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兼备 百战成钢

杨杭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治委员廖海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海涛,福建省上杭县溪口镇大岭下村人。1909年3月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领导当地农民武装暴动,历任乡、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委书记等职务。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廖海涛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杭代县军政委员会主席、红七支队政委,领导当地军民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廖海涛率部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历任团政治部主任、团政委、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副指挥,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治委员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席,为缔造、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41年11月28日,日军3000余人加伪军800余人分三路突袭旅部驻地江苏溧阳塘马村,为掩护苏南地方党政机关及旅部机关等非战斗人员突围,廖海涛与旅长罗忠毅一起率部进行艰苦阻击,先后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廖海涛在苏南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1日,廖海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一、红色土地奠根基</p><p class="ql-block">(一)党政工作淬党性</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廖海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参与了中央苏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1929年5月,廖海涛领导了大岭下农民进行武装暴动,成立了上杭东二区第九乡革命委员会,被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在乡、区、县苏维埃政府工作期间,廖海涛深入群众,访贫问苦,领导当地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权;他积极宣传扩红,开展各类拥军优属措施,使东二区的扩红工作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报名参军人数仅次于北区才溪(中央苏区模范区)。这些早期的地方政权建设实践,为廖海涛后期在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上大展拳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进入了极为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年仅25岁的廖海涛担任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杭县委书记、杭代县军政委员会主席、红七支队政委等职务,依托革命群众,在双髻山地区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p><p class="ql-block">(图为双髻山日出)</p> <p class="ql-block">(二)游击斗争炼真金</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上杭双髻山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作了《关于目前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的决议,发布了《闽西南民众抗日讨蒋纲领》,指出了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廖海涛领导的杭代县军政委员会认真贯彻、执行此方针、政策。根据双髻山会议精神,一方面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抗日讨蒋统一战线政策,开展声势浩大的政治攻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不抵抗的卖国行径;另一方面武装斗争与政治攻势相结合,争取进步势力、团结中间势力、打击反动势力,卓有成效。</p><p class="ql-block">“火烧大洋坝炮楼”和“杀人岽战斗”是在此期间廖海涛亲自指挥,发生在双髻山区域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两次重要战斗。</p><p class="ql-block">(图为烟锁双髻山)</p> <p class="ql-block">1、火烧大洋坝炮楼</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谭震林在途径溪口大洋坝时被反动民团袭击,警卫员毛炳文身负重伤、罗炳钦左手中弹,幸好谭震林安全无恙。廖海涛为了打击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确保游击队员的活动安全,经研究决定对大洋坝反动民团发动一次进攻——拔除反动据点:大洋坝炮楼。</p><p class="ql-block">大洋坝炮楼依地势而建,墙高且厚,防御工事修得很完备,易守难攻。廖海涛亲临炮楼外围观察地形、分析敌情,在详细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后,认为敌人占据地利且火力强,遂决策:“为了避免过度伤亡,不能强攻,只能智取。对于民团区别对待,保障他们的利益,想办法争取民团内部人员配合,来一个里应外合,才能以最少的伤亡取得胜利。”在对民团团丁做逐个分析后,选择了一个当地人、平时不太反动的团丁作为突破口,向他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该团丁终于同意配合游击队行动,并通过其做通了另外两名团丁的工作。在了解炮楼里团丁人数、枪支弹药配备以及活动规律后,廖海涛部署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他还部署了两名游击队员,连续几天到大洋坝炮楼对面的山上,暗中观察炮楼里敌人活动的情况。廖海涛一再告诫游击队员:“战斗之前宁可把困难和问题多考虑一些,多考虑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案,才能立足主动,争取全胜。”</p><p class="ql-block">由于事前部署得当,一切按照计划进行,通过里应外合,极大的降低了战斗的难度,战斗仅延续了2个小时就取得了胜利。此次战斗,击毙反动民团骨干24人,缴获各种枪支64支,大洋坝炮楼被烧毁,成功拔掉了反动派位于交通枢纽的一个据点,打通了交通线,处决了一些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而我红军游击队由于指挥得当,无一人伤亡,取得了完胜。</p><p class="ql-block">火烧大洋坝炮楼,极大震慑了当地反动民团,他们很长时间都只能蜷缩在各大据点里,轻易不敢出来收税收租,欺压百姓,以防受到红军游击队的清算。这场战斗是廖海涛亲自指挥,采取政治攻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而取得成功的一次战斗,在闽西三年游击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图为连环画《智取大洋坝炮楼》)</p> <p class="ql-block">2、双髻山杀人岽战斗</p><p class="ql-block">1937年春节,红七支队和红四支队在双髻山大禾坑会合,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这个消息被国民党军175师黄涛部探悉。其实,这是红七支队领导人精心设计对付敌人的一个计谋。早在一周之前,游击队就获悉敌人秘密调动反动武装准备“围剿”红军游击队,因此,他们将计就计,以欢度春节为诱饵,引诱敌人前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2月11日,廖海涛、黄火星等召集了红七支队百余人、红四支队一个排加上红八团20多人总共200多人集合在大禾坑进行战斗动员和布置作战方案、修筑工事,等待敌人往口袋里钻。</p><p class="ql-block">2月12日黄涛部和钟少奎部与地方民团纠集六七百人武装分别从白沙、石铭、大池三个方向趁夜包围了双髻山,企图一举消灭在双髻山游击队。他们有着优良的装备和优势的人数,天一亮就发动了猛烈的攻势。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则依托茂密的森林和有利的地形构筑工事,居高临下,予以敌人迎头痛击。整整一个上午,敌人发起了12次冲锋,12次败下阵来,山路上横七竖八堆满了敌人的尸体。然而,敌人不甘心失败,从龙岩用卡车不断增兵,战斗进入胶着,一直持续到傍晚。为了迅速结束战斗,廖海涛带领警卫员和两个班的战士,迂回到敌人的后方,一起开火,用机枪猛烈射击,并一起呐喊:“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敌人不明我方情况,慌忙撤退。这时,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到了夜里,更是游击队员们的天下,如果继续战斗,敌人将面临更悲惨的命运,他们只好接受失败的结局,连夜撤退。</p><p class="ql-block">这次战斗,敌人伤亡200多人,损失了大量武器弹药,而我军仅伤亡几人。这是廖海涛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指挥的历次战斗中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闻名、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这是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后期的一次最重要,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战斗。粤军师长黄涛哀叹:“这是自进剿闽西南以来损失最惨的一次。”此后,粤军为了保存实力,不愿再为老蒋火中取栗,都龟缩在据点,再也不敢贸然出动来进剿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因此相对安全,获得了北上抗日前最好的一段休养生息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图为双髻山全景)</p> <p class="ql-block">在游击战争中,越来越成熟的廖海涛,善于总结战斗经验和教训,所率领的杭代县红军游击队或化整为零,隐于群众当中;或化零为整,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不断的积小胜为大胜,杭代地区的游击战争出现了机动灵活、节节胜利的大好局面,从而很好的保存和壮大了自己。这些,都为廖海涛北上苏南,创建和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军事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坚持抗战在苏南</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28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宣告成立,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红七支队被编入第二支队,廖海涛则被任命为第二支队第四团政治处主任。3月第二支队全体指战员开赴皖南岩寺集中,进行整训。5月,团长卢胜调军部参谋处,张道庸(即陶勇)接任团长,廖海涛则升任政治委员。7月,二支队挺进江南敌后,与一支队一起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8月,廖海涛奉命率领第四团大部由安徽南陵出发,通过宣武路,而后进入苏南的江(宁)、句(容)、两溧(阳、水)地区,到达日伪统治中心——南京的附近区域,在这个极为复杂的、日伪顽犬牙交错的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p><p class="ql-block">从1938年10月到1939年10月间,廖海涛坚持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团结、坚持抗战,一方面加强部队的建设,一方面组织和武装民众,紧密配合团长张道庸(即陶勇)率领第四团将士与日伪军战斗了几十次,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这一年多的战斗生活,使他快速成长,既成为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党的领导干部,能够独当一面。</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6日,廖海涛在军部教导总队学习时,在《抗敌报》上发表文章《四团的一年》,对当前的敌我态势以及第四团进入苏南敌后一年来的战绩、部队建设的经验教训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与战斗提出了具体部署。这篇文章体现了廖海涛对苏南抗战形势的思考,充分反映了一个高级政工干部对部队建设的深谋远虑。</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奉命合并,在溧阳水西村正式成立江南指挥部,由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统一指挥第二团、第四团、江抗、新六团以及地方武装。廖海涛所属的第四团,归江南指挥部指挥。1940年2月,江南指挥部决定,以原来的二支队机关为基础,组成新的第二支队,下辖新三团、第四团以及独立二团和地方武装,统一指挥沪宁铁路以南部队,廖海涛提前结束在军部的学习,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由于新二支队刚刚组建,既没有司令员和政委,也没有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领导新二支队的一切重任,暂时全落在廖海涛一人肩上。威震江南的赤山之战,就是在这期间廖海涛独立指挥的一场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图为廖海涛在苏南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一)赤山之战,威震南京</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日军南浦旅团岗本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从南京开到湖熟镇驻扎,组织汉奸政权“维持会”。当时,廖海涛率领第二支队司令部和特务连及第四团三营驻扎在不远的窦家边。5月13日,廖海涛收到陶家齐发来的这支日军即将进犯的情报,早早就密切关注上了这支日军,准备寻机给予其沉重打击。5月14日清晨,这股日军出动下乡“扫荡”,第二支队指战员马上按计划作了相应的战斗准备。为了试探和壮胆,日寇架起九二式步兵炮向窦家边赤山顶上一座破庙开炮。听到炮声,廖海涛立刻带着参谋到高地观察敌情,并立即命令全体进入战斗状态。当日军进到赤山山脚时,他一声令下,所有战斗人员集中火力扫射,日军倒下一大片。剩余的日军被我军火力压制到拱桥下面,这些都是老鬼子,身处困境仍然拒不投降,躲在桥下负隅顽抗,等待救援。由于有桥作掩护,战斗进入拉锯状态,虽然我军压制了日军,但一时半会也拿不下他们,如果僵持下去,附近据点日军的援军就要到了,我们将功亏一篑。廖海涛了解情况后,命令参战部队将所有手榴弹集中起来,集束扔向龟缩在拱桥下的日军,瞬间爆发的强大火力使聚集在桥下的日军基本被炸死,当我们的战士待硝烟散去冲到拱桥下面时,只剩下两名受伤的日军士兵当了俘虏。</p><p class="ql-block">此役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100多人,生俘两人,还缴获步枪60多支、机枪两挺、掷弹筒两个,九二步兵炮一门。缴获日军大炮,这在新四军里还是头一回,这也是新四军早期为数不多的歼灭战。为了宣传新四军抗战,让老百姓共享战斗胜利的喜悦,廖海涛还派20多个战士把那门大炮拉到窦家边村里,供老百姓观看。当时,周围村庄的老百姓都奔走相告,纷纷跑来看大炮,赞扬新四军打得好、打得妙,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p><p class="ql-block">(图为赤山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赤山战斗的胜利,不仅鼓舞了苏南人民的抗战士气,也更加坚定了民众的信心,对于中间摇摆分子的争取、威慑顽固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留守苏南,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消息传到陈毅那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当即向第二支队发来电报表彰:“海涛同志并转参加赤山战斗的同志们,得悉你们在赤山歼灭日寇一个中队,缴获枪炮军用物资甚多,取得重大胜利,特此令表扬。望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战斗的胜利、上级的表彰,廖海涛也倍感兴奋,即兴挥笔写诗一首七律抒怀:</p><p class="ql-block">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p><p class="ql-block">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p><p class="ql-block">(图为赤山战斗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二)有理、有利、有节,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为了执行中央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陈粟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留在苏南的第二支队由罗忠毅担任司令员,廖海涛任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王胜任参谋长。下辖新三团、第四团、独立二团等共3000多人。自此,第二支队的领导班子配备齐全,廖海涛与罗忠毅一起,挑起了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对日作战的重担。</p><p class="ql-block">(图为廖海涛在对抗日军民作演讲)</p> <p class="ql-block">这期间,廖海涛对于不顾民族利益,敢于直接进攻我军的国民党顽固派,采取了坚决反击。1940年6月18日,挺进军第五团在国民党第40师118团配合下挺进西塔山,与随后赶到的国民党两个师南北夹击,企图堵截、攻击我北上抗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人员。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严重摩擦事件,廖海涛率领新三团、第四团等部,在句容西塔山,给予了坚决的自卫反击。首先击退了挺进军第五团,随后又击溃了国民党40师118团。狡诈的顽固派军队故意往句容、天王寺方向逃跑,企图引诱日军来攻击新四军。但在廖海涛部的紧紧追击下,顽固派军队不得脱身,而日军方面,摄于廖海涛部在赤山战斗后的声威,没敢轻举妄动。这样西塔山战斗以新四军的全面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堵截、攻击我江南新四军的阴谋。</p><p class="ql-block">(图为西塔山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13日晨,日寇由南京、镇江、句容等地分几路对我茅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这时廖海涛率领司令部、特务连和四团的两个连驻扎在金坛、高庄一带。半夜得到情报后,廖海涛立即召集干部和参谋人员一起研究分析敌情,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抗击丹阳、延陵方向的来犯之敌。紧接着,他便带领警卫员到高庄北面堤岸,亲临前线观察敌情。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溧水方向来的日寇已经与国民党顽军63师开火打了起来。没过多久,我军在高庄以北的游击小组和新三团一营也与日寇接接了火。国民党63师原想着在侧翼牵制我军,让日军和新四军正面对抗,借敌之手消灭我军,没想到日军不分国共,一起“扫荡”。由于准备不足,国民党顽军很快败退下来,溃不成军。他们在日军的追击下丢盔弃甲,各自溃逃。廖海涛看到被日军追赶得溃不成军的国民党顽军,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对国民党顽军的无能而气愤,一方面又为同为中国人遭屠杀感到痛心。日军同时扫荡国民党顽军63师,说明他们虽然居心叵测,但至少还没有跟日寇勾搭在一起。这时,他脑海里想起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致抗日”的大局观立刻占了上风。为了顾全大局,廖海涛果断命令部队集中火力吸引追歼国民党军的日军,坚决堵住日军的进攻,将1000多日军引向高庄堤下,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坚决反击。经过一天激战,十数次击退日军冲锋,日军强攻不下,随着夜幕降临,只好撤退。血战高庄,新四军第二支队又打了胜仗,缴获机枪、步枪等武器数十支,国民党63师的两个团的官兵也因新四军出手相助而得救。这一仗,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谁真正抗日,谁有能力抗日,茅山地区的人民看得更清楚了。就连国民党军官兵都侥幸地说:“幸亏新四军有肚量,否则这次就惨了。新四军打鬼子真的行!”高庄阻击战,廖海涛领导的新四军不仅正确执行了党中央团结、抗战、进步的方针,更表达了我军团结抗战的诚意,对国民党投降派造谣欺骗的行为也是一个很好的回应。</p><p class="ql-block">(图为高庄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为了加强苏南军地工作的互动,成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由邓仲铭、罗忠毅、廖海涛三人组成。这样,三人又同心协力,共同领导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工作。</p> <p class="ql-block">(三)开辟、巩固太滆,开创苏南抗战新局面</p><p class="ql-block">1940年12月,根据当时时局,苏皖区党委确定了坚持原地斗争并积极向外发展的行动方针。廖海涛率领第四团二营插入太滆地区,支持独立二团向东发展,并于1941年1月5日与独立二团汇合。</p><p class="ql-block">1941年2月,由于皖南事变后形势的变化,第二支队司令部和第四团全部转移到太滆地区,与廖海涛汇合,向东南方向发展,开辟太湖沿岸地区,打通与东路谭震林处的联系并伺机插入浙西敌后,扩大回旋余地。</p><p class="ql-block">第二支队第四团主力先后在西施荡、扶风桥、李山、南宅等地与日伪军进行了十几次艰苦的战斗,付出了巨大牺牲,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在坚持军事斗争的同时,廖海涛还主持进行了扎实的根据地的政权各项建设,开创了太滆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西施荡的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四)驰骋苏南,恢复茅山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日军抓准时机,企图消灭我苏南抗日力量。1941年1月下旬到2月底,在日伪军出动1万多人进犯茅山根据地时,我苏南部队奉命撤离茅山,转到太(湖)、滆(湖)地区活动。</p><p class="ql-block">4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和江南人民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随后,廖海涛被任命为六师十六旅政委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席,罗忠毅兼任旅长。</p><p class="ql-block">(图为1941年8月十六旅战斗序列,因为48团8月才成立,此图存在错误)</p> <p class="ql-block">5月间,廖海涛与罗忠毅奉命恢复茅山根据地,率领46团、47团挥师西返。在黄金山一带,四天之内遭到国民党第四十师的三次进攻,十六旅英勇迎击,三战三捷,乘胜恢复了溧阳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在接下去的数月继续西进溧水,北返茅山,连克郭庄庙、延陵等28个据点,与日伪顽血战数十次,从而恢复了皖南事变前的局面,终于恢复了茅山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图为黄金山战斗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五)血战塘马,气贯长虹</p><p class="ql-block">1941年9、10月份,为了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日军加快了侵华战争的步伐。在苏南,为了巩固占领区和确保战略后方基地的安全,首先在东路开展“清乡”。我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在东路反清乡斗争中遭受较大损失,为保存部队实力,被迫撤至江北,新四军只留下六师十六旅这支主力部队孤悬、坚守江南,失去兄弟部队的策应,使得十六旅面临的斗争形更为险恶。日寇千方百计想把十六旅这颗眼中钉拔掉,因此集中兵力,对我茅山、两溧地区采取“沿途奔袭、分进合击”战术,大举扫荡,寻找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进行决战。在此背景下,十六旅避敌锋芒,转战溧北,旅部先设在戴巷村,后转移至塘马。</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25日,罗忠毅、廖海涛在塘马主持召开了苏皖区党政工作会议,着手解决地方武装正规化以及财经工作等问题。会议原计划在戴巷村召开,但由于当时敌人实行“清乡”,并开展“梳篦式扫荡”,只有旅部驻地塘马相对平静和安全,罗廖只好将会议移至塘马召开。当时塘马集中了几乎所有苏南的党政领导。</p><p class="ql-block">(塘马战斗前敌我态势图)</p> <p class="ql-block">塘马战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28日清晨,日军十五师团步、骑、炮兵3000余人和伪军800余人,在大雾的掩护下,分东北、西北和西南三路对十六旅旅部所在地溧阳塘马村发动突袭。战斗首先在西北方向打响,廖海涛一闻枪声,就带着警卫员上了阵地观察敌情,发现形势非常严峻,有被合围的风险后,立即命令旅部特务连和48团2营进行坚决抵抗,掩护旅部非战斗部队、苏皖党政机关以及前来开会的苏南党政领导撤离。</p><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塘马村的十六旅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在塘马周边的战斗部队是旅部特务连和48团2营,总共不到500人,而敌人是武装到牙齿的3800多人,敌我力量对比是8:1,且形成了三面(另一面为长荡湖)合围之势,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留下即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却为谁殿后争执起来,争相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生的希望留给对方,结果谁都没有走,都留了下来,共同承担这份责任。他们两人各自带着一部人马,分头阻击敌人。由于旅领导亲临战斗前线指挥,极大的鼓舞了前线战士的士气,战士们视死如归,不退半步。日军虽反复冲杀,但被我军牢牢钉在王家庄阵地,始终未能突破我军防线。但是,战斗是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廖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包围圈也越来越小。在战斗打响四个多小时,为撤离人员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后,罗忠毅和廖海涛再次碰头,决定率掩护部队突围。他们迅速做了分工,罗忠毅让廖海涛率领部分战士先行撤离,他负责阻击敌人,伺机再撤离。旋即,罗忠毅回到了战斗岗位,指挥战士继续阻击敌人。上午十时许,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罗忠毅的头部,罗旅长当场壮烈牺牲。正准备撤离的廖海涛听到罗旅长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立刻回到战斗现场,稳定军心,他大声号召:“为罗司令报仇,坚决消灭敌人!”率领战士们反击,一颗颗复仇的子弹射向敌人,又一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这时,驻守溧阳一线的国民党军队主动全部后撤,给日军让出了我军侧翼,东南方向来犯的日军直逼王家庄,我军处于四面被围的窘境。王家庄也难以坚持了,廖海涛下令全体战士突围。廖海涛左肩背着牺牲战士的两支步枪,右肩扛着一挺机关枪,右手握着一只手枪,奔跑在队伍最后面。“政委,快把步枪丢掉吧。”警卫员看着行动艰难的首长焦急的劝说。“这是我们的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能忍心丢掉吗?”廖海涛回复道。同时,他不停地利用有利地形,用机枪对敌人进行扫射,大量杀死杀伤敌人,且战且退。日军发现我军这个火力点的厉害后,便集中火力打击这个火力点,廖海涛不幸被一个炮弹碎片击中腹部,肠崩体外,鲜血染红了军装。廖海涛忍痛将肠子塞回腹部,按住伤口,组织了最后一次反击,敌人退却后,他也倒下了。警卫员将他转移到王家庄东边一户茅棚农家,躺在稻草堆边,他对48团2营营长黄兰弟当面交代:“部队由你统一指挥,一定要带领部队突出重围。”“你们不用管我,去战斗!”说完便晕了过去。日军又蜂拥而至,战士们将稻草盖在廖政委身上,又投入了激烈的战斗。下午3点多,日军撤出村庄,当地村民把稻草扒开,廖海涛已经面如土色,因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图为塘马战斗主战场——王家庄)</p> <p class="ql-block">塘马阻击战,持续了六个多小时,为撤离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我近300将士反复冲杀,牺牲了272名指战员,主战场留下来掩护突围的部队只有少数几人幸存。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为我新四军直接对日作战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高级军政主官同时在一个战斗中牺牲在我军史上也绝无仅有,足见苏南敌后抗战之艰苦。日军在我军的坚决阻击下,也付出了死伤500多人的惨痛代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塘马战斗中新四军对日血战,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当时国民党指责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不攻自破,提升了新四军在苏南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英勇抗敌的形象。这场战斗体现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使日军不得不感叹“新四军如此顽强坚决,征服中国遥遥无期”。</span></p><p class="ql-block">这次战斗粉碎了日军消灭我苏南党政军机关的企图并予敌以重创,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对而后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最终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图为塘马战斗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得知塘马战斗战报后,新四军军部通令全军:“罗廖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决、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罗廖两同志壮烈牺牲,全军一致追悼,昭彰先烈。”</p><p class="ql-block">(图为塘马战斗前罗忠毅、廖海涛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廖海涛亲笔签名)</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和平鸽掠过卢沟桥头的新月,茅山深处的弹痕已化作田垄间的稻浪。那些用胸膛抵住刺刀的脊梁,那些在战壕里传递家书的温度,那些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背影,都熔铸成民族基因里不灭的星光。</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城市天际线上,每盏灯火都在续写当年的星火。从黄土地到信息高铁,从煤油灯到量子卫星,变的是丈量世界的标尺,不变的是血脉里奔涌的执着。耄耋老兵抚摸勋章的手纹,与少年调试航天模型的指节,在时光长河里叠合成相同的图腾——那是用生命浇筑的信仰,是永不停歇的跋涉。</p><p class="ql-block">当春风拂过烈士陵园的松柏,我们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所有的牺牲都指向同一个黎明,所有的跋涉都为抵达同一个春天。</p><p class="ql-block">(图为清明祭扫活动)</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同时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外公——廖海涛烈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