽井、云泉井、四方井的水都是石屏山渗水而且还互相通水质特别好而且常年不断,这三口古井各有千秋,猪槽井有他神秘的面纱和传说,四方井有皇室传说而闻名于世,云泉井虽然没有那么有名但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雷家井、陈家井等多个井,他们经历几千年历史滋润着镇远古镇,成为镇远古镇人的福音而受到爱戴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 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公元1202年)置县,历朝历代更迭设州建府,府治就选在背靠石屏山而且地势较宽的兴隆街上,传说选在青龙寺龙眼正对的地方又是交通最便剩的凤水宝地,使之成为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在此屯兵、经商的各路人马纷踏而至,呈现一派繁华景象,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使人口爆涨,于是便在狭窄的舞阳河旁、石屏山上依山优势因地制宜建起了多元的山地建筑、深宅大院等,形成了府城的规模,首尾相接的三条街道为从东祝圣桥向西为顺城街,从大河关码头到冲子码头为兴隆街,从米码头巷向西为新中街到天后宫,演变成六牌十巷的古街称为府城,府城可分为三部分,沿舞阳河南岸顺大河关码头开始至天宫码头街南靠河边狭长段历史上主要是沿河聚集着讨生活的穷苦人家,顺街的两边主要是兴隆街是商贸区,府城老街以北靠石屏山沿山而上分布在兴隆街东的则是府衙办公场所及达官贵人商贾大户居住区域主要复兴巷到四方井巷,冲子巷以西及新中街就是一些原著户及客商聚集了,实际现在府城老街两旁徽式风格建筑实际大多数是新建的,处顺城街东段的是炎帝宫,位于兴隆街东端的文庙现在也只剩"宫墙""礼门""义路了(因为古时读书人进孔庙只触礼门入义路出,比喻"进礼门,走义路!"),还有建于清未1818年的邹泗钟祠现为镇远博物馆了,它过去建筑非常漂亮雄伟的"邹泗钟祠牌楼己经在六七十年代被拆除了,仅剩下正殿和后殿还是当时改为盐仓库得以幸存下来,过去的驿站也是邮驿也成为商铺了,府城也是古镇的中心,古巷道又是古镇的核心部分,它是由六牌十巷组成的,其中有七条巷子至今仍然完好成为古镇一处靚丽的风景,復兴巷、四方井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陈家井巷依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还有猪槽巷、紫皇阁等无数小巷,这些古巷道狭长幽深年代久远,迷宫般的巷道网络使巷道纵横交错,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渠,巷通驿道,巷对码头,在古代货物从各自的码头起岸直接运往巷道中然后通过巷道口进入河边进行航运,这种码头与巷道相连的布局类似于福建、越南以及江浙起区的"水巷子",古巷道的二旁是高大的封大墙,古时住在巷子里的人有三怕,一怕水,二怕火,三怕石头滚下坡,据说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木结构的房屋,而舞阳河又很容易发生水害,所以大家为了避水患将房屋顺石屏山建在高处,又由于太靠近山坡,又担心石头砸下来,加之有钱人怕邻家发生火灾而殃及自己,所以建起高大的封火墙而起到防水、防火、防石头的作用,一家家极具明清时期特色的民居将四合院原形搬到山上建成山楼、吊角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即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了山地建筑的布局特色,这种江南和山地完美结合,但它也有它奇特之处,在每条巷子里会发现这里的街道巷子和老宅子民居的房子都歪着门修建于巷子坡道两边,这就是古城建筑最绝的"歪门斜道"了,凡开在山崖一侧巷道内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大厅正对,而是有竟将门朝向转一个角度歪着对着斜坡的巷道,站在院内看道是斜的,站在路上看门是歪的,斜道的斜是曲斜的斜,不是邪恶的邪,开这个门是有讲究的,是根据主人生辰八字来决定的,开在什么方位、开多少角度也都是有讲究的,根据风水看完全顺应自然变化,让居住环境达到风水最好的体现,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成为所谓的"歪门斜道"也成为它特有的事实,其实这"歪"与"斜"是南方人遵守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也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财不露白",让路过的人不易看到主人的财产以求平安,所以大家都以此建造,也成为一种习俗沿续下来,另外"转弯抹角",相传由于巷道窄小,墙的角做成直角从码头上下东西及人行走、担水等特别不好走也不方便,为了方便它人就将墙角做成圆弧形的人走起来方便,于是各家各户在墙拐弯处将墙角修成圆弧形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行为也成为一种美德,从而"转弯没角"演变成了"转弯抹角也就形成了氛围给古城增添了文明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从东到西先看冲子口巷,它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巷子里住着一双缺子少嗣的老夫妻,有一天在巷子口洗衣服时上游冲下一男婴,老人捞起后很喜欢便取名水生并精心抚养成人后考取进士并当了大官,他没有忘记养父母的抚育之恩不仅为二老养老送终,还出钱修了巷子和码头来纪念老人养育恩情,所以人们就为巷子取名为冲子口巷,巷子里有许多宅院,即有江南庭院风貌,又有山地建筑布局,即布堡垒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也有低调内敛的一般民居,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沿巷道四通八达,富商的宅院均为四合院结构,青砖黛瓦,飞檐翅角,雕梁画栋围在高高的封火墙中,庭院深深、富丽堂皇,豪宅、宦官、书香门第院子各有特点,体现他们各自的追求和审美情绪,一般民居依势而建即有奇也有巧与朴实,它们也是古城历史的缩影并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巷内有代表的有两湖会馆、何氏民宅、彭氏民宅等,首先是两湖会馆是,它融合明清时期皇家四合院主体与苗侗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建造的,最初为清光绪年间一品大员谭培均的旧居,在谭均培被皇上赐宅迁往谭公馆后卖给两湖商人于此成立了二湖会馆,因谭家一门三翰林会馆商人便将此地做为自己子女私塾,因此又叫两湖小学,它是冲子口巷的标志性建筑,其次何氏民宅修建于宋代,在明代时由镇远蛮夷师师长何惠重新修建,现也成为一处民宿客栈,巷内还有很多宅子有改为客栈、作坊、商铺等,它们也有历史就不一一叙了。</p><p class="ql-block"> 镇远因起于军镇,军兴商,因商兴城,随着商业的发展生意兴旺商人越来越多,修建了秦晋会馆与江西会馆的仁寿宫而得名仁寿巷,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祭祀的地方,清朝时在青龙洞建万寿宫而将此交给江西临江府人代管,它的三层建造很气派,门口有的红军召开劫富济贫大会的牌子,好时红军在此召开大规模劫富济贫大会,给红军增加了补给为顺利强渡乌江提供了得障,此处前半部分改修为人民银行,后半为仁寿宫非遗展示馆,对面是明凊时当地客商上官私宅现在是镇远革命史馆,馆名还是冯骥才先生题的字,也是纪军三进三出镇远城时红五军团司令罗炳辉将军办公的地方,同时还是贵州省东部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点,馆内有红军在镇远活动详细叙述及各种物件等二有多件,也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红色庚脉传承的历史。过去的秦晋会馆已是一处非遗传统展示店,巷内还有很多古宅发展成民族服饰、文化店及盆景园等,沿着此路可以到四官殿没石屏山。</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就是复兴巷了,巷口有一牌楼上书复兴巷,牌楼前有一少数民族服饰的雕像,巷口正对城隍庙码头,据传原复兴巷内有一大的城隍庙所以码头叫城隍庙码头,复兴巷巷道呈之字形弯道全长仅200米,进入复兴巷北行20多米再向西走30米再折回北可通向山顶并与四方井巷合并,是镇远保持较完整的一条古巷,有保持完整的傅家大院、全家大院和有将军第的苏光裕堂即清代抗法明将苏元春豪宅,还有典型转弯抹角的杨茂兴大院,最典型的是傅家大院,它是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也是全城唯一自家祖靠建房后世代相传到现在已经第九代了但从未翻修,也是在古镇保持是完整的古大院,大门门楣上书写着"封唐台泽"四个大字,它是"裕盛老行"创始人从湖南用扁担挑到镇这做桐油生意变成了富甲一方巨商,最盛行时上半条街都是他家"裕盛老行"堆栈,在复只巷尽头修建了傅家大院,但他们没有忘记起家的扁担而供奉,并将扁担未历靠靠相传,同时由于初期贫穷喝不起好茶便喝苦丁茶,并开辟茶山种植苦丁茶到现在冇上存年树龄的茶树,并成为他们主打产品也成为后代传统,大院内古色古香,其中的五层镂空金丝楠木鎏金花床是它镇宅之宝,价值几个亿,还有古琴凳、神案、将军椅等文物,大院整体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前后院,它比起山西王、乔大院实在太小,难以想象这是镇远首富宅居,虽小但却藏着价值几个亿的稀世珍宝,且家道延续与良好的家风与传统分不开,它是镇远唯一一个收费的大院,它也通向四方井巷。另外一处就是全家大院,它是清嘉庆年间上官仅后代一支来到镇远做生意,由于岀身官宦之后见过世面,加之头脑精明经营有方,而成为富贾一方商人还有为官的,便在镇远置了多处房产,后因后代犯事而遭败落,于是变卖宅地于全家,而大门门楣上有四个大字"西臺世系"是因上官仪当时为西台侍郎,上官婉儿是武则天身边红人,而且都是我布诏令的称为西省,孑孙后代被称为西台世系故将门楣写成这样,全家购买后也未抹去故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也属于上官民宅,现为全家大院客栈,在这住上一晚上也是一种体验。古巷内各种店铺与深宅大院及民宅合理结合,特别是在晚上花灯耀眼很喜气又热闹非凡成为镇远一景。</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就是因巷口转弯处有一青石砌就的四方井而取名的四方井巷,巷子形成于宋元时期,后在明建了四方井而在清朝闻名,至今水未干枯过并一直使用至今令人惊奇,且有民间传说皇帝曾经光临四方井巷而留下“四方井巷井四方,四方井巷不四方”的故事,是古城里较有代表性的古街巷,巷口有一牌坊上书"四方井巷",前有古人挑水前行的雕像栩栩如生,巷内民宅依山而建,巷子内爬坡上坎四通八达较为独特,巷内没有豪宅但都是有民族特色与徽派建筑结合的民宅与作坊,如杨氏民宅和依井水而建的几处酒坊与苗家酒庄使巷内飘出酒香,还有袁家豆腐、姚家、邓家豆花及石磨坊,并有多处民宿等体现了巷子的繁荣,巷内还发生过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巷道看似狭窄陡峭弯延曲折,但巷内徽派建筑与青瓦白墙与地面铺就的经历岁月与繁荣而光滑的青石板孕含着厚重的历史变迁,巷内虽无望门深宅,但它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更有独特的民族、人文风情,到了镇远古城四方井巷必须逛逛,因为它是古城是具有特色的巷道,在这里你能找到以前的那段岁月,就象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真有没进四方井巷相当于没有去过镇远古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走就是米码头正对的米码头巷,它的正上方有四个大字"米码头巷",实际当地人叫它酱油厂巷,由于1934年一位湖老人舒万龄在此安家做酱油,由于质好、价廉生意越做越大一直做到贵阳、湖南、湖北等地,后为镇远酱油厂,又因为1944年舒万龄老人为修新大桥捐4万现大洋和7600斤盐,1950年又为抗美援朝战争捐一万现大洋和100万元现金购买了一架飞机,是全国捐的5架飞机之一而受到毛主席之邀赴京而名声大噪,后酱油厂公私合营为镇远县酱油厂,如今它遗址仍在,该巷从兴隆街北沿陡峭的阶梯而上直到枇杷泉,巷口上有木质楼板仍居住着人,是所有巷子最陡、最窄的巷子,这里是米码头苦力人凿出来的一处巷道,这里大多住着码头上的苦力人,大多数是很小的阁楼等,酱油厂遗址算是比较大的了,它们距新大桥很近也是兴隆街的最西头,是一处有特色的巷道民居,了解古城普通百姓生活与历史可以到米码头巷子一游。</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于时间关系要结束镇远游览,但镇远还有很多可以游览的地方,它的四周有很多关隘及四通八达的古驿道,建在古城东的铁山关和北临铁山绝壁、南临薄水深渊的陆路水路铁溪驿道,现存一段驿道凿于崖壁上尽管废弃但仍有痕迹,位于城西的文德关,古称"榨油关"和它关前驿道上的迎仙宫己被拆除,驿道也因修湘黔公路被占用,但仅存于山麓的千米古驿道现仍是可步行,也有一座位于木家湾通往滇黔古驿道口的"永固通津搂"和"永安通济楼",它们虽然己毁坏不存在,但它们是古城通向外界的重要位置关隘与大门,它们也是古城以险防御与开放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古城的周边有一座中国侗族北部方言区最大的侗族大寨并有中国北侗第一寨之称的"报京侗寨",它是一处典型侗族风格寨子,还有一块清咸丰年间碑子。还有镇远最大的苗寨"岗旺苗寨",岗旺苗语意为官方住的地方,原为田氏家族在此创建思道都元帅府住的地方,汉语译为"田坝大寨",苗族人是唐朝时迁来的,也算镇远开拓者,是北宋时县府所在地,至今还保留一些古建筑,如石振桥、石墙、石巷、石城堡、土司庄园遗址等。也有尚寨土家族聚集地,各民族经历了长达千年纷争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范围与民族文化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古城还有很多历史人物古宅、公馆宅院、古墓、古塔及祠堂等,有周达文故居,谭均培宅邸一谭公馆、苏元春住宅一苏公馆、傅家大院、全家大院、杨家大院、彭家大院、聂家大院、有谭均培墓、苏元春墓、和耀曾墓和文笔塔、和公祠、邹家祠堂等。</p><p class="ql-block"> 镇远古镇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有各类古建筑、古遗址等景点200多处,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而形成习络与审美观,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驿站并一直是西南一处商贸繁荣中心,看到沿街那古香古色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铺,感受到商业氛围与它繁荣历史,街道两旁散落着许多古建筑和文物古迹,这些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自成一体象一粿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古城,它那保存完好、风格独特的艺术,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智慧,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城有地道的民族风味美食如糯米甜酒、黄糕粑、油炸粑、红酸汤和苗族独有的酸汤鱼丶腌鱼、熏腊肉、社饭还有侗家黑牛肉、腊肉蕨粑、锅巴粉、道菜,并是闻名的米酒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尤其在苗族盛行。这里居住着苗、侗、土家族等,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它是一个崇尚龙的古镇,龙文化衍生出各种工艺品、雕塑、雕刻、编扎、剌绣、彩绘、还有苗族踩鼓舞使用的鼓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之一,独特工艺洞藏青洒酿造工艺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尚寨土家族傩戏、青溪花灯戏以其古老独特的传统剧流传至今,每年的龙舟、花灯节热闹非凡,可以说镇远古镇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与民族风情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镇的宁静与详和,在这里你仿佛回到古老的世界,回味着悠久的历史,享受着浓浓的文化底蕴,感受到淳朴的民情民风,品尝着这里的传统美食与美酒,让我们在这里把灵魂沉浸在其中去体验古老的文化之美和它魅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