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陶艺,魅力丁蜀镇,大自然馈赠,曾经辉煌的黄龙山矿区。

佩兰

<p class="ql-block"><b>在江苏无锡市宜兴市,有一个充满陶艺魅力的地方——丁蜀镇,它是宜兴紫砂的核心产区,被誉为“中国陶都”。丁蜀镇的制陶历史源远流长,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宜兴紫砂文化。</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丁蜀镇西北方向的黄龙山矿区,是宜兴紫砂泥料的重要产地 ,其母岩为陆相沉积砂岩,形成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属于“五洞组”的甲泥,储量2700万吨,是本山甲泥、紫砂泥、乌泥的主要产区。这里的紫砂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是大自然馈赠的瑰宝。经勘查,黄龙山矿区原有15个宕口、5个矿井,过去的宕口矿井经露天开采,现成为一个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的大水塘。</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宜兴紫砂以其独特的泥质细腻、呈色丰富、形质新颖和纹饰多样而闻名。其制作原料紫砂泥,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这些泥料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含铁量高,烧成后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其泡茶,能使茶汤更加醇厚香浓 。2013年12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宜兴紫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从古至今,无数能工巧匠在丁蜀镇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将黄龙山的紫砂泥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宜兴紫砂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b></p> <p class="ql-block"><b>紫砂陶瓷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b></p><p class="ql-block"><b>准备原料:选取优质的紫砂泥料,根据需要进行风化、粉碎、过筛、加水搅拌等处理,使其达到合适的湿度和细腻度,然后陈腐一段时间,以提高泥料的可塑性和韧性。</b></p><p class="ql-block"><b> 制作坯体:-手工成型:包括打泥片、围身筒、镶接、拍打等技法,通过艺人的双手将泥料塑造出各种形状的坯体,如壶、杯、盆等。</b></p><p class="ql-block"><b>- 模具成型:将泥料放入模具中,通过挤压、刮平等方式使其贴合模具形状,然后取出修整,适用于批量生产一些较为规整的紫砂制品。</b></p><p class="ql-block"><b> 装饰加工- 雕刻:运用各种雕刻工具,在坯体表面刻画出精美的图案、文字等,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贴花:将预先制作好的泥质花饰粘贴在坯体上,形成立体的装饰效果。- 镶嵌:把金、银、玉石等材料镶嵌在紫砂坯体上,起到点缀和美化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烧制坯体:将装饰好的坯体放入窑炉中进行烧制,一般需要经过低温预热、高温烧制和冷却等阶段。烧制温度通常在1100℃ - 1200℃左右,不同的泥料和作品可能需要不同的烧制温度和气氛,以达到理想的色泽和质地。</b></p><p class="ql-block"><b> 表面处理:烧制后的紫砂陶瓷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表面处理,如打磨、抛光等,以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展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光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黄龙山矿区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b> 储量丰富品质优:母岩为陆相沉积砂岩,紫砂泥储量约2700万吨,是本山甲泥、紫砂泥、乌泥的主要产区,其紫砂泥储量大且品质最优。</b></p><p class="ql-block"><b>- 矿料种类多样:产出紫泥、本山绿泥、本山段泥、红麻子、黑墩头、底槽青等多种矿料,还有天青泥、野山红皮龙、石黄等珍稀泥料。</b></p><p class="ql-block"><b>- 地质结构复杂:矿脉主要分布于东南西三方,以层状、透镜状矿体形式赋存于甲泥矿层中,开采难度较大。</b></p><p class="ql-block"><b>- 文化价值深厚:是紫砂文化发源地之一,自明代起便是紫砂矿核心产区,众多紫砂名家在此取材创作,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b> 黄龙山矿区的开采历史</b></p><p class="ql-block"><b>- 早期开采:宜兴先民很早便在黄龙山脚下挖掘陶土,早期以露天开采为主,“宕口”以开挖人名字而定,后逐渐向矿井开采转变。明代《阳羡菩壶系》中就有关于黄龙山矿区相关泥料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规模化开采:1955年至1982年,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开挖5口矿井,运用现代化开采和运输手段,出产甲泥年产量20万吨左右,成为宜兴制陶工业大型原料基地。</b></p><p class="ql-block"><b>- 后期发展:1997年,因陶瓷公司原料总厂亏本,4号井停产,之后台西大队属区有小规模露天开采。2004年元旦,市政府全面停止黄龙山矿区的开采。2010年7月,市政府恢复保护性开采紫砂矿,同时启动黄龙山历史风貌街区建设工程。2024年10月1日,黄龙山矿址公园建成开放,向人们展示矿坑遗址和原矿沉积原貌。</b></p> <p class="ql-block"><b>丁蜀镇古南街,即蜀山古南街,是宜兴紫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魅力,以下是相关介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古南街形成于宋代之前,明清时期成为宜兴陶瓷尤其是紫砂的核心集散地,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蠡河,北通蜀山大桥与古北街相接,长约一公里。</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建筑风貌</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整体格局:现存完好的老街长370余米,宽2.4-3.4米,地面以长1.4米的整块花岗石铺砌,街道两边多为两层楼店面,下层沿街设长条木板拼门,上层雕花短格。</b></p><p class="ql-block"><b>- 建筑风格: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木质结构的房屋透露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多采用“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紫砂文化发源地:这里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见证了紫砂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研究紫砂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b></p><p class="ql-block"><b>- 大师摇篮:众多紫砂大师如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等都曾在此居住和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紫砂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现状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保护与修缮:1996年被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2009年进行保护规划,2015年保护规划获批复实施,2016年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两项大奖。</b></p><p class="ql-block"><b>- 业态多元:如今古南街在保留传统紫砂产业的基础上,引入了咖啡馆、艺术空间等新业态,还会举办陶文创市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