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西物产丰富,民俗奇特,有人模仿云南十八怪,总结了广西十八怪。我兴趣浓厚,觉得还可以解释几句。</p> <p class="ql-block">1、绣球最大马最矮</p><p class="ql-block"> 广西绣球是壮族人的爱情吉祥物。它有700多年的历史。靖西县旧州出产的绣球是最好的一种,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精美的材料,都是手工制作,色彩鲜艳。绣球有大有小,大的竟有一人之高,像团云。</p> <p class="ql-block"> 德保的矮马是我国独特的良种马,也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另一种是英国的矮马,也很有名。德保矮马主要产于广西百色市德保县。</p> <p class="ql-block"> 它的高度一般在106厘米以下,最矮的只有85厘米。德保的马儿虽然矮小却灵巧而有劲。一匹德保矮马总要四五千六七千元,英国矮马则要上万元。</p> <p class="ql-block">2、男女恋爱摆歌台。</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谈恋爱就到鱼峰山之类的歌圩对唱山歌。情投意合的,女方会把绣球扔给男方,表达爱意。</p><p class="ql-block">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农历三月三的歌墟,是壮族等少数民族由来以久的盛大节日,对歌更是青年男女交往、恋爱的重要方式。在壮乡,想对心上人献殷勤,一定是“说的没有唱的好听”。唱是艺术的说话,要求反应快,语句有文化底蕴,唱词要押韵顺口。电影《刘三姐》、阳朔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让广西民歌传遍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3、大年初一祭蚂拐</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人们虔诚地祭祀蚂拐,蚂拐是壮语,就是青蛙。千百年来,靠天吃饭,<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蛙叫,雨水到”。</span>祭蚂拐就是祈求风调雨顺。蚂拐图腾是壮族崇拜的图腾之一。壮族是稻作民族,视青蛙为雷神保护神,是到人间来管理雨水的,在东壮、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至今还保留有祀蛙祈雨的“蚂拐节”,</p> <p class="ql-block">4、百岁寿星能打柴</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百岁寿星身体硬朗,还能上山打柴。广西巴马目前拥有的百岁老人人数居世界五大长寿区之首,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巴马的百岁老人为74人,占全县人口的万分之三点一。中外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巴马人长寿的主要因素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山水宜人;二是具有独特的长寿食物,爱喝玉米粥;三是老人们坚持长期生产劳动;四是生活有规律,性格乐观开朗。</p> <p class="ql-block">5、草帽盖着地一块</p><p class="ql-block"> “草帽盖着地一块”主要反映了广西大石山区贫困的生活条件。在广西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农伯上山薅地,收工时习惯性数了数他的地块,怎么数都少一块,最后他拿起草帽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草帽下盖着的正是他数丢了的那块地。这当然是夸张的。广西喀斯特地貌面积共8.95万平方公里,勤快的山民们因地制宜,在山地里开出小块田地,一句流传了几十年的民谚“瓢一块,碗一块,草帽下面盖一块”就是这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形象说法。</p> <p class="ql-block">6、稻谷种到云天外</p><p class="ql-block"> 以龙胜龙脊梯田为代表的梯田文化主要反映了广西人民在山坡的战天斗地的精神。龙脊梯田与金坑梯田相邻,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之间。</p> <p class="ql-block">7、不叫南海叫北海</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草帽盖着地一块”主要就地理而言,北海明明在南方,可为什么偏不叫“南海”而叫北海?北海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代表性的有两种。其一,三百多年前,渔民聚居在南万,日久形成村落,由于南万的渔民经常把船开到北面港避风,渔民就把北面那一带的海域叫“北面海”,久而久之,北面海就被简称为北海。当地有“先有南万,后有北海”之说。其二,“北海”是壮语,在这里的原住民族壮族的语言中,“北”与“巴”同音,“北海”意为海的嘴巴,即出海口。“北海”是壮语地名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8、海边红树也怀胎</p><p class="ql-block"> 海边的红树也会结果,孕育着新的生命。北海山口红树林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8000公顷,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植物最让人奇怪的是其独特的胎生繁殖方式,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渡船泥中发育生长,小苗掉在海水中即使被海湾冲走,也能随波逐流,数月不死,一遇泥沙,数小时后即可生根成长。</p> <p class="ql-block">9、象鼻饮水山叠彩</p><p class="ql-block"> 峙立于桃花江与漓江交汇处的象鼻山,酷似一头将长鼻扎于滔滔江水之中狂饮的大象,相传,这是一头为玉帝坐骑的神象,因留恋凡间不想回天庭,被追踪而至的玉帝飞掷神剑于神象的背上。神象死而不倒化为石山,而它背上的剑柄也化为了一尊“宝瓶塔”将神象永远镇于这漓江边了。象鼻山如今已成为桂林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叠彩山因山麓有奇特的风洞,又称为风洞山,是市内风景荟萃之地。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山上石刻很多,太极阁的摩崖造像和石刻,艺术价值很高。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山水桂林有如百里画廊,天工造化和人文荟萃构成了桂林永世不衰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第10怪:山在城里楼在外</p><p class="ql-block"> “山在城里,楼在山边”是很多广西城市的特点,奇山秀峰与楼宇、天桥比肩而立,大自然的山水与城市文明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家就在风景区里”,这是颇令当地居民自豪的事情。不说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就是柳州城区也是旅游胜地。上图是柳州所见。</p> <p class="ql-block">第11怪:粽粑大得像猪崽</p><p class="ql-block"> 广西的少数民族逢年过节都包粽粑,而且个头比其他地方的大,令外地人惊讶不已。这种粽粑当地称为“枕头粽”,夸张说有小猪崽般大小,可供一家人食用几天。“风莫”是特大的粽粑。腊月二十八,妇女先将糯米泡入水中,泡一夜,滴干水,用食盐、胡椒、生姜等调料拌匀,用“箬(ruò)叶”(竹叶)包制而成。中间有的放绿豆,有的塞上腊肉和鲜猪肉,形如竹筒,也有呈方形的。这种大粽粑是节日里举家团聚时吃的食品和馈赠亲友的礼品。</p> <p class="ql-block">第12怪:石头当成宝贝卖</p><p class="ql-block">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柳州得天独厚的山水。柳州市奇石品种多、质量好,共有9大类、5、60个品种,被誉为“柳州奇石甲天下”。</p> <p class="ql-block"> 柳州市有专门的奇石馆。</p> <p class="ql-block"> 玩石艺术已成为柳州市民喜爱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吸引了众多的石材玩家,而且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石材游戏产业。据说这是从红水河里捞上来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两块石头竟然成了两个外国人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第13怪:礼品店里卖棺材。</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流传着“生在苏州,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的民谚,“死在柳州”意为柳州棺材质优工巧、饮誉全国,仙逝时得一副足矣。如今,人们已经不再兴土葬,柳州棺材作为工艺品仍广受欢迎,其尺寸变小了,一些人购之作为家居摆设,亦喜其谐音”升官发财”之意,称之为寿棺,大都采用香樟、午杉、午柏等名贵木材制作,主要有百寿、百福、九龙三种外观设计。</p> <p class="ql-block">第14怪:满街都是一脚踹</p><p class="ql-block"> 俗称“一脚踹”的摩托车遍布广西城乡,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交通工具。据统计,南宁市每2.5个人拥有一辆摩托车,密度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且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摩托车专用道,是名副其实的“骑在摩托车上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第15怪:米粉吃出三大派</p><p class="ql-block"> 广西人对米粉情有独钟,不但爱吃,还吃出了别具一格的“米粉文化”,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马肉米粉、柳州的螺蛳粉号称广西三大米粉。</p> <p class="ql-block"> 桂林米粉还与台湾作家白勇先有关。</p> <p class="ql-block">16、乐业天坑成群摆</p><p class="ql-block"> “天坑”是岩溶地区地下河运行形成大面积塌陷造成的,广西乐业天坑群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天坑群,县境内已发现28个天坑,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开坑和溶洞的景观,其中大石围天坑为世界第二大天坑。</p> <p class="ql-block">17、千年铜鼓敲不坏</p><p class="ql-block"> 广西是铜鼓的大本营,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其数量和类型也是最多最全的。铜鼓在广西的少数民族中象征着权威和财富。令人称奇的是,不少铜鼓历经千年至今仍在民间节庆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第18怪:花山壁画好难猜</p><p class="ql-block"> 花山壁画为壮族先民们作于左江流域的沿江峭崖上,绵延300多公里,神情各异的人物图像达1900多个,距今已有2000多年以上的历史。花山壁画分布之广,作画地点之陡峭,画面之雄伟壮观,作画条件之艰险,都是国内外所罕见,但先民们绘制这些大型的崖壁画用意究竟是什么,还有待探讨。</p><p class="ql-block">(说明:本文照片多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