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其建设与发展不仅是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开端,更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缩影。这座医院见证了中国革命初期的艰难岁月,也承载了无数英雄烈士的鲜血与信仰。 </p> <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随着红军队伍不断壮大,战斗愈发频繁,伤病员数量激增。因茅坪、大井医务所因条件简陋、容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明确提出“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冬,在井冈山小井村,军民合力建成了这所木质结构的医院。因经费短缺,红军官兵捐出“伙食尾子”(每人每日5分钱菜金结余),共筹集1000余大洋,并就地取材,砍伐杉木、竹子,仅用两个月便建成一座两层、32间病房、可容纳200名伤员的医院,初名“红光医院”,后称“小井红军医院”。医院由曹镕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曾志(时任党总支书记)等参与管理。</p> <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四军主力转移后,留守的130余名重伤员及医护人员因来不及撤离被俘。面对威逼利诱,无一人透露红军动向,最终全部被枪杀于小井村稻田中,医院亦被焚毁。当地群众冒死掩埋烈士遗体,新中国成立后迁葬茨坪并建纪念塔。 1967年,井冈山政府按原貌修复医院,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院内陈列着当年使用的刨子、药臼等文物,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碧血丹心”红色浮雕,刻画了1929年130余名重伤员被俘后宁死不屈、集体就义的场景,背景为熊熊燃烧的医院,象征革命者的忠诚与牺牲。</p> <p class="ql-block"> 《师长献盐》雕像:以张子清捐盐为核心,表现红军将士的互助精神。</p> <p class="ql-block"> 《艰苦创业》雕像:展现军民合力伐木建院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战地救护》雕像:还原医护人员在前线抢救伤员的紧张瞬间。</p> <p class="ql-block"> 展厅按历史原貌复原了医院的32间病房、药房、诊室及手术室。病房内陈列着简易的木制病床,铺有稻草的地铺,以及土布缝制的被褥,还原了伤病员在物资匮乏条件下的休养环境。</p> <p class="ql-block"> 曾志同志陈列室,专题展示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曾志怀孕七个月时仍参与砍伐杉木、搬运建材,推动医院建成;割舍亲情、将亲生骨肉送人的感人故事,体现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 张子清同志陈列室通过红军师长张子清“献盐故事”,展现其舍已为公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 烈士墓与纪念碑,纪念1929年牺牲的130余名医护人员和伤员。碑文详述事件经过,并铭刻“死难烈士万岁”字样,墓旁松柏环绕,庄严肃穆。1967年烈士遗骨从小井稻田迁至茨坪,并立碑纪念;1972年在原址重建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小井红军医院通过实物、场景与故事的交织,不仅重现了红军医院的物质条件,更传递了“自力更生、军民一心”的精神内核。游客在此不仅能触摸历史痕迹,更能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与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