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记(一)

白云飞

新疆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第一次进疆,那“蓝蓝的天上白云”便时常飘进我的梦里。偶遇一位广州的旅游达人,已入疆八次,正在谋划第九次进疆。新疆的景色在其眉飞色舞的描述中,犹如她家的后花园,那一刻,让我对再次入疆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国的幅员辽阔,在新疆能够得到最好的佐证。之所以有人乐此不疲从南到北横跨我们的大中华到新疆来,盖因一两次进疆确实无法领略新疆的大和美。于是在2024年的秋天里,同朋友两家飞赴南疆的喀什,租了一辆车,徜徉在南疆的山水之间。 曾经写下《岳阳楼记》的北宋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守边数载,对边塞的秋日感触颇深,面对西域苍茫的秋色,他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的诗句。在“四面边声连角起”的边塞,再好的风景,带来的也只能是秋风萧瑟的愁闷。而今天的我们却满怀期待,想象着“塞下秋来风景异”将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同样的景色,不同的心情,给你带来的感受差异如此之大,难怪有人讲:境由心生。 喀什(喀什噶尔的简称,意为玉石般的地方)是中国最西端的一座城市,东望塔里木盆地,西倚帕米尔高原。早在2100余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中国段内南、北两道在西端的总汇点,是中国对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枢纽与门户之地。 虽说是秋天,飞临喀什,气温同广州相比也不遑多让,只是入夜比燥热的广州要清凉许多。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000多年。既然是一座历史名城,那就让我们从古城起步,从遥远的过去,走进喀什的如今。 喀什古城如今开发成了5A级旅游景点,每天的上下午古城都会举行一场开城仪式,迎接四方宾客的到来。我们来时已是下午,阳光有点烤人,仪式在一阵悠悠羌管中开锣,一群舞者盛装而出,守城的武士、载歌载舞的维族民众、汉时的班超、清代的香妃,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带我们走进有点神秘而遥远的西域,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喀什的往日也曾是车水马龙的丝绸南道要冲,张骞出使西域时也曾路过这喀什。 走进古城的街头巷尾,各色维族风格的建筑迎面而来,弯弯曲曲的巷陌犹如城市的脉络,通向古城的四面八方。街边的商铺既有内地难得一见的小商品,也有平时在广州也可尝到的烤馕、哈密瓜。在一家百年老茶馆,我们停下了匆匆的脚步,茶馆里装饰着浓浓的维吾尔风情,茶是我们常喝的茶,而茶点就大不相同了。而烈日当空,来一个新疆的冰镇西瓜那是最爽的事! 从汗巴扎大门走出古城,穿过一道颇具维族风情的地下通道,便可来到艾提乃尔广场。著名的艾提乃尔清真寺就坐落在广场西侧,该寺始建于明代(1442年),后经1537年、1787年和1873年三次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正门是鹅黄色的建筑,旁边是两座宣礼塔,弧形的造型柔和静美,寺门上挂着巨大的写有阿拉伯文清真言的牌匾。 据说星期五早晨,人们能听到寺中的买增(宗教职务)站在宣礼塔上,召唤教徒做礼拜的声音在黎明的空气中播散,悠远空灵。星期五是伊斯兰教的主麻日,这里的礼拜人数更是会达到六七千甚至上万,寺内容纳不下,许多信众便在寺旁和广场上进行仪式,场面盛大而又安静,给人心灵的震撼。 <font color="#ed2308">(此图来自网络)</font> 可惜我们来时,机缘没有巧合,错过了见证信众礼拜的场面。只有在略显空旷的广场上度着方步,身旁有几位维族孩童在嬉戏玩耍,秋日下的艾提乃尔清真寺清静而庄严。 香妃墓也是喀什有名的景点之一。香妃实际上是请代乾隆皇帝的容妃,之所以会被称为“香妃”,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光绪十八年,《西疆杂述诗》的附录中有“香娘娘,乾隆时期出生于喀什噶尔的女性,天生散发异香”的记载。如今的香妃墓其实没有她的真身,因为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死后灵魂应归故里安息。乾隆曾有过将容妃的遗体送回新疆安葬的念头,但由于清朝的祖制规定,容妃身为后妃,只能被安葬于皇家后妃园寝。 1914年,故宫陈列的一批文物中涉及一名女性的戎装画像,配文写道:“香妃出生于回部,容貌出众,生来便拥有宜人体香,因此被尊称为香妃。” (此图来自网络) 如今以香妃为主题打造的香妃园,内涵颇为丰富,既有香妃故居、香妃石、香妃浮雕墙,还有宝月楼、爱情树、非遗展示区、喀什老巴扎,园内绿树成荫,花果飘香。<div><br></div> 喀什 市老城 东北 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被称为“高台民居”。有民间俗语说,不到 喀什 ,等于没到 新疆 ,不到 高台 民居,等于没到 喀什 。 高台 民居最早形成于八百年前,当时的 喀什 在喀拉汗王朝统治之下。王朝的手工艺人大多集中在这里,由于土陶艺人居多,所以这里维吾尔语名字就被称为阔孜其亚贝希,意思是“高崖土陶”。 高台 民居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博物馆”,这里原来其实是和 喀什 老城连在一起的,数百年前被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冲出了一条大沟,将它与老城分隔开来。 这里似乎是被时光封存的老喀什,高台上的民居建筑层层叠叠依然保存旧时模样,有的经受不了岁月的风霜雨雪,只留下残垣断壁。如今依然有人坚守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守候着前人给喀什留下曾经的城市记忆。在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游走,如果没有本地人带路,游人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其实这些小巷的铺砖都留有通行“密码”,六角形砖铺的路表示“前路通畅”,长方形砖铺的路表示“此路不通”。古人的智慧不由得让人折服。 喀什的旧时模样让人留恋,而喀什的新城建设也可圈可点,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样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烤馕的清香夹杂着羊肉的浓香飘荡在街头,甘甜多汁的新鲜水果琳琅满目。南疆的喀什并非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满地落叶的秋天,依然有花果飘香,范仲淹老先生如果有幸再生,一定惊叹长烟落日下的喀什,也有美不胜收的景色。 秋天的喀什,天高气爽,秋色宜人,正是一年好时节。 附:渔家傲 范仲淹<br>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br>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