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

@@阿贵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日</p><p class="ql-block">拉斯维加斯</p><p class="ql-block"> 因为疫情,我迁移到拉斯维加斯。有一天,突然对着母亲问:为啥生了我?。</p><p class="ql-block"> 母亲喜欢住在我的家,常常抱怨说:妹妹家感觉就是“会所”,每次跟着妹妹来拉斯维加斯,就闹着来我家小住一段时间,她感觉儿子的家透着“家”的感觉,有一股让她有成就感的满足,这个感觉或许就是母亲一辈子的“托举”终于实现了,儿子也有家了。估计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有一样的“期许”:儿女双全,成家立业,生生不息。她们用一生“家”的认知都浓缩在“托举”的行为中。</p><p class="ql-block"> 脑子里的幻觉:父亲把孩子举高高,身旁的妻子双手穿过丈夫的手臂,四目凝视着孩子,眼神充满了叫“期许”,父亲的双手叫“托举,如果交给AI生成的画面,再给个“家”标签,这应该是人类对“家”的终极诠释吧。“家”的期许应该是:生生不息!;丈夫的双手应该叫:托举!,妻子是“感性”的,丈夫是理性的,活脱脱一幅“家”魂具像化了。抽离了“家”的魂,基本属于男女搭伙过日子,无论有没有去“领证”。</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直没回答“为啥生了我?”,其实她已经回答了。疫情时候,我开着车带她去“上海弄堂”吃生煎包,知道母亲喜欢看漂亮的房子,故意绕着拉斯维加斯漂亮房子的马路上开,“黄老师一辈子喜欢房子,现在老妈住的房子都漂亮,还有啥好看的?”接着我就问:为啥来美国自己不学开车?母亲还是没回答。知道她一辈子“托举”她的儿女的付出,实在太累了,这个时候,我又提起父亲,她的脸上会流露一副“苦涩”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后,不得已从期许发展到托举,是个很残酷的人生轨迹。带着这个困惑,我专门去寻找父亲的成长痕迹,就想弄明白,他对儿女应该挑起的“托举”责任呢?居然被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无法托举父亲,父亲的认知变成了我的天花板,而我又是自己的儿子天花板,一气之下,今年的生日当天,就在家里的后院刨了个坑,把自己埋了,弄个“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托举”是最近网络热词,想不到女人也开始用这个词了,网上有个帖“如果母亲18岁,我想和她说些啥”,听到有些跟帖,大多都是我的:“为啥生了我”的升级版,更有一帖“告诉我的父亲,记得要戴套”,我寻思着:看懂我的小作文,天下的准丈夫们,没“托举”能力的,就别生孩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