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乡土变迁

老猫 拒私聊

&nbsp;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有感​<br><br>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抗战结束,国内局势动荡,西方社会学理论难以解释中国本土社会特性。费孝通先生基于江村等地实地调查,积累丰富乡土研究素材,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授课时整理系列文章。他力图摆脱西方理论框架,构建契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论体系,最终成书,剖析乡土社会结构本质,探寻中国社会发展路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中的乡土社会,有着独特的生命韵律。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子,其不可移动性让人们世代定居,形成聚村而居的生活形态。邻里亲如一家,礼俗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无形纽带。差序格局下的人际关系,像水面的波纹以自己为中心层层推开,道德评判也因亲疏而异。长辈们口耳相传的农耕技艺与生活智慧,承载着乡土的记忆与灵魂。儿时村里红白喜事时邻里互助、遵循礼俗的场景,至今仍在脑海中鲜活如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这种传统的乡土特质与现代社会形成了强烈反差。差序格局下的亲疏有别,与现代平等观念格格不入。这不禁让人思考,乡土社会的这些特质,究竟是发展的束缚,还是宝贵的财富?它或许限制了乡村对外交流的视野,却也保留了浓厚的人情味与对传统的坚守,成为现代社会稀缺的精神资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目光聚焦当下,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不仅带来空间的转移,更引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剧变。乡村不再千篇一律,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村庄边界在交通与通讯的发展中逐渐模糊。契约在人际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样。乡村空间从单纯的种养之地,转变为集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多元场所。科学技术革新种养殖模式,文化结构、教育水平、行为习惯也随之焕然一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社会结构松散、家庭形态演变、文化传承转型、价值观日趋多元,乡村在时代浪潮中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我们怀念乡土社会的淳朴温暖,更应积极拥抱变化。传承乡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元素,让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方能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诗意家园。</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