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尽管褒禅山如今名震天下,但在北宋至和元年,也就是说在971年前的安徽,褒禅山的确是名不见经传。</p> <p class="ql-block">褒禅山古称华山,之所以被称为褒禅山,盖因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此山筑室修行,圆寂后又风风光光葬在山中。所谓的慧空禅院,其实就是唐代高僧慧褒的墓舍。褒禅山的具体位置,并非陕西的五岳华山,而在安徽的含山境内。褒禅山声名远播,很大程度是沾了北宋臣相大文豪王安石的光。</p> <p class="ql-block">公元1054年7月某日,王安石携友四人共游褒禅山,并乘兴写下名垂千古的《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通过登山探险的隐喻,生发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旷世感叹,令哲人反思,令世人敬仰。其深邃的哲理思辨和独特的人性体验,千百年来,始终在游记类散文中独树一帜。有趣的是,这篇烁古镇今的奇文,居然是王安石的无心之作,以至于在游记末尾题款处,连大名都不曾落,竟草草以“临川王某记”作结。</p> <p class="ql-block">先秦《孟子·梁惠王》篇中“顾左右而言他”的典故,在王安石的文章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游历名山大川一般不外乎先状写景物雄奇秀丽,再抒发胸臆。王安石此行的目的,无非是探索华山洞的奥秘。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命名。而王安石则偏偏先从倒在路旁石碑上漫灭的文字中,发考古之悠思。褒禅山古称华山,石碑印证的确系“花山”字样。世人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实则是读音上的错误,盖音谬也。如此这般,未曾游山,先究其名,可见王安石治学之严谨。</p> <p class="ql-block">细细考究起来,《游褒禅山记》并不是王安石的即兴之作,而是在他从舒州通判辞官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历时三月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颇有些耐人寻味。更惊世骇俗的是四年后(1058年),王安石陡然给宋仁宗皇帝上万言书,力陈其改革的政治主张,字里行间隐喻了尽吾志和追求理想时可能遭遇的困难与挑战,暗合了《游褒禅山记》中的某些观点和哲理。时年王安石38岁。</p> <p class="ql-block">初读《游褒禅山记》,感觉似乎在阐述王安石游褒禅山时,因未能深入后洞探访奇景而留有些许遗憾。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尤其是生发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感慨,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后世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也许恰恰正是这份耿耿于怀的遗憾,让王安石犹如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一样,在临川盛夏的斗室中不断反思,最终悟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道理。这不仅是王安石游山所得之思,更像黑暗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漫漫人生的求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重新复盘王安石游褒禅山的探险经历梗概,从而窥见作者的心路历程。《游褒禅山记》可谓短小精悍的游记典范,全文仅628字,叙述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如下: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贞观年间,慧褒和尚云游至此,见山中龙女泉、白龟泉等大小泉水,终年流泻,起云峰、鳌鱼岭等大小山峰,如列翠屏,心情大悦,遂结庐于此。慧褒和尚圆寂后又葬于此地,因此后人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所说的慧空禅院,便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修建的屋舍。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名为华山洞的地方,因其位于华山南面而得名。距洞口百余步处,有一石碑倒伏路边,碑文模糊难辨,唯“花山”二字尚可识别。人们将“华”读作“华实”的“华”,其实为读音谬误。</p> <p class="ql-block">华山洞一派幽深,分前洞和后洞。前洞地势平坦空旷,有山泉从侧涌出,岩壁上留有很多游人题记;后洞相对而言又险又远,据说相比前洞更为奇丽瑰怪,更有神秘感。沿山路上行五六里至后洞,则洞穴幽冥,寒气逼人,探其深度,即使好游者亦未能穷尽。我与四人持火把入洞,愈深愈难行,所见的景色也愈奇妙。有人懈怠想退出,遂称火把快要熄灭了,于是大家一同退出洞穴。其实我们所至之处的洞穴,不及好游者十分之一,洞壁题记也较为稀少。出洞后,有人埋怨提议退出者,我亦后悔随其而出,未能极尽游洞之乐趣。</p> <p class="ql-block">由此不禁感慨万分:古人观察天地万物,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广泛。平坦近处游人如织,险远之地则少人至,是一般常见的现象。但往往忽视了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所以,非意志坚定者不能到达。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即便是有志者也不盲从他人有所懈怠,若至幽暗昏惑处无外物辅助,仍不能至。力足却未到达,于人可讥,于己有悔;尽志而未至,则可无悔,无人能讥。这就是我游山之感悟和收获。看见路边倒伏的石碑,又悲叹古书不存、后世以讹传讹之事难以尽数,学者当深思慎取。同行者有四人:庐陵萧君圭、长乐王回和两个弟弟安国、安上。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云云。</p> <p class="ql-block">其实,《游褒禅山记》通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我随了大流,没尽全力去抵达游洞时的初始目标后洞。对这次半途而废的行程,王安石的后悔是很明显的。他后悔在寻幽访奇时居然随惰者而出,未能尽享山川奇伟瑰怪之胜景。</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经历,虽然形式不同,但相信大家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你心目中有一个魂牵梦萦想要的东西,或者想去的名山大川,但因为一个“怯”字,最终知难而退,未能修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经过这次游历,王安石悔恨之余,沉淀数月,顿悟打破险阻到达目的地的三个关键因素:即吾“志”已明,有“力”支撑和“外物”帮扶。前两个关键因素其实就是主观上的因素,你要有明确的志向,坚定的毅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仅有明确的志向和坚定的毅力是不够的,仍需外物的帮扶。就触及了王安石提到的第三个关键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你把你能做的努力全部做到的,最后阻止你成功的因素只剩下“天”的时候,唯有坦然面对。王安石在《骐骥在霜野》中写道“人枥闻秋风,悲鸣思长道”,言语之间那种不妥协和决绝,让我们看到了心怀抱负文人应有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志向就如种子,孕育出无数奇迹。春秋越王勾践日夜卧薪尝胆,用十年时光浇灌复兴之志,终雪国耻。商鞅矢志变法图强,以无畏勇气冲破旧制枷锁,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石。西汉匡衡,家贫却志于学,凿壁偷光,凭不懈追求,终成一代经学鸿儒。唐朝玄奘大师心怀求法弘道之志,历经万难西行取经,为佛教文化传播立下不朽功勋。北宋范仲淹划粥割齑,寒窗立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愿以偿,成就心系天下名臣……</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志向不仅是个人前行的灯塔,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无数仁人志士凭借高远志向,突破困境,创造非凡成就。而在追求志向的征程中,仅有志向远远不够,还需如王安石所说,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与毅力。能力如同羽翼,助力我们翱翔于理想天空;毅力恰似基石,支撑我们跨越艰难险阻。在实现志向的道路上,除了自身的志与力,有时也确实离不开外物的帮扶。这外物或是他人的指引,或是时代的机遇,它们如同东风,助我们驶向成功彼岸。三国时期,诸葛亮若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机遇,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恐怕也难展宏图。可见,志向、能力、外物帮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古代圣贤王安石所言,堪为金石之声,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心中燃着矢志不渝之火,方能照得清前路,经得起寒霜。回溯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以志向为翼,在时代的苍穹中振翅高飞。他们的故事宛如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坚定志向,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悟之理,恰似一把智能钥匙,为世人开启了探寻成功与人生价值的大门。知晓唯有坚守志向,不懈奋进,借助外物之力,方能穿越险远,抵达奇伟瑰怪之境,领略别样的人生风景。</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遗憾,叫未拼尽全力就放弃。有一种释怀,叫拼尽全力方能不悔!</p> <p class="ql-block">巫峰山人乙巳年夏月于重庆渝中半岛龙湖南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