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江并流”秘境小众之旅(六)石月亮与纹面女

ydx

<p class="ql-block">  5月8日客栈早餐后,我们从老姆登下山,继续沿着G219国道前行,汹涌澎湃的怒江不离不弃、始终陪伴着我们。约1.5小时后,抵达石月亮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  石月亮位于怒江大峡谷西侧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处(属福贡县石月亮乡),由大理岩溶蚀而成。这个天然形成的椭圆形穿洞深达百米,高约60米,宽约4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蓝天白云的石洞,宛如一轮明月高悬于峰海山林之中,是怒江大峡谷的奇景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十分奇特的是,这轮明月会随着天气变化产生奇幻的光影美景。晴天时,明月清透;雾缭绕时,若隐若现,娇羞如美人。有时日“月”同行,有时双月媲美,其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石月亮,傈僳语称“亚哈巴”,乃三江圣地、傈僳之根。</p> <p class="ql-block">  根据傈僳族大洪水神话的传说,月亮山是全球傈僳族公认的发源地,石月亮也被傈僳人看作是他们的图腾。直到今天,高高耸立的石月亮仍然是由此西迁、南移的傈僳族同胞回望故乡的地理和文化坐标,并泛化为中国西部傈僳族与境外傈僳族同胞的寻根访祖之地。</p>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它仿佛是留给勇敢者的去处。据登临者介绍,这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并在米哦罗村住一晚)才能到达峰顶。</p> <p class="ql-block">  石月亮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四周是悬崖峭壁,深不可测,而经常云雾升腾,飘飘渺渺,犹如身在天上宫阙。沿途山道,幽泉茂林清幽空灵,断崖千尺神奇秀美,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若在此东望怒江峡谷的云海及碧罗雪山的日出,那可是壮丽之极,不可言表。有人赞叹:月亮山是集“黄山之神韵、华山之险峻、泰山之烟云、雁荡之巧石”为一体的神奇壮美之山(石月亮索道已于2025年5月1日正式运营,将原本需要6小时的登山之旅缩短至2~3小时)。(以下2张照片乃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石月亮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还是近距离观赏,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氛围。</p> <p class="ql-block">  石月亮附近村有一座连心桥,是当年远征军第一次回国的渡口,翻过对面的高黎贡山,就是中缅边境。</p> <p class="ql-block">  1942年7月,中国抗日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失利后,3万名将士被迫穿越野人山,最后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帮助下,架设多道“溜索”才渡过怒江。这就是当年远征军回国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  “怒江第一啸”,位于云南贡山县普拉底乡月谷村附近。</p> <p class="ql-block">  怒江从贡山县城奔腾南下到月谷,江面突然从100多米紧窄到50余米,又有巨石在江中横亘,江水变得湍急,撞击江石,浪花飞溅,发出雷霆万钧、震耳欲聋的咆哮怒吼之声。</p> <p class="ql-block">  怒江第一啸,是整个怒江落差最大、峡谷最窄、江面最狭的地方。由于河道突然变窄,上游奔腾而下的水流在这里受到节流,便以排山倒海的姿态向下游涌去,这震天撼地的咆哮声,或许能够诠释出怒江之“怒”……</p> <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1日,参加贡山县丙中洛旅游规划研讨会的专家见此情景,当即提出,贡山月谷是千星怒江的缩影,最能体现奔腾咆哮的本质特征,便命名为“怒江第一啸”,一块“怒江第一啸”的标识牌从此就竖立在月谷,昭示人们停车驻足,观赏怒江的惊涛和感受怒江的啸声。</p> <p class="ql-block">  “怒江第一啸”岸畔建有梯级多层观景台,可以不同的视角观赏这一壮美奇景。遗憾的是,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在施工,影响了拍照视野。</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便离开怒江美丽公路(G219),拐进贡独公路,来到独龙江边,寻觅、拜访独龙族纹面女老人。</p> <p class="ql-block">  独龙江,藏在横断山脉深处,云南最后的秘境、尘世之外的净土、最后的世外桃源。它是云南“四山夹三江”之外的第四江,云南六大水系之一,中国唯一仅存的原生态河流,伊洛瓦底江之源。</p><p class="ql-block"> 关于独龙江的视频介绍,乃下载百度APP。</p> <p class="ql-block">  江水从西藏察隅县奔涌而来,于贡山西南部的马库流入缅甸,在云南段长约80公里。非雨季时,江水呈蓝绿色如翡翠,这是因为它主要是由雪山融水、河流两岸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含量少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独龙江是独龙族的族河、独龙族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生活在独龙江畔、中缅交界处(贡山县独龙江乡六个行政村、中国独龙族唯一聚居区)的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人口普查仅7000人左右。它以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手织繁复的独龙毯和“太古之民”纹面女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同时,独龙江乡也是我国最后一个通行公路的乡镇地区。1999年,独龙江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重要通道——全长96公里的贡独公路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改扩建工程又新建隧道6680米,比原有公路缩短16公里。而建成后的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则彻底告别每年一半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不通公路的历史,贡山县城至独龙江乡的汽车行程也缩短为3小时(独龙江乡至行政村的南北两线还各有40余公里的普通路)。</p> <p class="ql-block">  但因公路夹在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之间,路窄弯多,到了雨季,则时常发生滑坡塌方事故,危险系数仍然很高。</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中巴,目前还进不去,只能沿着独龙江边,按照山边石头上“纹面女”箭头指引,徒步上山去寻觅居住在附近(丙中洛镇丙中洛村打拉二组)的纹面女老人。</p> <p class="ql-block">  纹面不仅是独龙族沿袭千年的古老习俗,更是纹面女身世的一部分。根据其女儿的翻译,老人在12岁含苞待放的年龄时即已纹面。那时用荆棘刺脸、锅灰草汁敷面,过程如同酷刑,七八个小时所带来的钻心疼痛和脸上洗不掉的靛青色图案,至今仍留存于老人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约15分钟后,我们终于找到尚在家中、年已92岁的碧齐花老人。在多年前,生活在独龙江乡的她因无亲无故,便被女儿女婿接到毗邻独龙江的丙中洛家中居住。这也是目前唯一生活在丙中洛镇辖区内的纹面女老人。</p> <p class="ql-block">  老人身体还算健朗,我们到前仍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劳作,换好衣服后即热情地与人们合影,还不时做出“胜利”、“爱心”等手势,迎来一片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  关于纹面的由来,至今也没有权威解释。民间流传三种说法:一是为了防止西藏察瓦龙土司抢女人,纹面后看起来很丑;二是纹面习俗与该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关;三是当时的独龙族认为妇女纹面是美的象征,不纹面的姑娘是嫁不出去的。</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20日下午在云南昆明接见了来自贡山县的少数民族代表,其中包括独龙族的纹面女李文仕等人。这是纹面女首次走出独龙江乡,她们用独龙族语言为总书记唱起了自编的感恩歌,表达了脱贫后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虽然独龙族的年轻女性早已不再纹面,但神秘的独龙江纹面女,目前在世的已不到20人,且年龄均已过70岁,故被称为独龙族纹面文化的活化石。她们脸上的靛青花纹,是独龙族千年历史的密码,也是即将消失的文明符号。其纹面文化背后承载的历史意义,已不能简单地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它。可以说,每一道纹路,都是对生存的呐喊;每一次凝视,都是与文明的对话。愿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让历史少一点叹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