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师之道”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以及对礼的践行,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到现在都没有过时。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篇之四十二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定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出去后,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人乐师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本来是帮助盲人的方式。”圣人的道德品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点点滴滴生活小事,看似细微平常,但只要细加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大仁大爱。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这一天,盲人乐师冕来见孔子,孔子出来迎接他。走到台阶前,就告诉他说:“这是台阶。”意思是提醒他要登上台阶了,留心脚下。走到坐席旁,就告诉他说:“这是坐席。”意思是请他准备好,可以坐到席位上去了。“师”,乐师,“冕”是乐师之名,“师冕”是名叫冕的鲁国乐师。古代以音乐为职业的乐师,一般都由盲人担任,因为盲人内心纯静,听觉灵敏专一,善于辨别音调,有很强的审音调律能力。另外据说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乐师常伴君侧,为防弑君,用盲人较为安全。“见”,见面,会面。“及”,到,至。“阶”,台阶。“及阶”,走到台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时所坐的坐席,席位。“及席”,走到坐席旁。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大家都坐定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皆”,副词,全,都,表示范围。“皆坐”,全都坐定了。“某”,某人,代指在座者的名字,古时尊者称字,卑者称名。“在斯”,在这里。师冕是盲人,所以孔子把在座的人一一介绍给他,让他知道同坐者都有哪些人,便于互相应酬对答。这里记作“某在斯”,是弟子为了记载方便而省略了名字,用两个“某”字概括在座者。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师冕出去后,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人乐师说话的方式吗?子张同学是个有心人,对于孔老师的一言一动,一直在旁边非常用心地观察着。在子张眼里,孔子跟乐师的说话方式好像比较奇特,里面似乎包含着什么道理,所以向老师请教。</p> <p class="ql-block">“与师言之道与”,前一个“与”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等。后一个“与”是语气助词,同“欤”,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道”是指途径,方法,即说话做事应该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同时也可理解为礼道,即合乎礼数、切于人情的道德准则。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说,对的,这本来是帮助盲人的方式。“然”,对的,是的。“固”,副词,本来,原来。“相”,本义是仔细看,观察,这里的意思是扶持,引导,帮助。“相师之道”,帮助盲人的方式。古时盲人身边有个帮助搀扶和引导的人,称作相,一边带路一边把周围的情况及时告诉他,这样盲人虽然啥也看不见,却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孔子说自己这种说话方式,跟古人的“相师之道”是一样的,就是帮助盲人的方式。从孔子的言行举止及对弟子的答问中可以看出,“相师之道”所体现的是礼义与仁道,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到现在都没有过时。孔子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他那仁爱之心,对天下众人都一视同仁,既真诚又体谅,特别对穷困和有疾苦的人更是充满怜悯。他不会任何作假,也不会根据不同对象看人下菜。对任何人,包括对盲人都抱着一贯的礼貌和尊重,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因而他把“相师之道”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平常事,身体力行,显得从容而合度,这就是圣人的风范。一部《论语》也正是要从这些细微之处去领悟。</p> <p class="ql-block">《卫灵公篇》共四十二章,至此结束。本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教育思想及处世智慧,尤其是对以德治国、修身济世等重要观点作了充分论述。他反对武力扩张,倡导仁德为本,强调“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在政治伦理方面,提出君子与小人之辨,并强调君子在困境中应坚守正道,保持节操。在道德修养方面,主张“忠信笃敬”的处世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本篇也有许多重要表述。孔子明确提出体现教育公平的“有教无类”原则,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张“一以贯之”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仁德与道义面前,要勇于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此外,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言忠信,行笃敬”,“道不同,不相为谋”等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仍耳熟能详。接下来是《季氏篇》,通过孔子与众弟子的言行,集中记录孔子的政治活动与主张,阐明修身与道德的关系,并涉及礼乐治国、教育理念、君子的人格理想等方面的问题。其中精彩内容层出不穷,值得期待!</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原创,乐道也回到春秋读论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