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居之思:在新旧交替中寻找文明的温度

翌昇平安

春节的余韵尚未散尽,我便踏上了广东潮汕,想着趁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可以拍点英歌舞。据当地的朋友介绍,节后潮汕地区依然会有些村镇有英歌舞的大型游街活动,由于近几年来的大力宣传,潮汕的英歌舞已经走到了中央电视台、走出了中国,然而想看到英歌舞也不是随便可以看到,要进村或者有宣传的消息才能赶上,我赶的时间实在不巧,虽然有些村里有英歌舞,但那种大型的英歌舞走街我没有赶上,但既然来了,我就不能白来。 在潮汕的几日,发现当地很多村子里的古老街巷以及古宅保存的完好,甚至几千年的房子依然有人居住,这样我走进了广东揭阳赵埔村。 <p class="ql-block">  赵埔村原名赵厝埔,相传赵姓居民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 1480 年)在此创村,因地处山埔地而得名。但赵氏家族后来逐渐没落,涂、何、余、陈、钟等姓氏陆续迁入,形成多姓聚居的村落,村名则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作为革命老区,赵埔村的古居承载着红色记忆。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民居曾作为抗日游击小组的活动据点,村民利用古居的隐蔽性传递情报、掩护伤员。</p><p class="ql-block"> 赵埔村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宜人,以盛产 “红涂笋” 闻名,是 “中国竹笋之乡” 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 年,该村获得全国 “造林绿化千佳村” 称号。</p><p class="ql-block"> 赵埔村古居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生态居住模式。村落背靠郁郁葱葱的后畔山, 村中有龙井、虎井两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甜,历经百年未枯,被誉为 “长寿之源”,至今仍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 。古居周边种植龙眼、番石榴等 “镇宅树”,既取吉祥之意,又起到防风固土的生态作用 。这种 “天人合一” 的设计理念,使古居成为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走到了揭阳市赵埔村的土地。手中的相机定格下一幢幢古老的民居,它们或青砖黛瓦,或雕梁画栋,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墙面斑驳,有些甚至已摇摇欲坠,却依然倔强地矗立在那里。在潮汕这片土地上,古居一般不翻建,于是,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老房子得以留存,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见证着曾经的兴衰变迁。</p><p class="ql-block"> 漫步村中,新旧建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新建的楼房与古老的民居相邻而处,现代的钢筋水泥与传统的砖木结构相互映衬。我看到了老房子上精美的木雕,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也看到了屋顶上残缺的瓦片,墙角处长满的青苔,它们在风雨中飘摇,却又坚韧不拔。当地人对老宅子的态度令人动容,即使它们已经倒塌或损毁,也不愿将其拆除,而是让它们静静地留在原地,成为记忆的一部分。</p> 然而,回到内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曾经熟悉的老宅子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街道宽敞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却少了一份亲切感。以往的老邻居各奔东西,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院落变成了冰冷的钢筋丛林,人情味似乎也随着老宅子的消失而渐渐淡薄。我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br> 这究竟是社会的悲哀,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站在赵埔村的古居前,我陷入了沉思。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带来了进步和繁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然而,传统的老宅子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它们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传承着当地的民俗文化,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当我们拆除老宅子,建造高楼大厦时,我们是否也在拆除一段历史,遗忘一种文化?<br>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发展和传承之间找到平衡。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而抛弃传统,也不能因循守旧而阻碍发展。赵埔村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们在保留古居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老宅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作为文化教育的基地,让年轻人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br> 社会的发展不应该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的堆砌,而应该是有温度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我们应该珍惜那些留存下来的老宅子,它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当我们在高楼大厦中穿梭时,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老房子,不要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老邻居。只有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依然充满人情味。<br>  离开赵埔村时,我回头望了望那些古老的民居,它们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我知道,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些老宅子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它们见证了过去的兴衰,也将陪伴我们走向未来。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文明的温度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