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04241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瓷都”景德镇,一路的青山绿水,伴着我们前行。山间水边的房屋,白墙,黑瓦,马头墙,在远近的油菜花映衬下,徐徐打开一幅皖南民居图画,这里是婺源。其实,婺源本属安徽,后归江西。婺源的建筑及风俗,却是皖南徽派的。</p> <p class="ql-block"> 婺源篁岭景区,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的石耳山,距景德镇机场、黄山机场均约为80公里。 </p><p class="ql-block"> 篁岭建于明代中叶,有500多年历史。篁岭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流云,被称为“梯云人家”。缆车飘浮在山间,青山岚气,沟谷林木,在脚下变得温柔顺和。脚下的山叫石耳山,黄山、三清山在那岚气的深处,距此并不远。婺源篁岭的“晒秋”、“油菜花”闻名于世,有“最美乡村”称号。游人蜂拥而至,也只有为此。山间起风了,缆车有点晃,云也多了起来,几天来担心的降温降雨,看来有点征兆了。山谷的风横着过来,缆车晃得急,发出“吱吱”的声响,游人骤然紧张起来,手心湿漉漉的。前些天,玉龙雪山索道遇风停运的情景,立刻浮现眼前。好在离索道站不远了,有惊无险了一场。 </p><p class="ql-block"> 走出索道站,风小了。篁岭古镇一派微式建筑,挂在山腰上。</p> <p class="ql-block"> 索道远望,自有一番旷达辽远,而失去了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走出索道站,一切都是那么亲近自然,人间烟火扑面而来。 </p><p class="ql-block"> 简陋木制的牌坊,上有“天开篁岭”字样,从此,拉开篁岭“天街”之行。牌坊后的小广场上,游人煕熙攘攘,仰望品味一式的微派“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木石香”、“篁岭竹山书院”……点缀着徽文化的源远流长。徽文化恐源于宋徽宗,“靖康之变”后,开封之宋人逃至皖南,带来了徽宗式的文化特质,清秀,灵珑,瘦透,徽派建筑尤为明显。我常想徽文化的特征,就是中国文人的特征,诸如陈独秀、胡适……。游人寻寻觅觅,走在古镇的天街上,目击、抚摸山腰小镇的古色古香。篁岭人又有新意——晒秋,晒秋广场只有几个筛箩,游人晃着箩里的玉米,人多得不抢你是晃不上的。背后的栉比的房屋,远处的青山,那么熟悉和亲切!天街小吃,垂涎欲滴,沉甸甸的羊肉烤串,吃得好惬意。 </p><p class="ql-block"> 村外的桃花开了,映着徽派的建筑,那简约恬淡的美,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来。</p> <p class="ql-block"> 坡上的油菜花正旺,游人从岭上下来,贴着花蕊闻着花香,触碰油菜花连天的旷远感觉。 </p><p class="ql-block"> 山下一条小河,远处传来牛叫的声音,一农夫拉着牛慢慢过桥,一会的功夫,那幅恬淡闲适的农事图就消失了。脚下的油菜花,飘来淡淡的清香,这个并不陌生,北方也是有的。云淡了,油菜花和绿树,包裹着白墙黑瓦的村子,撕裂了云,一抹阳光带着远山,淸新的皖南山间的景色,送给了游人。篁岭人又让你到空中看花,玻璃桥上,远山层峦叠嶂,淡远到云的深处。层层的梯田,油菜花正旺,虽是人为,宛若天成,它把农事精绘成了一幅天然图画,铺在篁岭的山坡上,让人惊叹不已。任何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画。 </p><p class="ql-block"> 云层厚了,天也渐黑,呼呼的北风送人下山,冷和雨要来了。</p> <p class="ql-block"> 晚上,住在婺源县城,长城大酒店的前台服务员,和蔼可亲,详尽县城步行街线路。 </p><p class="ql-block"> 我们按着顺时针的方向,看小城的夜景。灯亮了,市民坐在铺子前,说着闲话,犹如夏日夜里农人,坐在大井旁“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情景,那么闲适、静谧和安详。星江河穿城而过,灯光散落在河里,映着浓云的夜空,天真要下雨了。步行街西头高大牌坊,上有“太子太保”字样,太子太保指明代婺源人汪宏,官至吏部尚书,领太子太保衔,是抗击葡寇的英雄。大街上如秋风扫叶,甚是萧条,店铺灯火通明,照着店员孤独的身影,穿街而出,未闻人语。街东牌坊上刻着“文公阙里”,“文公”者乃朱熹也,“阙里”故里、故乡之意。婺源人把这位老乡理学大师,推至极崇之位。品味间,大雨倾盆,街道流下水来,情急躲进小店。步行回酒店已无可能,网约了的士高先生。 </p><p class="ql-block"> 的士瞬间到了小店,10分钟回到酒店,鞋湿了大半。婺源县城最古老的风情,我们已经有幸看过。</p> <p class="ql-block"> 婺源篁岭的“春”和“秋”,美丽了这个几百年的古镇。《中国地理》“中国最美乡村”,名不虚传,它满足了旅人的审美需求,直到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