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津渡古街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春风秋雨

“三山一津”是镇江名胜古迹的高度概括,其中的“一津”就是西津古渡,我这次到西津渡历史文化古街,可真是大开眼界、大为感叹、大有收获。 五月四日下午,我在尽情畅意的游览京畿路民国风情街之后,随着人流向北迎坡而上就进入了西津古渡景区的游览,那依山而建的古建筑以及和那些建筑相联系的历史,着实让我开了眼界,果然是不虚此行啊。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市西北部的云台山麓,这里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文脉之所在。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期,到了唐代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渡口功能,成为历史上南北水上交通和漕运的枢纽,历史上很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的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传说乾隆帝在此钓过鱼,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陆游在这里游历过,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西津渡历史上就是镇江唯一的、著名的长江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兵患和水火等多种原因,历史上的建筑肯定屡遭破坏,西津渡现在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筑,砖木结构,依山顺势,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下了坡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古色古香,仍能清晰地看到“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题额,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这里曾经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据当地上年纪的人回忆,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西津渡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典范,我在拍摄中,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说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西津渡古街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的维修和保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 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的英国领事馆是英国在中国沿海建造的最早的领事馆之一,我看到领事馆旧址吸引了很多人上去参观。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1888年初,镇江洋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清政府1889年偿重建,于1890年竣工,现存旧址就是当时重建的建筑。此馆1982年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镇江市博物馆馆址。 由于我在西津古渡景区时,已经是下午的后半时,太阳未落,光线柔和,适宜拍摄,在山腰的建筑上,在山下的街道上,拍自然风光、拍景区风情,那叫一个爽。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文化景区游览和拍摄中,总能让我联想很多,这不仅仅是在西津古渡,就是这次外出在南京夫子庙的贡院、在秦淮河、在乌衣巷、在鸡鸣寺、在金山寺、在伯先路、在北固楼、在甘露寺等等,都让人思绪翩翩。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月运行,岁月不居,过去未曾遇,未来未可知,正如《增广贤文》里说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易老,江山永恒,古往今来,多少身在江湖的人们,无论是迁客,还是骚人,览物感怀,追远思古,总有万千感叹,岂非人之常情欤?</p> 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蜿蜒向西的古街游览拍摄没有到尽头,折回又在待渡亭下沿南北小街向北走去,直到走出小街的长江路上(其实这里向西不远就是金山风景区),对面不远就应该是长江了,只是今天天将黑了,只好原路返回,从京畿路(伯先路)、中山西路步行回下榻的宾馆,为今天一个人愉快的游览画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