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0日,我们随当地旅行团游览了黄山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黄山,古称黟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北部,地跨歙县、休宁县、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东起黄狮岭,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地跨东经118°01′至118°17′、北纬30°01′至30°18′,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及历史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著称于世,有“天下第一奇山”“天开图画”“松海云川”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山境内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黄山境内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如古蹬道、古楹联、古桥、古亭、古寺、古塔等,另有现存摩崖石刻300余处,孕育了中国山水画“黄山画派”;黄山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景区森林覆盖率为98.29%,林木绿化率达98.53%,已知脊椎动物达300余种,鸟类170余种;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名。</p> <p class="ql-block">1982年,黄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1985年,黄山风景区被中国旅游报公布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04年2月,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前一天下午、晚上我们游览了黄山市屯溪老街。</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位于黄山市内新安江北侧,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街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呈鱼骨架状 ,交通十分便利。</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始建于南宋。</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茶叶兴盛,徽商开始扩建店铺,屯聚货物,屯溪街市也由此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老街日益繁盛。</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由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组成,老街两侧有武兴趣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巷、还淳巷、永新巷、风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枫树巷、青春巷共18条巷弄。</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保护范围内,共有12幢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幢不可移动文物、88幢历史建筑、261余幢传统风貌建筑。</p><p class="ql-block">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沿街共有280家店铺,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前店后坊形制建筑体量有10多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4月3日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入选的。</p> <p class="ql-block">命名</p><p class="ql-block">“屯溪”地名的由来有二:一是因为横江、率水在这儿“屯溪成江”,汇聚成新安江的一段渐江而得名;二是因为三国时孙权名将贺齐奉命在这儿“屯兵于溪水之上”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明弘治《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臭鳜鱼</p><p class="ql-block">黄山“臭鳜鱼”又名“腌鲜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黄山“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此菜历经200多年的历史,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性,在烹制之前腌制后的鳜鱼闻起来“臭”,烹制后的鳜鱼吃起来香,这一“臭”一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其成为徽菜的经典之一。此菜烹制后以其香鲜透骨,鱼肉酥烂并带有特殊的芳香。</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沿街共有280家店铺,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前店后坊形制建筑体量有10多万平方米。老街的建筑群继承徽州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建筑体量大小相间,色彩淡雅、古朴。老街的建筑,历史上虽然几经兵火,屡有重建,但是风貌没有改变,仍然保留原来的结构和款式,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古色古香。老街的店面多为单开间,一般两层,少数三层,店铺之间均有马头墙封护相隔,屋面盖小青瓦。底层门面,采用木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全部展示,便于营业。老街建筑物全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实砌扁砖到顶。在挑檐、挑枋下,通常装有鹅颈轩,既起支撑、牢固作用,又起装饰效果。楼上,临街装木栏与裙板,并安置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老街的建筑平面,有沿街敞开式,也有内天井式,建筑结构有二进二厢,三进三厢,注重进深,所谓“前面通街、后面通河”往往是大店铺的格局。这种入内深邃、连续几进的房屋结构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或楼下店楼上居的经营、生活方式。老街古朴的徽派建筑艺术、优雅的文化氛围、浓郁的商业气息,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综合效应。</p> <p class="ql-block">5月10日一早,我们向黄山进发。</p> <p class="ql-block">今天周末,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迎客松,学名黄山松,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玉屏景区,地处海拔1680米处,倚青狮石破石而生,树高10.08米,树围2.24米,树龄约1000年。3</p><p class="ql-block">迎客松如同热情好客的主人展臂盛迎八方来客,以其矫健挺拔的身姿位列“黄山十大名松”之首,是黄山“五绝”之一,享有“国宝”和“天下第一松”的美誉;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前夕,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安徽省委选送的巨幅铁画《迎客松》陈列于安徽厅,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移往人民大会堂接待厅,作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是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迎客松作为黄山重要标志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离玉屏峰约1千米。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该峰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p> <p class="ql-block">莲花峰,海拔1864.8米,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该峰峻峭高耸,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故名“莲花峰”。</p> <p class="ql-block">百步云梯,200级台阶,下面的观景台可以看:猪八戒写情书(老僧入定),鳌鱼吃螺蛳,老鼠偷油。</p> <p class="ql-block">鳌鱼峰:黄山36小峰之首。有鳌鱼驮金龟景,去莲花峰方向有左右两条路,左走一线天,右走鳌鱼洞。</p> <p class="ql-block">鳌鱼峰:黄山36小峰之首。有鳌鱼驮金龟景,去莲花峰方向有左右两条路,左走一线天,右走鳌鱼洞。</p> <p class="ql-block">光明顶是黄山的主峰之一。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1955年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日落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在平天矼西端的群峰中,有一巨石耸立在岩石平台上,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2.5米;其下的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它上尖下圆,形若仙桃,故亦名“仙桃峰”。明代程玉衡诗云:“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又飞去。”飞来石在排云楼去光明顶的路上,重约544吨,为红楼梦电视剧片头的石头。另还有两处飞来石,一在翠微峰侧,一在古颖林庵前小峰上。</p> <p class="ql-block">老伴昨天生日,今天给老伴补上一碗“长寿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