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乡那阵生活苦,但也不是苦不堪言,时有苦中作乐。前天徐静进还向我透露知青时的秘密。他和朱甄军住一间。他俩捂过二次鸡,在屋内用煤油炉慢慢熬烂,然后滋滋有味地啃到半夜二三点!如此吃独食,我现在听到都恨不得咬他二口!我其实从来不吃鸡鸭,倒是有过几次翻入队里菜园子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以及电视剧里,最娴熟的烹饪都是番茄炒鸡蛋。那个年代哪里有如此绝配哟。有一次,点里的知青都回武汉了,我一个人几乎餐餐都是清炒青椒。锅烧热,用筷子蘸点油,放入青椒翻炒。青椒不吃油,炒好后,青椒油晃晃的,好有食欲。至今我都觉得清炒青椒(好听的学名叫虎皮青椒)格外开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炼炼《知青生活零星记忆 》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炼炼的这篇文章,是“散记”的文体。</p><p class="ql-block"> 散记是一种自由灵活、兼具文学性与纪实性的散文文体。这种文体以随笔形式记录见闻、感想或经历,可写风景、人物、事件等。形式自由、轻快自然,像与人闲聊,富有亲和力。</p><p class="ql-block"> 套用文体定义,品读节选的这两段,朱炼炼的文章,真是再标准不过的散记了。</p><p class="ql-block"> 请看:</p><p class="ql-block"> 这两段散记中,同点知青徐静进“捂过二次鸡”还“吃独食”、他自己“几次翻入队里菜园子”,全都是标准的纪实。标准得恨不得稍加整理,就可以用为“证据确凿”的揭发检举材料了。</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听到(徐静进曾偷偷吃独食)都恨不得咬他二口”,那就是标准的“像与人聊天”了。</p><p class="ql-block"> 再,“在屋内用煤油炉慢慢熬烂,然后滋滋有味地啃到半夜二三点”,“青椒不吃油,炒好后,青椒油晃晃的,好有食欲。”则不是纯平铺直叙,而是有文学性的修辞描写。如果聊天,不会修辞而写“青椒油晃晃的”,只会来一句“把个青椒炒滴油光~了滴”。</p><p class="ql-block"> 而总起来看,亲和力也再其中了。特别是坦诚自己也“几次翻入队里菜园子”,让人看了,想不亲和都不行。</p><p class="ql-block"> 标准的散记,那就是好文章。因为,散记看起来好像好写,以为想到哪写到哪的随便呼啦几笔就成,那是大谬不然。 </p><p class="ql-block"> 不信?</p><p class="ql-block"> 那么,请以“……生活苦,但也不是苦不堪言,时有苦中作乐”为立意,以不到300字的篇幅,写两段有亲和力,符合立意且兼有纪实性、文学性还像聊天的散记试试,就知道深浅高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