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古道行(刘均红)

猫咪日记

<p class="ql-block">本作品为作者原创,谢绝抄袭。</p> <p class="ql-block">漕运古道行</p><p class="ql-block"> 一夜好雨,清晨的天空碧蓝如洗,早上七点,与十几位文学爱好者从东丽区文化馆出发,开启了武清区河西务的探索之旅。车子在高速上稳稳前行,彼时属于桃花、海棠的烂漫时节已经落幕,车窗外唯有一树树洁白与玫红的槐花,点缀着道路两侧深深浅浅的绿色海洋。 </p><p class="ql-block"> 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河西务的东西仓村,当车门打开的刹那,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整齐的村落,干净的街道。村庄的柏油马路还泛着雨后的潮润,双脚踏上去一尘不染。也许是我们和这个古老的漕运发祥地有缘吧,不然怎会感动上苍,以这“净水泼街”的方式迎接大家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十几分钟后,天津著名的文史专家侯福志老师也到了。侯老师书写过不少关于乡土文学的作品,为了研究运河两岸的历史,也曾走过几百处村庄。这次侯老师应东丽区文化馆的特邀,带领大家参观考察并讲解关于大运河河西务段,北运河漕运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进程。</p><p class="ql-block"> 东西仓村口矗立着一块浅绿色石碑,上面标明了河西务十四仓遗址的确切位置,而脚下宽阔的村路是河西务北运河泊船的码头,过去俗称“葫芦嘴”。侯老师边讲边行,大家边听边走。</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主街拐进一处宽阔的巷路,约百米后,眼前豁然出现了一片宽阔无比的洼地。洼地里种着一行行一排排的农作物,侯老师说这大片的洼地就是当年十四仓仓库的位置。抬眼望去,一座硕大拱起的棚落矗立在远方。侯老师说那是为考察十四仓仓库遗址而搭建的考察棚,现在那里挖掘到百多件瓷器和一些古钱币,为研究十四仓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提起北运河河西务,侯老师的讲解亦如运河之水滔滔不绝,闻所未闻的故事使大家听得入神。原来十四仓处在北运河的咽喉要道,粮食从南运河段运送到北运河段,再到皇城北京。当时的政府为保障南粮北运,在河西务共设有大盈仓、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充溢仓、崇墉仓、广盈北仓、广盈南仓、大稔仓等十四个仓位。各仓分别有70或80间不等的仓库。每间仓储量分别从12.5万石到20万石。前后共有仓房900间,总容量高达2百多万石。听到这里,人群里发出声声惊叹。我想这十四仓简直就是天下粮仓,不仅盛放那么多的粮食,每天还有沿着运河从南到北源源不断的供给。想想当时船进船出,在官府的监督下,北面装船的,南面卸货的,该是怎样一个严谨而又繁荣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可看到,开凿大运河和疏通大运河的每位历史人物,都是高瞻远瞩、有远大志向的,因为,长长的运河途径无数的城市、州县与乡村,她的作用囊括了防洪、防旱、运输、灌溉、政治、军事、文化交流、南北货物交流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站在曾经鼎盛的十四仓遗址前,侯福志老师还为大家讲解了沿南北运河两岸人群的居住习俗,文化信仰因何不同等,其内涵丰富的知识储备,令倾听者豁然开朗。伟大的运河不仅促进了漕运,也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在明朝时期朱元璋与朱棣父子进行的三次人口大迁移,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抽调一部分人,到北方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的地区,为国家的统一发展进行调配,而南北运河在这一政策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离开东西仓村,我们在“津门首驿”的纪念碑下合影,下一站我们来到了运河边上的土城。听过侯老师介绍,才知土城当年是一座真正的“不夜城”,来往于北运河的船只都要在此停靠码头买卖货物。主要的运粮船也会在这里拐进葫芦嘴,到十四仓卸粮。过去的土城南北货商云集,商铺鳞次栉比。明代政府在此设立河西务钞关,在明清时期河西务钞关为北方的商业贸易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税收成为国家的产业支柱。清康熙元年,河西务钞关移往天津,后迁回,康熙(1665)又迁回天津,河西务则成为天津钞关的一个税口。</p><p class="ql-block"> 清初,海运逐渐兴起,加上现在的高速公路、铁路、飞机航运,南北运河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整条大运河仍是世界历史的奇迹和国人的骄傲。作为一条水上的丝绸之路,她为华夏的布局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土城边的运河正在截流修缮当中。面对裸露的河床,侯老师讲述了过去的河西务人每年都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以此来祭奠在运河上遇到风高浪急而意外死亡的人。一块小木板上面放一只碗,有时也会写上亡人的名字,点着的油捻儿如一颗跳动的心,它随波逐流寄托着美好的祈福,为逝去的灵魂寻找新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河西务自古民间就有花会,沿河有的地方还会有老爷、娘娘庙,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三月二十三娘娘出巡,妈祖节耍帆等等,都是典型的漕运文化,但现在土城的一些节日包括耍帆的活动已经断流。可所有的一切,现今有的、没有的,都在无形的岁月里,增加了民族与家族的凝聚力。除了这些,土城一览给我留下记忆的,还有运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从运河边往回走时路过一处院落。紫红色大门上左右各有铜环,敞开的院落里栽种着几样蔬菜。通过锃亮的窗户,见侧屋的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像,是深色木框镶着玻璃的那种。我停在门前驻足观望。“进来吧”一位面带笑容的老人从堂屋掀帘出来。我有一丝丝不好意思地答到;“不了大娘,我看到您屋里挂着毛主席的像,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毛主席像了,您却还挂着”。“是啊,因为热爱毛主席,喜欢着呢,所以挂了一辈子啦”,“真好,愿他老人家保佑您长命百岁”!“谢谢,谢谢,进院子看看吧,没关系的”。“不了大娘,我前面还有队伍呢,我得跟上啊”“好好好,有机会再来吧”。简单的对话让人深感亲切,我相信老人家的真诚,随将这份温暖留在我心。</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土城,我们又去了运河边的马神庙村。村庄人家多姓张,祖上是从吉林长白山张家窝来到这里。五星通臂拳创始人张策就出生在这里,现今已有第四代传人。两任村长知道我们要来,体贴特地为大家准备了水果。几位通臂拳传人为我们进行演绎,还和感兴趣的文友交流了通臂拳的心得体会。短暂的时光再次让我体会到运河人家的质朴与淳厚,这就是来自乡土的亲切气息。</p><p class="ql-block"> 走过的村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整洁。四通八达的道路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坑洼,错落有致的房舍旁没有随处堆放的垃圾,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与清澈的河水,就如坦诚相见的运河人家与我的舒适感。这究竟是运河水,在一路北上的波折与坎坷中自带柔软的水质,浸润了这片土地和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还是自古经商之地见多识广,而知丁是丁卯是卯的严谨规范着这一切呢?我想都有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马神庙出来大家匆匆吃了口饭,又去了十八孔桥等解放后重新修复的六座涵闸,还有康熙与乾隆的行宫。如今行宫只余下一座六角亭,不知政府以后是否会修复,让人们来纪奠历史不忘历史。康熙曾为运河立碑提字“导流济运”,后乾隆又提碑字作“导流再济运”,留下了令人深思的祖孙碑。几千年,代代帝王之家,有的不只是骄横无度与荒淫跋扈,更多的是为了江山社稷或是百姓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皇家行宫前有位健硕的老人在旁一直在洗耳恭听,待侯老师讲完老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说他家院里有一棵先祖种下的,大几百年的古树,比这行宫的年岁还久,因时间有限侯老师记下了地址。虽然没有去成,我觉得在此文里我要给尊敬的孙姓老人记下一笔,因为能尊重祖上传承的人,定有一个规范谨慎的人生,即便他是一位农民。</p><p class="ql-block"> 河西务一行最后一站,是武清区杨村镇的夹道洼水闸。夹道洼位于杨村西南,洼淀积水宣泄不畅,直接影响杨村人的日常生活。再加北运河、龙凤河的上游的来水,常常会淹没附近四十一个村庄近六十平方公里土地,使当地农民长期饱受困扰。民国时期《新天津报》创始人,是杨村七街的回民刘髯公。他专门组织了二次义演筹款,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家乡修建水闸,后经修缮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敬佩每一位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开拓者,还有让我倍感神奇的运河水,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沿河孕育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也许我们其中的某一个或有一群人,都是因运河而来,因运河而生,我们是涛涛运河里的沧海一粟。运河宛若国家的血脉与我们的母亲。如今的运河虽然失去了当初漕运兴盛的光芒,但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她的贡献,期望有一天我能在变型改造的运河上,站在乘风破浪的旅游船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运河的历史会随着碧玉色的运河水,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记;在河西务十四仓遗址前,侯老师简单说了一个发生在河西务的故事“刘小官雌雄兄弟”,被冯梦龙收录到晓喻百姓,追求正道,批判罪恶,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三言二拍”里面,我在喻世明言”第十卷,找到了这段故事。不算太复杂的故事,却明了了河西务人的爱憎分明,和当时社会上纯正的风气,有责任有担当的每一位历史人物。细品里面也包含了当时河西务的繁华,能将此故事收录到名著当中,可想当时运河与运河岸边的河西务地区,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广大。</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感谢儒雅博学、平易近人的侯富志老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 东丽文化馆 刘均红</p> <p class="ql-block">刘均红: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东丽区文化馆女子文学沙龙会长,在《今晚报》《支部生活》《今日东丽》《群众作家》等报刊发过作品《野菊花》《等雨》《从未缺失的爱》《年的诱惑》《致 我的土地》等,获得第二十七届“东丽杯”孙犁散文评选活动美丽东丽特别奖。东丽杯散文评选二等奖等若干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