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

南琴北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展示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政府、政党、人民及国际组织互赠的礼品,这些珍贵礼品的背后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再现,见证了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巨大的红色雕漆屏风,长7.35米,高3.2米,重达5吨。屏风正面以迎客松为主题,名为“有朋自远方来”;背面则描绘了54种、100余朵世界各地的代表性花卉,名为“百花齐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屏风后面的大厅正面墙上是壁画“志合越山海”,主题取自“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作品由原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许钦松先生创作,然后由中央美院的学生用彩石拼接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壁画长17.45米,高7.78米,是由23万片、128种颜色的石材镶嵌而成。这些石材来自世界五大洲,如南美洲的海蓝宝原石和蓝纹玛瑙原石,大洋洲的白松石,亚洲的红绿宝原石,北美的黑曜石,非洲的磷灰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将彩石展示清楚,特意拍摄上图壁画“志合越山海”局部(左下角)。</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展厅第一眼就看见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的《开国大典》影像。这是由苏联摄影师于1949年10月1日拍摄的,距今已76年,画面依然非常清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普京总统赠送给我国政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0月2日,苏联致电中国,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10月3日,周恩来同志复电苏联,表示热烈欢迎。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盒子里是苏联致中国电报,国书,人民日报新闻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2月,苏联人民赠毛泽东同志的仿牙雕斯大林故居模型。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同志应邀访问苏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9月底至10月上旬,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赠毛泽东同志的铜镀金镶孔雀石长方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9月底至10月上旬,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应邀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与苏联建交后,又相继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5月,波兰马佐夫舍歌舞团赠毛泽东同志的铜雕哥白尼像。1951年5月,中国和波兰签署文化合作协定,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合作协定。1953年4月至6月,根据中波文化合作协定1953年执行计划,波兰马佐夫舍歌舞团应邀访并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11月,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赠毛泽东同志的木胎黑漆嵌螺钿方盒。漆盒中心为朝鲜文祝词"万寿无疆"。1953年11月,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9月,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黄国越赠毛泽东同志的双龙耳錾花银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9月,越南劳动党代表团应邀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团团长、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黄国越代表越南劳动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胡志明作大会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10月,保加利亚文化代表团赠毛泽东同志的雕葡萄纹木酒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10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赠毛泽东同志的木雕雄鹰。阿尔巴尼亚被称为“山鹰之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中阿友谊被称为“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安托宁·萨波托斯基赠朱德同志的磨花水晶玻璃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1月,朱德同志应邀访问捷克斯洛伐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4月,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书记科莫钦·佐尔坦赠毛泽东同志的彩绘瓷人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9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扬·格奥尔基·毛雷尔赠毛泽东同志的描金彩绘葡萄丰收图瓷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9月至10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席毛雷尔应邀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庆典。</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8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扎·桑布赠周恩来同志的包金马奶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7月底至8月初,周恩来同志应邀访问蒙古。</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5月,埃及政府赠毛泽东同志的鎏金花丝银烛台。1956年5月,中国政府与埃及政府宣布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4月,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约瑟夫·西伦凯维茨赠毛泽东同志的磨花水晶玻璃花瓶。1957年4月,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茨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在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按照"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最早与瑞典、丹麦、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国建交,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取得了和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正式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这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打开外交局面的重大成果。1966年,法航开辟巴黎至上海航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进入“空中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访华,成为西欧国家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任国家元首。当时蓬皮杜已罹患癌症,但他不愿像前总统戴高乐那样留有遗憾,所以不顾医生反对,坚持踏上访问中国的行程。访华期间,蓬皮杜带病参加了多项访问活动。两国发表公报,就亚洲和欧洲形势、裁军、国际贸易等各项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双方还商定辽阳化工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达12亿法郎,是中法建交以来双方最大合作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访问期间,毛泽东同志会见了蓬皮杜。蓬皮杜特意为毛泽东同志精心挑选了色彩缤纷、构图优美的艺术挂毯作为礼品。挂毯表现的主题是“亚马逊河”,以法国著名画家让-皮卡尔·勒杜的版画为蓝本制作而成。挂毯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迷人风景。蓝色河流浩浩荡荡横贯毯面,绿色森林枝繁叶茂,蓝绿相间的海龟、鱼虾河中追逐,彩色蝴蝶天空飞舞。每一片亮丽风景之下布满了影影绰绰的黑色,表现出丛林的浩瀚和蝴蝶的繁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4月,意大利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贾恩·卡洛·巴叶塔赠毛泽东同志的铜雕海神尼普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4月,意大利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巴叶塔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5月,瑞士仪器钟表展览团赠毛泽东同志的劳力士手表。1968年5月,瑞士仪器钟表展览会在北京开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与周边国家存在的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中国与有关国家共同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同邻近国家搞好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12月,周恩来同志接见参加中印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提了指导谈判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圆满解决了与印度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1954年6月,周恩来同志分别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则。1955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重要指导原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并推动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创造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端、团结谋求进步的范例,受到与会各国的高度赞扬,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6月,印度阿格拉市政府赠周恩来同志的大理石雕刻泰姬陵模型。1954年6月,周恩来同志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赠毛泽东同志的象牙雕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邀访华。吴努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世界和平都非常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10月,缅甸总理吴努赠毛泽东同志的金漆凤首箜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箜篌是缅甸的一种传统弹弦乐器,缅语称之为“桑柯”(saung-gauk),是“弯曲的竖琴”之意,因而又被称为“弯琴”。这件箜篌模型似一叶扁舟,船形共鸣箱使用硬木掏空制成,上面覆有一块窄而长的鹿皮,皮面中央安装一块条形木板,起着系琴弦和将琴弦震动传到皮面的双重作用。共有14根琴弦,琴弦一端固定于条形木板上,另一端用红绳系于弯曲的琴颈的不同高度,通过上下移动丝绳,可以调节音高。琴颈前端包金,颈首部位呈凤首状,包金位置雕刻纹饰。箜篌整体共鸣箱上部涂红漆,底部涂黑漆,四周包金色雕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箜篌最初由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传入缅甸,其他地方多已失传,而在缅甸得以保存并发展,成为古代乐器的一件“活化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箜篌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千余年前传入中国,在敦煌和榆林石窟的佛教壁画中,都能见到这种古老乐器的形象。据说,最早的箜篌只有三根琴弦,后来逐渐增多,现在一般是13-16根,按五声音阶定音。琴弦最初使用藤丝,后改用丝弦,现在一般使用尼龙丝,由红色带缨穗组成的流苏具有调节琴弦松紧的功能。在共鸣箱前部的下方,还有两个像鸡颌下的垂肉物。鎏金工艺同时具有固定和装饰琴身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10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赠毛泽东同志的石刻四面菩萨头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9月至10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应邀访华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6周年庆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礼品仿照柬埔寨吴哥古迹中的“胜利门”巨型四面菩萨雕像制作,传说是王城的统治者阇耶跋摩七世的形象,头戴宝塔状莲花发饰,面含微笑,凝视着正下方,神态安详肃穆,栩栩如生。大约从802年起,—个名叫吉篾(今名高棉)的东南亚民族开始兴建吴哥古城,至12世纪,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高峰。然而,至15世纪初,吴哥地区的繁华戛然而止,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在柬埔寨原始密林深处寻找珍稀植物标本时,意外发现了规模宏大、错综复杂的吴哥窟建筑群。千年吴哥,得以新生。吴哥窟建在三层台阶的地基上,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建筑均由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没有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形状的规整及本身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所有墙壁,包括长廊的墙上都刻有浮雕,有形态各异的大象、飘逸优美的仙女、慈眉善目的佛祖等。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8月,巴基斯坦外交部长阿沙德·侯赛因赠毛泽东同志的雕花木盒。</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日渐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把握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思想,适时调整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至70年代中后期,基本完成同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建交过程,同亚非拉国家广泛建交,形成又一个更大范围的建交高潮,进一步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石,有力维护了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10月25日,第20届联合国大会经过表决,通过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议案"(简称"两阿提案")。10月26日,联合国向中国发电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1月1日,五星红旗开始在联合国总部高高飘扬。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的挂毯《长城》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致中方的电报(复制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7月,阿尔及利亚外长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赠毛泽东同志的镶宝石佩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7月,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长布特弗利卡应邀访华。两国政府代表团发表联合公报,阿尔及利亚方面表示坚决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上海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预发稿(复制件)。这是中国外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一步,为两国建交谈判奠定了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2月,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赠周恩来同志的水晶玻璃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2月,周恩来同志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2月,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和美国人民赠毛泽东同志的瓷塑天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2月,毛泽东同志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两国结束长期的敌对状态,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争取日中建交,为日本获得一个在政治上、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在许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周恩来同志的日本画《韵》。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9月29日,两国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注程的开始,中国外交获得新的活力和广阔的活动天地,一个新的建交高清出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思想,对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先后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同亚非拉许多国家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外交大发展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中国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月,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赠毛泽东同志的孔雀石打火机和烟缸。1973年1月,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蒙博托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退休工人路德维希赠毛泽东同志的蓝地浮雕彩陶啤酒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5月,马来西亚总理敦·阿卜杜勒·拉扎克·宾·达图·侯赛因赠毛泽东同志的錾花银咖啡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5月底6月初,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应邀访华,正式签署建交公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7月,法国负责计划和领土整治部长级代表安德烈·贝当古赠毛泽东同志的蓝釉几何纹瓷瓶。1970年7月,法国负责计划和领土整治部长级代表贝当古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5月,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赠毛泽东同志的达尔文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5月底至6月初,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希思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家喻户晓的照片居然是意大利记者拍的。1973年4月,意大利政府赠周恩来同志的照片《沉思中的周恩来》。1973年1月,意大利外交部长朱塞佩·梅迪奇应邀访华,随团记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拍摄了这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赠周恩来同志的木雕彩绘印第安人节日面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主席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赠毛泽东同志的木雕权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主席萨莫拉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6月,马达加斯加总统迪迪埃·拉齐拉卡赠毛泽东同志的玉石镶合金口足执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6月,马达加斯加总统拉齐拉卡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积极调整外交政策,把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的基本国策,把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以"一国两制"方针促进国家统一作为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8月,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赠邓小平同志的木雕孔雀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5月,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赠邓小平同志的铜雕卧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5月,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10月,哥伦比亚外长卡洛斯·莱莫斯.西蒙兹赠邓小平同志的鸟形金杖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5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赠邓小平同志的镂空时钟。1983年5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5月,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赠邓小平同志的镶水晶银鹤。1984年5月,巴西总统菲格雷多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5月,斯里兰卡总统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德纳赠邓小平同志的木包银花丝镶宝石大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5月,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5月,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赛义尼·孔切赠邓小平同志的银雕骑骆驼武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5月,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孔切应邀访华。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强调,现在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权主义。不反对霸权主义,和平是靠不住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5月,哥伦比亚参议院第一副议长埃米利亚诺.伊萨生.埃纳奥赠叶剑英同志的仿古金饰。1981年5月,哥伦比亚参议院代表团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4月,新西兰总理戴维·罗素.朗伊赠胡耀邦同志的碧玉摆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4月,胡耀邦同志应邀访问新西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5月,爱尔兰总统帕特里克.希勒里赠万里同志的沃特福德磨花水晶玻璃高足花口碗。1988年5月,爱尔兰总统希勒里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5月,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本.苏尔坦赠杨尚昆同志的金孔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外交事件。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邓小平司志应邀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2月,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赠邓小平同志的雕塑林肯头像。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同志应邀访问美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美国底特律商人们赠周恩来同志的乒乓球拍。乒乓球拍中心图案是一只嘴衔橄榄枝的鸽子,上面英文意思为"和平时代",表达了对中美两国"乒乓外交"的赞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国两制"方针、通过中英、中葡数轮外交会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和平解决了香港和澳门回归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赠邓小平同志的银烟盒。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应邀访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切尔夫人送银质烟盒一方面是欧洲人的习惯离不开银器,另一方面是邓小平同志爱抽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4月,葡萄牙总理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赠李先念同志的镶银磨花水晶玻璃执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4月,葡萄牙总理席尔瓦应邀访华。经过数轮谈判,澳门问题通过"一国两制"方针得到和平解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4月,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拉多万.弗拉伊科维奇赠邓小平同志的磨花水晶玻璃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4月,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弗拉伊科维奇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赠邓小平同志的磨花水晶玻璃花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会见应邀来访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5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赠邓小平同志的漆画《克里姆林宫》。1989年5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5月,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赠陈云同志的刺绣《金刚山三仙岩》。1987年5月、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4年9月,法国总理爱德华.巴拉迪尔赠江泽民同志的法国戏剧家皮埃尔·高乃依瓷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4年9月,江泽民同志应邀访问法国,提出发展与西欧关系的四项原则,推动中欧求同存异、互利互补、加强磋商、努力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赠江泽民同志的七宝烧花瓶。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11月,立陶宛总统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丝卡斯赠江泽民同志的蜜蜡原石摆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11月,立陶宛总统布拉藻丝卡斯应邀访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4月,葡萄牙总理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赠江泽民同志的彩绘玻璃高足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个小时匆匆而过,所见这些礼品仅是世界各国赠送给我国的部分礼品,二楼还有我国赠送给世界各国礼品的照片和复制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的展览不仅让人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精美文化,更让人感受到新中国发展、壮大,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曲折历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