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跟随我的镜头,感受山西大同 —-浑源古城的夜景,浑源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东北部,始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至936年),明清两朝曾进行过五次大修(明四清一),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悬空寺(Xuankong Temple),原叫“玄空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8.83公顷。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中华民国时期的悬空寺与与如今所见基本一致,且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悬空寺寺门向南,以西为正,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 “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 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其中悬空寺院包括了大雄宝殿、太乙殿、关帝殿、钟楼、鼓楼、送子观音殿、伽蓝殿等,南楼有纯阳宫 、 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三教殿、四佛殿、三圣殿。悬空寺景区及周边地带拥有恒山山岳崇拜、北岳神祭祀文化、民俗信仰社会活动与崇拜、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等非遗,如民间传说故事——悬空寺悬空之谜等。 悬空寺是中国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悬空寺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赞为“壮观”,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惊叹为“天下巨观”,1982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关注我带你去旅行#带你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漫步大同古城墙,指尖触过北魏砖石,耳畔回响辽金钟鼓,每一步都是与千年前的对话!大同古城,千年的历史沉淀,一砖一瓦皆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夜幕降临,大同古城的灯火开始亮起,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灯光秀还是古建筑,都展现了大同的魅力与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万年冰洞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麻地沟村西南3千米的石灰岩漏斗中。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是世界中纬度中山(海拔1000米—3500米为中山)地区最大的冰洞,万年冰洞其实是一处石灰岩溶洞,在冰洞中可以看到冰钟乳、冰笋、冰柱、冰瀑和冰花等。2005年,万年冰洞在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万年冰洞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关注我带你去旅行 #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明清至抗战时期为北方重要商贸枢纽,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曾是晋商发祥地之一,沿着碛口古商道,听着黄河的水流声,感受昔日晋商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碛口古镇是中国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碛口古镇有着“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50公里处,古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碛口古镇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因黄河第二碛“大同碛”而得名。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古镇内仍保存着丰富而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以及庙宇、民居、码头等,景点有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卧虎山。大同碛上游与湫水河交汇处,面向黄河,北靠卧虎山,形成了地理上半圆形的碛口古镇。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蔺邑很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冲,之后历经秦、汉、两晋皆如此。南北朝后期,“五胡”猖獗,碛口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平定胡人的门户。到了隋、唐、北宋,定胡依旧。金朝取代北宋后,实现了北方大统一。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镇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2003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碛口为风景名胜旅游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山西省碛口镇,有个古老的村落,叫李家山村,1989年10月画家吴冠中先生来到这里采风,李家山村呈现给他的是一生的惊叹,这里也成了他一生中的三大发现地之一。他惊呼这里像荒凉的汉墓,但走进村里却是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比较封闭,像极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通过他的画笔,这里从此不在荒凉。成为了各大美术院校师生,摄影爱好者们采风创作的宝地。一幅画推出了一座古村落,让人们知道并且走进了这个隐藏在深山里的村落,据记载,这里始建于明代,李氏的祖先李端于明代成华年间来到此地,后来李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大兴土木。村落有高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合计98院。有豪华的清代和普通窑洞等,多种不同的窑洞形态,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原创视频 #关注我带你去旅行#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航拍延安宝塔山#延安宝塔山,革命的摇篮,历史的见证!总要来趟延安吧!看看巍峨的宝塔山,走走伟人走过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北杨家岭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旧址整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党中央在延安期间,先后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陈云、李富春、杨尚昆、邓小平、王若飞、董必武、吴玉章、凯丰、王首道、王明等近20位领导人在此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枣园革命旧址为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2016年12月,枣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甘泉大峡谷~又叫雨岔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张家沟村,北距延安约60千米,南距西安约300千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分布于下寺湾、桥镇、东沟等地,由大小120多条峡谷组成。甘泉大峡谷的地貌结构是由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经长年累月的山洪暴雨冲刷而形成的,在2017年初被一位来自北京的地质摄影爱好者偶然发现,同年8月甘泉大峡谷景区正式对外运营。甘泉大峡谷主要由桦树沟、牡丹沟、龙巴沟、月牙谷等峡谷组成。甘泉大峡谷因地质地貌与美国的羚羊大峡谷相似,所以被誉为“中国的羚羊谷”。2022年2月,甘泉大峡谷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雨岔大峡谷是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的一处自然奇观,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梦幻光影和亿万年地质变迁形成的峡谷景观闻名,被誉为“中国的羚羊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雨岔大峡谷的光影效果是其最大的魅力之一。正午时分,阳光透过狭窄的谷顶缝隙直射而下,照亮幽暗的峡谷,岩石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从赤橙黄绿青蓝紫,如同彩虹般绚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省西安市350千米;北距山西省太原市387千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并开始卖祖产谋生,例如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将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自1997年开放后,王家大院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来王家大院烤梨不能错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