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勇教授《当教师遇到人工智能,智能的教还是智慧的教》

梦想之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时代洪流:教师如何看待?胡小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如移动互联、云计算、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正为教育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便利。然而,技术终究只是工具,不可过度依赖。如何以智慧驾驭这些工具,使其真正服务于教育,才是教师应深入思考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智能升级:教师何以安身?面对“未来学校和教师是否会被取代”的疑问,胡小勇教授明确表示,尽管人工智能能够承担诸多教学任务,但学校作为知识传播、情感交流与人格塑造的核心场所,其地位不可撼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学生的引路人,其独特价值亦无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教书育人: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胡小勇教授强调,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教育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模式乃至教育理念都在被重新定义。他认为,教师应在技术洪流中保持教育定力,兼具“科技敏感”与“人文定力”,在智能时代重新诠释“传道授业解惑”的永恒价值,守护教育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智能的教”与“智慧的教”的不同。胡小勇教授从目标设定、角色定位、工具使用等十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智能的教”与“智慧的教”的本质区别。他指导教师以辩证视角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提醒教师善用人工智能工具,让其成为助力教书育人的强大助手,而非替代者。在智能与智慧的交融中,探寻教育的未来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