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允许是一种成长智慧

东山银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自我允许是一种成长智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 “完美主义” 的枷锁束缚,对自己的每一个失误都苛责不已。近读一篇短文,颇有收获。文中提出:要允许自己失言、犯错、栽跟头,甚至允许自己短暂躺平、接受求而不得与被拒绝。这看似 是“纵容” 的姿态,实则是充满智慧的虑事之道与自我调整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旅程中,失言、犯错、遭遇挫折如影随形,谁又能真正做到事事周全、毫无差错?“允许自己” 绝非是消极的自我放纵,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接纳,更蕴含着反省与成长的智慧。它意味着我们在清醒认识自身局限后,以宽容之心正视不足,及时纠错,并在纠错之后坚定前行,而非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浪费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溯历史长河,那些成就斐然的人物,无一不是深谙自我允许、在挫折中奋勇崛起的典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政治理想屡屡受挫。“乌台诗案” 更将他推入人生至暗时刻,然而他并未就此沉沦。苏轼坦然接纳困境中的失落与迷茫,却也凭借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与不屈精神,在贬谪之地造福百姓,于文学创作领域不断突破,留下无数千古绝唱。他将人生苦难化作创作养分,实现了精神的升华。苏轼的经历有力证明,当我们允许自己直面困境,同时葆有内在的坚韧与力量,便能在挫折中开辟出新的人生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仅历史经验为 “自我允许” 提供了生动例证,现代心理学研究也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提出的 “自我关怀” 理论,与 “自我允许” 理念高度契合。想象一个在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如果他能以自我友善的态度,温和地告诉自己 “这次没考好只是暂时的,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而非严厉苛责,这便是 “自我允许” 的生动体现;当他意识到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痛苦与不完美是人生的共性,便能减轻自我否定情绪;通过客观觉察自己的沮丧感受,既不回避也不夸大,践行正念,最终更好地接纳自我,增强心理韧性。研究显示,具备自我关怀能力者,在面对压力与挫折时,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更易保持积极心态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自我允许并非毫无底线,它需要以纠错能力、重新站起的力量和不屈的意志为前提。同样是面对人生挫折,西楚霸王项羽与苏轼形成了鲜明对比。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尽显英勇与军事谋略,一度称霸天下。但在楚汉相争时,他刚愎自用,对自身错误视而不见。鸿门宴上错失诛杀刘邦的良机,兵败垓下后又因缺乏直面失败的勇气,选择自刎乌江,而放弃东山再起的可能。项羽因缺失自我纠错的能力与不屈精神,纵使本领超群,也难以在困境中实现突破,最终走向覆灭。这一反面事例警示我们,若缺失正确前提,自我允许极易沦为自我放纵,让人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恰似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迷雾重重、荆棘丛生本就是常态。允许自己,是对灵魂最温柔的救赎,亦是与不完美的自己达成和解;而那份直面错误的清醒、跌倒后爬起的坚韧、永不言弃的执着,则是照亮前路的明灯,支撑我们跨越沟壑、踏破泥泞。当豁达与进取交融,接纳与突破共振,生命便会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坚韧,将每一次挫折化作成长的养分,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长卷上,写出独有的壮丽篇章。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以躬身实践镌刻真理;心理学的探索里,科学研究不断解码人性真谛,二者共同向我们昭示:自我允许绝非成长路上的退缩,而是破茧而出的觉醒,它赐予我们穿透阴霾的锋芒、振翅高飞的底气,助我们在人生的浩瀚征途中,领略更壮阔的山海,成就更圆满的生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