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明代金牛道南段东线、牛头山道与僻北路(三)

绵世泽游记

接上文<div>下图为高山铺高垭街的一棵参天古树,原先此地曾建有栅子门,白天开放晚上关闭,保障高山铺民众安全。</div> 在高山铺,我们邀请一位现年七十多岁的赤脚医生曹大夫担任向导,带领我们考察附近古道站点。在曹大夫的指引下,我们首先前往黄家湾。下图为前往黄家湾途中经过的石庙山一带风貌。 穿过石庙山后,我们抵达黄家湾。此地与三道河之间曾有步道连通,如今步道已经荒废,处于中断的状态。下图为黄家湾一带风貌。 离开黄家湾后,我们又前往白禅寺。白禅寺是高山铺周边一处规模较大的寺庙,是一组由正殿、耳殿及配殿构成的庞大建筑群。下图为白禅寺。 下图为白禅寺正殿及耳殿。 离开白禅寺后,我们前往麻石桥古道考察。中途经过白禅寺垭口,据曹大夫讲述,白禅寺垭口是一条从三道河经由黄家湾前往高山铺的古道经过之地,并不是古代三台前往中江的主干道。白禅寺垭口过去曾有数家店子,如今此地修建有一处公交站。下图为白禅寺垭口现状。 结束对白禅寺垭口的考察后,曹大夫带领我们前往麻石桥。麻石桥是三道河前往高山铺的古道必经之地,也是明代金牛道南段东线站点之一。下图为我们前往麻石桥途中。 麻石桥是一座平桥,其长度仅两米有余,宽度约一米,是一座掩映于田野之间的小石桥。若不是曹大夫带路,我们很难发现这座桥的存在。下图为麻石桥现状。 麻石桥附近仍保留有完好的古道遗迹,这些碥路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和保护。下图为在麻石桥附近的古道行走。 下图为麻石桥附近碥路遗迹。 结束对麻石桥段古道的考察后,曹大夫又带我们来到留使坡,考察此地古道。初入留使坡古道,我们首先在古道旁边看到一处土地庙。下图为留使坡古道旁边的土地庙。 在曹大夫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留使坡古道前往李家店子。五年前我们曾在李家店子发现一通石碑,当时向老乡借用锄头铁锹等农具清理石碑周围的杂草。如今再次来到李家店子,当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下图为曹大夫带领我们前往李家店子途中。 在留使坡古道考察期间,我们发现有一条下山的支路,其碥路风貌保存较为完好。曹大夫介绍此路是去往邓家湾一带的支线,并非古道主干道。下图为前往邓家湾的碥路遗迹。 留使坡段古道目前为泥巴路,我们在此地考察期间未见到碥路遗迹。作为明代出川主干道,此地历史上应当为石板路,只不过后来交通地位格局发生转变,碥路上的石板被民众用于房屋建设。下图为留使坡段古道遗迹。 在快要抵达留使坡观音庙时,我们发现碥路遗迹。大概是因为此地紧邻观音庙的缘故,其石板宽度不及一米,整个风貌保存完好的路段不到十米。下图为留使坡观音庙附近碥路遗迹。 下图为站在留使坡古道俯拍观音庙。 上次考察李家店子期间,我们未曾注意到附近半山腰处还有一处观音庙,此次考察算是弥补了上次的不足。留使坡观音庙坐落于半山腰处,古道从庙前经过。观音庙风貌保存较为原始,因大门紧闭,我们未能进入内部参观。下图为留使坡观音庙现状。 下图为观音庙大门。 下图为留使坡观音庙侧面。 离开留使坡观音庙后,我们沿古道下山,李家店子出现在我们前方。下图为在下山途中拍摄的李家店子一带。 李家店子曾是古道沿线一处规模较大的店铺,为过往行人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如今李家店子成为一户普通民居。下图为李家店子前的古道遗迹。 下图为李家店子旁边的一处古桥,是典型的平桥。 结束对留使坡古道及李家店子考察后,我们将曹大夫送回至高山庙。随后继续补充考察明代金牛道南段东线。离开高山铺后,我们沿盐亭至三台的“盐三路”向东行进,首先途经金光场镇。金光场镇隶属三台县管辖,是一处规模较小的乡镇,盐三路从此镇穿过。下图为金光场镇街景。 离开金光场镇后,我们继续向东行进,不久后经过水观音。水观音是一处小型居民点,盐三路从此地经过,受地形影响,公路经过此地形成一个巨大的回弯。下图为水观音街景。 水观音之后为秋林镇,此地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乡镇。我们并未在秋林镇多做停留,直接穿镇而过,前往界牌村。下图为秋林镇街景。 界牌村历史上曾是三台与盐亭两地分界,后来政区调整,分界线向西移动,界牌村不再是分界线,但其地名得以保留。下图为我们在界牌村采访当地民众。 据当地民众介绍,界牌村历史上三台与盐亭分界处的小地名叫作“三台咀”,目前是一处桥梁,以此桥为界,桥梁两侧分别是不同的生产小队。下图为界牌村三台咀一带风貌。 下图为三台咀桥梁现状,其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结束对界牌村三台咀的考察后,我们向东出发,逐渐接近盐亭城区。我们首先经过堠溪村,今天的堠溪村村委会驻地在徐家坝,而最早的堠溪村位于公路两侧,当地有一石材厂。下图为老堠溪村现状。 离开堠溪村后,我们向东又经过龙淮铺。龙淮铺距离盐亭城区较近,处于城乡结合部,此地仅有几处民居建筑,老街已经消失。下图为龙淮铺一带风貌。 结束对龙淮铺的考察后,我们前往盐亭城区住宿休息。下图为盐亭县人民医院。 当天晚上,我们在盐亭县城区一家饭店品尝特色柴火鸡,其肉质紧实,配菜丰富,尤其是玉米锅贴软糯可口,十分美味。下图为我们当天的晚餐柴火鸡。 在盐亭县品尝过柴火鸡后,我们在盐亭县城区金钻大酒店住宿休息。5月20日上午,我们从盐亭县城出发,前往武胜县烈面镇,对历史时期僻北路进行补充考察。我们首先沿高速公路抵达南充城区,随后沿212国道向南出发。下图为南充城区街景。 当天上午十时许我们抵达南充市嘉陵区下辖的吉安镇,该镇与武胜县相邻,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乡镇。因地处国道沿线,此地交通条件优越,人烟稠密,建筑密集。下图为吉安镇街景。 离开吉安镇后,我们紧接着就进入武胜县境内的思源社区。吉安镇与思源社区紧密相连,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只有一块高大的牌坊告诉我们从此进入广安市武胜县境内。下图为广安市设立的招牌。 从思源社区进入武胜县后不久,我们就抵达烈面镇。烈面镇是武胜县境内规模仅次于县城的乡镇,是武胜的县域副中心。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烈面镇,上一次是我们嘉陵江考察结束后返回北碚途中曾经由此地驶入高速公路。烈面镇建筑十分密集,人口数量众多,其既是嘉陵江水路沿线站点之一,同时也是僻北路上的一个交通站点。如今此地又有212国道穿过,因此长期是一处繁华的场镇。下图为烈面镇街景。 在当地民众指引下,我们寻找烈面镇老街。下图为烈面镇嘉陵江大桥西侧一处传统店铺。 下图为烈面镇东关路中央一处纪念碑,其碑身镌刻有《四川省华能东西关水电厂简介》。 在烈面镇当地民众的指引下,我们来到烈面镇老街。根据门牌得知,老街名叫“文化巷”。目前烈面镇文化巷依然保留有较多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但是保存现状并不乐观,许多老房屋已经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坍圮。下图为文化巷街景。 下图为烈面镇观音阁码头现状,其旁边曾经是王爷庙,后来王爷庙拆除后在其原址修建了龙馨居小区。 下图为龙馨居小区现状。 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观音阁码头及烈面镇老码头。 在王爷庙南侧是烈面镇旧粮站,其前身是当地关帝庙。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关帝庙现状。 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烈面镇文化巷。 结束烈面镇老街、老码头一带的考察后,我们向南出发,继续补充历史时期的僻北路沿线交通站点。我们首先来到烈面镇南部不远处的红土地。此地是一处三岔路口,在路边开设有橙心优选商店。下图为红土地一带现状。 在红土地,我们询问当地民众“懒板凳”的具体位置。得知“懒板凳”在红土地与烈面镇之间的加气站一带,于是我们向北出发,在路边寻找加气站。驶过一段下山公路后,我们终于在路西侧看到一处加气站,确认此地是“懒板凳”后对其进行拍照,随后离开。下图为懒板凳街景。 离开懒板凳后,我们向南出发,不久后进入金牛镇。212国道从金牛镇自北向南穿过,因此国道也是金牛镇的主街道,当地房屋建筑沿国道两侧呈带状分布。下图为金牛镇街景。 金牛镇向南下一站为田家店子。田家店子是一处小型居民点,国道从当地西侧穿过。下图为田家店子一带风貌。 田家店子向南下一站为杀人坳。目前此地属于安堂村一队,下图为杀人坳一带民居建筑。 杀人坳向南下一站为九座坟。目前九座坟已经成为万善小学校址,而小学北侧是一座小型水库,据当地民众讲述,有一段石板路现已被淹没于水库之中。下图为万善小学北侧水库。 下图为万善小学,此地原先的小地名是“九座坟”。 万善小学与万善镇相连,因此我们离开万善小学后,旧进入到万善镇的核心区。万善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场镇,当地有多条街道,房屋商店鳞次栉比。下图为万善镇街景。 穿过万善镇后,我们又经过白玉村。在白玉村村委会办公室,我们试图询问当地村民小地名信息,但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结果。只好离开此地。下图为白玉村村委会办公室。 离开白玉村后,我们很快抵达万隆镇。万隆镇是历史上的万隆场,此地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场镇。我们在万隆镇采访当地民众古道沿线交通站点信息,随后决定向北折返至古福村。下图为万隆镇街景。 离开万隆镇后,我们向北出发,来到先前经过的古福村,对路边一处形似寺庙的建筑进行拍照。下图为古福村路西侧一处疑似寺庙建筑。 离开古福村后,我们又来到马面沟。马面沟是一条东西向的山沟,沟中地势较为平坦,有一些民居建筑散布七间。下图为马面沟房屋建筑。 离开马面沟后,我们向南来到曹巴场。然而地图上的曹巴场并非历史上的曹巴场,当地民众告诉我们此地是叫白水湾,而真正的最早的曹巴场是在国道东侧。下图为白水湾一带风貌。 我们根据白水湾民众指引,前往曹巴场一带。下图为曹巴场一带风貌。 离开曹巴场后,我们向南出发,驶出万隆镇后进入合川区境内。进入合川后第一站为炉山村。炉山村原先是一处乡镇,后来在乡镇合并中划归盐窝镇管辖。212国道从炉山村穿过,下图为炉山村公交站。 炉山村规模大于普通村庄,此地人口相对较少,聚落规模亦不及我们先前经过的万隆镇、万善镇等乡镇。下图为炉山村街景。 离开炉山镇后,我们继续向南出发,不一会儿抵达福寺村。福寺村附近曾经有四方碑,但石碑已经散佚。当地民众也不知晓此地曾有四方碑。下图为福寺村入口。 寻找四方碑未果后,我们向南来到糍粑店。糍粑店并不在公路沿线,而是在国道西侧的田野之中。我们沿国道西侧一条乡村公路来到糍粑店附近,在一位老人的指引下,对糍粑店进行拍照。下图为远拍糍粑店一带。 糍粑店向南为雷打石。最早的雷打石是在今公路沿线,后来由于国道修建、公路拓宽,将雷打石一带的老街拆毁,今天的雷打石在国道西侧约百米的位置,是一处小型居民点。下图为国道西侧树立的雷打石交通指引牌。 雷打石向南为七间村。七间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村庄,是僻北路沿线站点之一,212国道从七间村西侧经过。下图为七间村街景。 七间村向南为牌坊坝。牌坊坝一带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是一片大棚种植园区。下图为牌坊坝一带的大棚。 牌坊坝向南下一站为古楼镇。古楼镇是合川区境内一处规模较大的乡镇,当地建筑数量较为密集,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下图为古楼镇街景。 我们在古楼镇并未停留,继续向南沿212国道来到大石街道。大石街道过去是大石镇,是僻北路沿线一处繁华的场镇。时值饭点,我们在大石街道大春酒楼吃午饭。品尝了合川特色美食——合川肉片。下图为我们当天品尝的合川肉片。 在大石街道大春酒楼吃过午饭后,我们前往大石老街考察。目前大石老街的传统建筑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只好离开前往五尊社区。下图为大石街道街景。 五尊社区现存老街,其名叫“五显街”。五尊是历史上僻北路沿线交通站点之一。目前五显街已无传统建筑留存。下图为五显街路牌。 下图为五尊完全小学。 下图为五显街街景。 结束对五尊的考察后,我们穿过合川城区来到钢石铺。目前钢石铺是小型居民点,只有几户人家在此居住。下图为钢石铺民居院落。 钢石铺一带仍保留有一段碥路遗迹,目前当地在碥路上方覆盖有水泥板。但老路石板依然能够看到。下图为从钢石铺前往月亮坡的古道现状。 我们沿古道步行从钢石铺来到月亮坡。月亮坡古道已经逐渐被杂草所淹没,我们未带镰刀的情况下只能用手拨开杂草前行。下图为月亮坡一带古道现状。 下图为在月亮坡发现的一处水井,其位于古道东侧,紧邻古道。 <p class="ql-block">由于古道常年无人行走,我们在月亮坡终止了古道考察,随后沿一条乡间小路步行前往最近的居民点。下图为前往居民途中拍摄的又一处古井。</p> <p class="ql-block">返回距离月亮坡最近的居民点后,我们乘车前往下一站龙眼井。龙眼井是僻北路上一处交通站点,因此地有一眼名叫“龙眼井”的水井而得名。龙眼井至今仍然保留,其周围被水泥硬化。下图为龙眼井现状。</p> <p class="ql-block">龙眼井周围有几处房屋建筑,目前此地是一处小型居民点。考察当日气温炎热烈日当空,龙眼井本地居民都坐在路边树荫下乘凉。下图为龙眼井街景。</p> <p class="ql-block">结束对龙眼井的考察后我们前往本次考察最后一站——圆通寺。圆通寺是一处寺庙建筑,其山门为石质,虽然历经风雨,受侵蚀较为严重,但是其气势依然不减当年。下图为圆通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在寺内拍摄的圆通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走进圆通寺,发现其内部建筑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整座寺庙坐东朝西,其正殿的位置目前是一片空地,而正殿南侧位置是目前圆通寺供奉神像的处所。下图为圆通寺正殿南侧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正殿南侧建筑门扇上方的地名牌。</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圆通寺正对山门的正殿原址现状。</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圆通寺西北侧建筑外墙。其受损较严重,亟待修缮。</p> <p class="ql-block">结束对圆通寺的考察后,我们本次考察也宣告结束。随后我们来到合川收费站,驶入兰海高速公路,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就抵达北碚区西南大学。本次考察划上圆满的句号。下图为合川高速收费站。</p> <p class="ql-block">本次考察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跟随蓝老师参加系统性的道路考察。以后的日子里,考察必然将会继续,只不过会以补点式考察或者闲适游为主。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我第一次蜀道交通考察内容是明代金牛道南段东线,而最后一次蜀道交通考察同样也是对明代金牛道南段东线补充考察。前后两次考察,地点相同,时间却相隔五年。这五年里,我跟随蓝老师参加了大大小小二十次考察,创作的美篇达六十余篇。这些考察让我作为一个异乡人对巴蜀地区的山水风物有了深入的认知,也给我的求学生涯增添了诸多值得回味的记忆,这些都将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伴随我的余生。</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浏览,祝您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