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女子有才更重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5px;">图文原创:周清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谚语不知误解了多少代人,误导的理解就是如果女子无才华便会德性好,好像女子有才就缺德一样。其实,这是对原意的误读和误解。它的真正含义便是:“女子不与人争辩是道德修养的表现,而非贬低女性才能。它强调了内敛与德行的优先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大龄剩女超过一亿, 为何在男女比例失调的今天,不是剩男多了,而是颠倒了过来呢?她们缺才华吗?大部分不缺;她们缺教育吗?大多数不缺;她们缺金钱吗?几乎也不缺。通过观察发现,她们普遍缺教养,缺内敛,缺德行。婚恋市场出现的这些所谓的优质剩女、女神、女王等高高在上,飞扬跋扈,用数字量金钱;用尺子量身高;用文凭量才华。相亲不是论爱情婚姻,而是论等级和标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才华是一个人对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并非只获得一张文凭或靠颜值高高在上的盲目自信。德行是占有全面的知识后形成的“三观”约束下的自觉内敛。由于男女之间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所以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通过实践发现了这一差异,提出了“穷养儿子富养女”的科学结论。“穷养儿子”就是指通过物质匮乏来培养男孩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富养女”就是重在用知识和智慧丰富女孩的精神世界与眼界,弥补男女由于生理差异导致的智力差异,也就是让女孩既有学识见识,又有眼界和德行,而非丰厚的物质纵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古到今,凡是有才的女子大多都是德行很好的女性。不然,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就不可能流芳百世。 先不说那些诸如《梁祝》、《白蛇传》、《红楼梦》等虚构的真爱故事,就说古今演绎真爱的真实写照吧。被称为千年不朽的爱情经典莫过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卓文君是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蜀中四大美女。其父卓王孙为蜀郡临邛的冶铁大亨,仅家僮就有八百名,可以说富甲一方。卓文君姿色娇美,通音律,善抚琴,所著《白头吟》诗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流传至今。可她偏偏抛弃了富贵,爱上了一贫如洗的浪荡文人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后来地位名声大噪,成为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钱有地位的司马相如开始想入非非了。他担任郎官不久,便打算纳妾,并对卓文君极为冷漠。春风得意的司马相如喜欢上了一个茂陵美人,他慢慢忘记了卓文君的好处,又觉得妻子年华已老又无生养,于是便动了休妻的念头。提笔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卓文君写了一封全是数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慧的卓文君一下子就看懂了其中真意:一到万全部是数字,但是唯独缺少“亿”字,即是“无意”的意思。卓文君懂了:“丈夫果然变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卓文君读完信后,并没有哭泣,她不甘被辜负,于是提笔写了《白头吟》——</p><p class="ql-block">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p><p class="ql-block">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p><p class="ql-block">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p><p class="ql-block">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p><p class="ql-block">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p><p class="ql-block">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p><p class="ql-block">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p><p class="ql-block">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p><p class="ql-block">卓文君还在信中附上《诀别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卓文君在信中表明了自己对丈夫的一往情深,但也指出爱情不是求来的,如果丈夫无情,自己可以选择放弃。自古以来,委屈不能求全,爱一个人不必示弱。 司马相如收到妻子的信之后,不禁被妻子的才华所折服,又回想起昔日夫妻的恩爱之情,不由感到羞愧万分,他亲自前往临邛迎接卓文君,从此以后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p><p class="ql-block"> 卓文君颜值极高,才华出众,是当时上层男士梦寐以求的美女,她有多少机会可以与社会上的名流来往甚至亲密,可她独守空房六年之久,没有与任何男人有过来往,不仅仅是她挚爱司马相如就能自我约束,而是她的文化涵养和修养德行让她守妇道、保名节,最终成为爱情婚姻的赢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说,那是啥时代的故事,早就过时了。说这话的人别看她空有文凭,其实就是愚昧无知的井底之蛙;是没有读过几本书的浮躁文盲;是追求所谓时尚的行尸走肉。世界有很多东西是自然规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无法改变的永恒。爱情也是如此。时代无论是进入到何种阶段,真爱是一种自然流露,无人能够人为改变,只有不懂其中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的卓文君如果不懂这些,大概也是那个时代的“优质剩女”了。</p><p class="ql-block"> 才是德形成的根基,德是才筑起的高墙。有才才能富智养德;有德才能立足社会;德才兼具才能双赢。由此可见,德才兼备是铸就爱情的基石,德才并举是赢取真爱的前提;德才并行是爱情婚姻的赢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华夏第一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她曾横空出世,撑起了一个时代的词与爱。她与赵明诚的爱,也许是上天眷顾吧,三观一致,情趣相投,真情真意,堪称是神仙眷侣。</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士大夫之家。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享有盛名;母亲王氏也是名门之后,擅长诗文。父母的开明鼓励,使她从小就研习诗词,奠定了雄厚的文学创作基础,由此走上了一条璀璨且孤寂的文学之路。李清照作诗吟词在爱情上“毫无顾忌”,她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显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深刻影响,也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赞赏而誉满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虽然早已名扬天下,但她的第一个铁杆粉丝却是她未来的丈夫赵明诚。她在诗文中描摹了两人缘分始于一次不经意的回眸。</p><p class="ql-block">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p><p class="ql-block">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p><p class="ql-block">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p><p class="ql-block">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赵明诚在汴京国子监做太学生,比李清照大三岁,那天他与李清照一见如故,过后不久便把李清照迎娶过门。两人的爱也许是上天眷顾吧,成为流芳百世的爱情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爱屋及乌吧,赵明诚有收藏金石字画的爱好,李清照就全力支持他,也爱上了收藏金石字画,两人情投意合,都成为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收藏家、鉴定家。为了支持赵明诚的收藏事业,李清照抛弃了女性最喜爱的装饰品,用她的话说:“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他们把全部收入用到金石器物古董字画的收藏上,过上了清贫、简单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相亲相爱羡煞了天下人。赵明诚对李清照的爱也是入骨入髓。他不仅全力支持妻子诗词创作,还当起了妻子诗词的推销员。他们如痴如醉的爱,哪怕暂离几天都觉得非常难熬。有一年重阳节,赵明诚外出做官未归,李清照就写了一阙《醉花阴》寄给丈夫,表达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明诚接到信件阅读后,深为妻子的文采折服。但他也想与妻子的文采比比高低。于是,就闭门谢客三日,一气作了50首词,把妻子的这阙词藏在自己的词中间,然后找来几个文人好友评鉴,友人读完后说,只三句绝佳。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听了好友这样的评鉴,他对妻子的才华更加钦佩,李清照的诗词由此开始在士大夫中间广为传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与赵明诚可以说是天公作美成佳音,两位28载互帮互学,互相支持,心有灵犀,爱对方超过了爱自己的高境界爱情,度过了人生最黄金的时期,羡煞了天下人,为后世留下了无人企及的爱情故事和文化遗产。李清照不仅仅是才华吸引了赵明诚一生,更是她名扬天下后甘愿牺牲自己支持丈夫的事业让赵明诚爱她到骨髓。这难道不是德行赢得了真爱吗?如果李清照是当代所谓的“女神”,那她大概也会成“优质剩女”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现代尤其是“五四”时期,中国出现了多少流芳百世的爱情经典,诸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冰心与吴文藻,张兆和与沈从文,许广平与鲁迅,杨绛与钱钟书等等,这些伟大的女性哪一个不是德才兼备,颜值第一,出身名门,而她们面对诱惑,面对荆棘,甚至面对死亡始终爱情专一。她们没有优越自信;没有门第观念;没有居高临下;而是用自己的德行写下了千古爱情婚姻之绝唱,成为流芳百世、千世、万世的爱情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男人们看准女人的实质不是颜值,颜值只是昙花一现;不是才华,有才无德优越感强;不是出身,出身只是背景;而是女人们的善良和德行。有很多女人才华并不卓著,颜值并不绝代,出身并不高贵,可她们远比那些所谓的“女神”爱情婚姻幸福得多,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们善良而不功利;内敛而不张扬;自信而不自负;多情而不滥情;专一而不跋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子无才要有德;女子有才更要德;女子德才才能赢。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也是前人实践的成果;更是引领时代的潮流。别被西方垃圾文化所洗脑,别被资本收割所迷惑;别被现实攀比所困扰。要想得到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必须遵循客观,严守德行,德才双具,相互成就,爱才能永葆青春;情才能入骨入髓;恋才能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