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钟楼

海春居士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点,是明城墙内的重要地标,也是中国现存钟楼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各城市兴建钟楼以镇天下,西安钟楼即兴建于此时,初建时原址在今天广济街东侧的迎祥观内。   钟楼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并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清朝道光年间,钟楼变成了清兵的炮楼;1927 年,钟楼成了西安第一家电影院;国民党特务机关曾把钟楼用作监狱;西安解放后,国家和陕西地方政府对钟楼的保护倍加重视,设立了专门的保管机构;1996 年 11 月 20 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云钟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口钟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故名“景云钟”,距今已有1300多年。景云钟于1953 年移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钟为仿制品。   每年除夕之夜央视春晚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来自此钟。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 292 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    钟楼东南角是开元商城,成立于1992年12月,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商城。   开元商城所在位置大唐时期为开元寺所在地;清末开元寺衰落,此地成为老西安一处著名的花街柳巷;解放后开元寺被彻底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解放大市场;上世纪90年代,解放大市场被改建为如今的开元商城。   钟楼西南角为钟楼饭店,开业于1983年,是西北地区较早的合资酒店之一。   钟楼饭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商业一条街,南依仿古一条街,西接明清一条街,北通迎宾大道。周边有著名的钟楼、鼓楼、大清真寺、碑林博物馆及回民小吃街、全国著名的手工艺品市场等。同时,地铁、公交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钟楼的西北部是鼓楼和回民街,也是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西安鼓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回民街是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被视为西安风情的代表之一,总长约 500 米。   钟楼的东北部是世纪金花,成立于1998年5月,也是一个大型的商业中心。   西安钟楼世纪金花是由西安市政府与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是一个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城市改造、人防工程、文物保护、商贸流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工程。   钟楼东大街最早的雏形是隋唐长安皇城中的景风门街,五代、北宋、金、元各相沿袭,明代改名为东门大街,建国后改称为东大街。现今的东大街东起长乐门,西至钟楼,是西安老城内唯一没有进行大规模拆迁和改造的轴线大街,被誉为西安的“南京路”。   钟楼西大街原为隋唐长安皇城顺义门街,明代更名西门大街,建国后称西大街。现今的西大街东起钟楼,西至安定门,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全仿唐建筑的一条街。   钟楼南大街是西安古城的迎宾大门,南起永宁门,北至钟楼,两侧奢侈品、高端商业荟萃,豪华饭店林立,是西安高端商业和金融业的聚集地。   钟楼北大街南段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安上门街,明代改名北门大街,现今的北大街南起钟楼,北至安远门。北大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街道狭窄,两旁多为低矮楼房,如今街道两旁商场林立,道路宽阔,车辆人流熙来攘往尽显繁华。   钟楼二楼南面正门前中柱上抱柱联为“鼓醒终南云腾龙气象,运催渭水势涌大潮流”。两侧边柱抱柱联为“金象朝天鼓振廉风谐古韵,雕梁醒世楼扬正气和秦腔”。<br>   南面侧门两边抱柱联为“气宇轩昂钟鸣万里长安韵,风姿靓丽楼筑三秦盛世春”。意思是:钟楼的气势非凡,声音响亮,仿佛在告诉世界,长安城的韵味悠长。钟楼的美丽姿态,矗立在三秦大地,象征着盛世的到来和春天的美好。   西门前抱柱联(篆书)“傲然卓立识经纬,锐意推新警世殊”。<div>  西门前两边抱柱联为“钟声破晓三秦大地迎日出,鼓韵和风千载古都伴月明”。这副对联描绘了西安钟楼和鼓楼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div>   东门前中柱抱柱联为“八百秦川十万客,千年古都独一楼”。由西安书协石心剑书写,张军撰联。   北门边柱联为“五十年城关仍难河山永固,八百里钟声犹壮岁月长春”。北门前中柱抱柱联为“钟号景云鸣采凤,楼雄川口锁金鳌”这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钟楼”二字,上联提到的“景云”是钟楼上悬挂的大钟,下联则描绘了钟楼雄踞川口的威势。   钟楼里面的斗拱藻井繁复多样,明柱回廊古典雅致,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精致细腻。   殿内立柱上有一副长联。上联为“八水绕西都,自轩圣奠基而后,周龙腾,秦虎视,汉振天声,唐昌伟业,猗欤盛哉,赖雍土滋根,繁荣华胄,历五千载治乱兴衰,古国犹存,继往开来扬大纛。”   下联为“四关通异域,怠清廷败绩以还,俄蚕食,日鲸吞,英驱巨舰,美耀精兵,呜呼危矣,喜延河秣马,再造神州,集十亿人经营创建,新风蔚起,图强致富展鸿猷。”<br>  这幅长联由霍松林题写,充分展现了钟楼的中心地位和历史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钟楼历史展馆”位于钟楼一层大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照片、史料资料,能让游人详尽了解600多年间钟楼的历史变迁。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年),随着城市中心东移,钟楼位置与中心偏离,在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下,由长安与咸宁县负责将钟楼原样完整迁建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点的位置上。当时景云钟也一同被迁来新址,但很快又因“既景,扣之不鸣,乃返其故所”,而另外铸造了一口铁钟代替之。   钟楼建在方形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檐上覆盖着深绿色琉璃瓦,四角攒顶,总高36米。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座楼体。   斗拱彩画。   顶上脊兽。   景云钟,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景云钟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如今钟楼上悬挂的是1996年专家们精心仿制的“替身”。   与之对应的鼓楼及两方匾额:《文武盛地》、《声闻于天》。   600多年来,钟楼历经了多次修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乾隆五年(1740 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道光二十年(1840 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大规模的整修。其中乾隆五年是由陕西巡抚张楷重修,仍按明初的原结构修建,唯将原室内悬挂的大钟移至室外,从而使报时之声远扬。   1953 - 1958 年,政府对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维修,加固台基,拆换楼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栏杆,翻修了门窗,对楼内楼外进行粉刷油漆,并按原样装置鎏金顶,增设了避雷设施。   《重修西安钟楼碑记》(1954年12月)。   1980 年以后,又进行过多次维修,楼基四周贴上了青砖,北边加修了楼梯。2020 年 6 月至 8 月,西安钟鼓楼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者对钟楼宝顶、屋面、檐口、飞椽、外金柱等进行闭馆修缮,共用了 3800 张金箔纸对钟楼宝顶进行了重新贴金。   钟楼的历史照片。   1996年、2004年、2012年、2020年西安钟楼修复保护工程照片。   文化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建筑则是人类文明的华丽乐章。高大的台基、重叠的屋顶、悦目的彩画、繁复的斗拱……·这些与生俱来的高贵和世代后人的呵护,让其犹如璀璨的明珠安然镶嵌在西安城市之心。   参观西安钟楼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能让人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感知历史文化的厚重,并从精美的建筑细节中,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与智慧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