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剧本《小霸王孙策》—写在后面的话

水到渠成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青年军事奇才——在群雄称霸、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他以一个20岁弱冠青年,借兵一千,五年时间横扫江东,平定吴郡、会嵇、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奠定了江东的基业。</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沙王——其父孙坚为长沙太守、乌程侯。他继承父志,五年征战横扫江东六郡,26岁不幸被刺身亡,临终传位其弟,留下“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遗言。孙权武昌称帝追封他为“长沙桓王”。</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对江东地区历史发展有过积极贡献的历史人物——他性格豁达,善于用人、军纪严明,受到百姓和士卒拥戴。在江东地区设立郡县制,恢复生产秩序,鼓励农耕,招抚流民垦荒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对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英雄美人的故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大乔和小乔为三国时代倾城倾国美女。公元199年,他智取皖城,得乔公二女,江东“二郎(孙策、周瑜)”分别纳江东“二乔(大乔、小乔)”,谱写了一段英雄美女、红颜薄命的爱情故事,江东双璧,终成史书一笔唏嘘。</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历史史料改编而成的电影文学剧本《小霸王孙策》终于杀青。从最初开始萌生想法到下决心和收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至今年3月初动笔到5月18日完成初稿,成稿56000字(分上、下集)。这其中的乐趣和枯燥乏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冷暖自知。</p><p class="ql-block">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深得国内外观众的喜欢,里面的人物刻画更是深入人心,被各种剧种改编成精典之作。特别是两次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其中1994年版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为84集。2010年又重新改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为95集。无论从拍摄时间之长、演员阵营之强大、制作之经典,可以说都是无法超越的。孙策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贯穿全局的人物,我为什么对孙策感兴趣,而产生要把他独立成篇提炼改编出来呢?有必要对孙策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和军事成就作个简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   一、孙策青少成长经历</p><p class="ql-block">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割据江东的军阀,三国时期吴国的主要奠基者,长沙太守、乌程侯孙坚的长子,吴大帝孙权的长兄。</p><p class="ql-block"> 孙策少年时随父亲孙坚征战,孙坚战死后,孙策暂居江都,结交豪杰,准备为父报仇。他以豁达的性格和善于用人的能力,赢得了士人和百姓的拥戴。</p><p class="ql-block">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孙策之父孙坚因参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朱儁表奏为佐军司马。中平四年(187年),长沙黄巾余党区星作乱,十常侍假帝诏孙坚为长沙太守,命讨区星,不到五十天报捷,帝封孙坚为乌程侯。在这段时间,孙策与家人留在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居住。孙策十几岁时就在寿春结交名士,名声渐渐传播开了。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杰出通达,因而于寿春一见如故,便推诚相待。</p><p class="ql-block"> 中平六年(189年),孙坚前去讨伐董卓。周瑜便劝孙策携母亲弟弟移居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孙策应允。在舒县,孙策结交了很多社会上流人物,江、淮一带的名士都来投奔他。</p><p class="ql-block">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因攻打荆州而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孙策当时十七岁,将父亲孙坚葬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后,孙策一家举家迁到江都(今属江苏省扬州市)。</p> <p class="ql-block">   二、孙策依附袁术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初平四年(193年),守孝结束后,孙策到寿春找袁术准备讨回之前其父孙坚的旧部建功立业及为父报仇。袁术听其言语,察其举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于是,袁术便说:“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们,召集兵勇。”因为徐州牧陶谦非常忌惮孙策,而现在孙策的舅父吴景任丹杨太守,于是孙策就带着母亲迁居曲阿,与吕范、孙河一起投靠吴景,并依赖吴景召募到了数百人。后来讨伐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山贼祖郎,把祖郎打跑了。</p><p class="ql-block">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带着数百人去投奔袁术。袁术这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统领。太傅马日磾持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都倾心敬重孙策。就连袁术也常叹息说:“如果我袁术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可瞑目无憾了。”孙策部下有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冲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就地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又前往袁术处赔礼请罪。袁术说:“兵士叛变,理当惩处,有什么可请罪的呢?”从此军中更加敬畏孙策。</p><p class="ql-block"> 不过袁术为人反复无常,往往言而无信,他曾许诺让孙策任九江太守,过后却改用自己的亲信、丹阳人陈纪担任此职,孙策对此很失望。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西南)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p><p class="ql-block"> 孙策以前在舒县时曾去拜访过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也对陆康怀恨在心。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允诺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如果这次你能抓获陆康,庐江郡就真正属于你所有了。”孙策奉命出击,拿下了庐江郡。可是,袁术却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这让孙策对袁术更为失望。</p><p class="ql-block"> 兴平元年(194年),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治所。这次孙策攻打庐江,刘繇忧心忡忡,因为吴景、孙贲是袁术任命的,他们又是孙策的自己人,担心他们与袁术、孙策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就用武力逼赶他们,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往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派部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津,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则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却一连几年都未能攻克。</p> <p class="ql-block">   三、孙策借兵渡江横扫江东六郡。</p><p class="ql-block">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吴郡都尉朱治(孙坚曾经的老部下,曾任孙坚的校尉)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说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吴景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知道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只给他配备一千多的士卒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几十匹,宾客中愿意跟随者几百人。</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奔孙策,等到了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孙策的兵众已发展到五、六千人。孙策的母亲已先从曲阿迁来历阳,孙策又将母亲迁往阜陵居住。然后渡江转战,所向势若破竹,无人敢与他交锋,而且军令很严整,百姓们都依附他。孙策这个人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对待他,没有不尽心尽力的,都愿意效死于他。</p><p class="ql-block">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刘繇放弃丹徒西逃。于是孙策令朱治从钱塘进攻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败许贡,许贡逃走依附山贼严白虎,朱治代理吴郡太守。袁术在寿春得知孙策击走刘繇后,上表奏请孙策为殄寇将军,把周尚(周瑜叔父)召回寿春,并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p><p class="ql-block">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败溃后投降,于是会稽平定。占据会稽后,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更换,自己兼任会稽太守。</p><p class="ql-block">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给袁术写信,劝其不可,袁术不听所劝,两人于是绝交不再有往来。同年,曹操派议郎王誧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并命他与吕布、陈瑀等一起讨伐袁术。孙策觉得自己统领这么多兵马,骑都尉的职务有点低了,想得到个将军的封号。于是派人向王浦透露了这个意思,王浦当即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孙策权代明汉将军。当时,陈瑀军驻海西(今江苏东海),孙策按诏书要求,整顿兵马,要去与吕布、陈瑀会面,谋划军机,参同形势。但他率军走到钱塘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原来陈瑀想要乘机夺取孙策的地盘。他派人秘密渡江,拿着三十多个印信给丹杨、宣城、泾县、陵阳、始安、黟县、歙县等地的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让他们作内应,等孙策的部队一开拔,马上攻取他的郡县。孙策发现这一阴谋,大怒,派吕范、徐逸统兵直扑海西,大破陈瑀,俘获他的将士、妻儿等共四千多人。陈瑀往北逃奔袁绍。</p><p class="ql-block">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派徐琨赶走袁术所派的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迎接刚从袁术处回来的吴景担任丹阳太守,之后孙策亲自进攻丹阳泾县以西。他先进击陵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擒获祖郎,又进击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擒获自封丹阳太守的太史慈。孙策平定丹阳回师吴郡后,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授祖郎为门下贼曹。</p><p class="ql-block"> 这时,袁术之前任命的周瑜为居巢长,鲁肃为东郡长,但二人知袁术难成大器,在孙策平定丹阳时相继弃官渡江来投奔孙策,孙策亲往迎接周瑜,拜建威中郎将,当即给周瑜增兵二千人,马五十匹。又给周瑜鼓吹等军用乐队,兴建府院住处,所赠赐的东西在军中无人能比。同年,孙策又向汉廷贡献礼物,规模是建安元年的两倍。汉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p><p class="ql-block">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正准备与曹操、董承、刘璋并力讨伐刘表和强弩之末的袁术,军队已经整装待发,但是袁术却得病而死。袁术死后,袁术的部下杨弘、张勋欲投奔孙策,不料却被庐江太守刘勋截击,全体被俘。而袁术的堂弟袁胤、女婿黄猗等人,也慑于曹操的威力,不敢守卫寿春,抬着袁术的棺木,带领袁术的家小和部曲男女,到皖城投奔刘勋。孙策以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劝说刘勋攻取上缭,在刘勋成行后。孙策率军绕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一举攻破。又在随后打败了救援刘勋的黄射(黄祖之子)。十二月八日,孙策进至黄祖屯兵的沙羡(今湖北嘉鱼县北)。刘表派侄儿刘虎和南阳人韩晞带领长矛队五千人赶来支援黄祖。十一日,孙策率领周瑜、吕范、程普、孙权、韩当、黄盖等同时进攻黄祖军,最后黄祖只身逃走,其妻妾子女共七人被孙策抓获,刘虎、韩晞并两万余部被杀,跳水溺死者达一万余人,孙策缴获船只六千余艘,财物堆积如山。</p><p class="ql-block">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孙策派虞翻劝降华歆,兵不血刃取得豫章(今江西南昌、九江一带),保留华歆名义职位,实际由孙贲接管,缓和士族抵触。</p><p class="ql-block">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分豫章置庐陵郡,孙辅(孙策堂弟)任太守,周瑜留镇巴丘协防。</p><p class="ql-block"> 200年5月5日,孙策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正准备发兵北上时,被其诛杀的吴郡太守许贡门客所伤,最终不治身亡,年仅26岁。临终前,他遗命其弟孙权继位。</p> <p class="ql-block">   四、孙策短暂一生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1、孙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江东地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孙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奠定了江东的基业,被称为“小霸王”。他性格豁达,善于用人,军纪严明,深受百姓和士卒的拥戴。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同时,他豪迈不羁的性格和善于用人的品质也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在《三国演义》中,孙策被描绘成一位勇猛刚毅、有统帅之风的英雄人物,其形象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2、重用人才,建立以周瑜、程普为核心的军事体系。组建精锐水军,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平定江东六郡,统一江东,为后来的吴国打下坚实基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魏占天时,吴占地理,蜀占人和。”之说。魏占天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吴占地理,凭借长江天险,占领的江东地区,参照现在都是富裕地方。</p><p class="ql-block"> 3、重用张昭、张紘等士族,调和南北士人矛盾,稳定江东豪强。如顾、陆、朱、张四大家族。</p><p class="ql-block"> 4、孙策在江东地区实行惠民政策。孙策对所占地区,设立郡县制,恢复生产秩序,鼓励农耕,招抚流民垦荒,对稳定社会起到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5、传位孙权对三国鼎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孙策临终前选择19岁的孙权继位,并留下“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遗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这一决策一是导致政权平稳过渡:孙权在张昭、周瑜辅佐下巩固基业,避免内乱。二是奠定吴国根基:孙权后来称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东吴成为三国鼎立中存续最久的政权。三是战略延续性:孙策的江东基业为赤壁抗曹、荆州争夺提供了地理与资源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五、我为什么要写孙策</p><p class="ql-block"> (一)孙策的军事成就和作战效率在群雄称霸的东汉末年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 公元195年,20岁的孙策从袁术处借兵一千余人,脱离袁术回江东,至公元200年短短五年时间,先后平定吴郡、会嵇郡、丹阳郡、庐江郡、豫章郡、庐陵郡,统一江东。公元200年5月,在丹阳被许贡家客刺杀身亡,英年26岁。以一个20岁的青年,借兵一千,五年横扫江东,占领了江、浙、沪、湖北和安徽、江西、湖南部分地区,并且从无败绩,效率如此之高,表明孙策五年间不是在征讨作战,就是在作战的路上。孙策在江东还推行了一系列减免租赋、优待俘虏、屯田和发展经商,深受江东百姓欢迎,人称孙郎。以一个26岁的青年,在五年时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是刘备包括曹操在内的其他诸侯同样年龄段都无法企及的。当时得曹操还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刘备被曹操从徐州赶走被袁绍收留,无容身之地。曹操在得知孙策平定江东后,深有感叹地说“狮儿不可以争雄矣!”孙策的成就,在东汉末年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  (二)吴国的崛起从长沙开始。</p><p class="ql-block"> 184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参加平定黄巾有功被朱儁[jun]表奏为佐军司马,朝廷任命为别部司马。187年,孙坚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孙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因战功累累,被朝廷封为乌程侯。孙策英年早逝,26岁被刺客刺杀,传位给其弟孙权。孙权称帝后追封孙策为长沙恒王。吴国的成功与长沙有关,写孙策对于湖南特别是长沙以史为媒作宣传,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三)孙策正确选择孙权继位对形成三国鼎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当时二弟弟孙权(19岁)和三弟孙翊(17岁)都可以继位,其帐下许多人认为孙策会选择性格相同、同样勇猛的三弟孙翊。但孙策意外地选择了19岁的孙权继位,并留下“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遗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保江东,我不如卿。”成为后人经常引用的传世名言。</p><p class="ql-block"> 孙策的长处是临阵作战,开疆扩土。用武力夺取江东六郡后,不可避免的与当地豪绅仕族的利益产生矛盾,怎样处理和平衡这些关系和矛盾,他做了许多事情,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这也是导致他被刺的主要原因。孙权在领军作战方面虽然不如孙策,但在用人和处理各种关系上要可能要灵活或者圆滑一些。正是这个正确的选择,孙权后来成就帝业,东吴也成为三国鼎立中存续最久的政权。</p> <p class="ql-block">  (四)江东二乔有看点。</p><p class="ql-block"> 江东二桥(三国演义误写为乔)是历史上传说的美女,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夫人。大乔和小乔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虽然笔墨很少,甚至连正史都鲜有记载。但她们作为美女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和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中曹操醉酒后说人生的愿望就是要揽二乔于铜雀台,二乔之美可见一斑。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是让她们的名字流传千古。大乔和小乔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美女,她们的故事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199年,孙策攻占皖城,得桥公(史称乔公)二女大乔、小乔,孙策纳大乔为妾,周瑜纳小乔(《三国志·周瑜传》)。正史仅载纳妾一事,无详细情感记录。既然《三国演义》和史料对孙策的妻室没有详细记载,我为了突出二乔,在剧中对妻和妾作了模糊。大乔在孙策死后事迹不详,推测独居或出家。</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罗贯中将文学演绎与民间传说美化,将其塑造为英雄美人佳话,大乔成为后世诗词、戏曲中“红颜薄命”的象征。但有学者却认为孙策纳大乔更多是政治联姻,旨在笼络皖城士族,而非纯粹爱情。</p><p class="ql-block"> 孙策以短暂一生奠定东吴基业,其军事开拓、政治整合与传位决策深刻影响三国格局。尽管爱情故事多为后世演绎,但孙策无疑是乱世中东吴崛起和立国的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  六、创作过程中的几点感受</p><p class="ql-block"> 想把孙策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可以说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我写这个剧本,查阅收集整理了十余万字的资料,是一个东汉末年历史和三国历史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学习和自我娱乐吧!</p><p class="ql-block"> 一是花费大量精力考证孙策经历特别是平定六郡的真实时间。《三国演义》对时间记载都是东汉皇帝的纪元记载,要对应公元年,需要查证历史资料。特别是孙策公元195年至200年五年时间,最后横扫江东六郡,时间短暂,战功卓著,必须衔接紧密。还有地名,和现在相差甚远,需要对照地图理清,才能避免矛盾和破绽。</p><p class="ql-block"> 二是演义小说对事件记述与真实历史存在出入。《三国演义》上的记载,有些事虽然真实发生过,但演义将其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有些甚至是虚构的。需要对照历史史料。有的事件,我也没有完全按照小说来写,而是还原真实历史。比如,演义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实际上华雄是孙坚所杀;还有“草船借箭”,演义上为了美化诸葛亮,实际上是孙坚所为。我把这两个事件还原于历史,也是为了避免故事的雷同。</p><p class="ql-block"> 三是对孙策的记载不够丰富完整。由于孙策26岁逝世,《三国演义》对孙策描写的笔墨不多,要编写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孙策,许多故事需要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来完善,比如孙策少年时期的故事,二乔的故事等,都需要离开《三国演义》来编写。</p><p class="ql-block"> 四是写孙策也必须同时展现曹操刘备各诸侯和朝廷的历史。写孙策必须要展现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历史,不然就不完整。我以孙策为主线,同时也简略反映同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为了简略和节省镜头时间,许多历史事件以编年史的蒙太奇镜头体现。</p><p class="ql-block"> 五是本人对于电影文学纯粹是业余爱好。动笔前只是凭兴趣爱好一时冲动,真动笔后才感觉困难重重。由于水平所限,最后出来的东西,可能得不到专家和市场认可。</p><p class="ql-block"> 从孙策一生作战和开疆扩土的勇武和效率来看,如果孙策不死,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时,孙策率兵袭击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会换成孙策了,很有可能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三国。</p><p class="ql-block">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p> <p class="ql-block">  附:孙策主要历史事件时间表</p><p class="ql-block">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孙策父亲孙坚参加平定黄巾有功被朱儁[jun]表奏为佐军司马,朝廷任命为别部司马。</p><p class="ql-block">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秋,朝廷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并率军征讨长沙贼区星,五十日获胜后被封乌程侯;</p><p class="ql-block">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十八岁孙策投奔袁术;</p><p class="ql-block">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兵一千余,渡江连克牛渚、神亭、曲阿、泾县、宣城,平定吴郡,拥兵数万;</p><p class="ql-block">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平定会稽郡;</p><p class="ql-block">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平定丹阳郡;朝廷封骑都尉、袭乌程侯,领会稽太守;</p><p class="ql-block">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封为讨逆将军、吴侯;</p><p class="ql-block">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占领庐江郡,得夫人大乔;</p><p class="ql-block">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取豫章郡,并分置庐陵郡,奠定吴国根基;</p><p class="ql-block">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1月,求大司马未果,拟联合袁绍,袭击许都;</p><p class="ql-block">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5月5日,在丹阳被刺身亡,英年26岁,传位弟孙权;</p><p class="ql-block"> 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曹魏于265年被司马炎篡位。</p><p class="ql-block"> 公元221年四月(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蜀汉于263年被曹魏所灭。</p><p class="ql-block"> 公元229年四月十三日(吴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孙权追封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东吴于280年被西晋灭亡。</p><p class="ql-block"> (2025.5.18初稿,2025年7月8日修改。美篇中照片均为本人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