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之孟子

释道而儒

<p class="ql-block">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的思想与孔子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的思想与孔子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思想核心​</p><p class="ql-block">• ​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备仁、义、礼、智的善端(“四端”),需通过修养扩充这些善性。</p><p class="ql-block">• ​仁政学说​:提倡统治者以“仁政”治国,强调“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轻徭薄赋、保障民生。</p><p class="ql-block">• ​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认为追求道义高于物质利益(“舍生而取义”)。</p><p class="ql-block">• ​王道政治​:反对霸道,主张以德服人,通过道德教化实现天下归心。</p> <p class="ql-block">2. 主要著作​</p><p class="ql-block">•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共七篇(如《梁惠王》《公孙丑》等),以对话形式阐述思想,文风雄辩犀利。</p><p class="ql-block"> 3. 著名观点与典故​</p><p class="ql-block">• ​​“四端”说​: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p><p class="ql-block">•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士人的道德操守。</p><p class="ql-block">•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倡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p><p class="ql-block">•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道德选择中的取舍。</p> <p class="ql-block">4. 历史地位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孟子》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科举考试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其民本思想对后世政治哲学(如明清思想家)有深远启发。</p><p class="ql-block">• 在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圈中亦被视为儒家正统。</p><p class="ql-block"> 5. 与孔子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孔子侧重“仁”与“礼”的实践,孟子更系统化地发展了心性论与政治哲学。</p><p class="ql-block">• 孟子比孔子更具批判性,常直言不讳地批评暴政(如“独夫民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