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专业戏曲评论尚未形成系统之前,戏谚充当着评判标准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是对演员塑造角色能力的最高评价;"字正腔圆"成为衡量唱功的基本准则;"武戏文唱,文戏武唱"则指出了表演中刚柔相济的辩证关系。这套源于民间的评价体系,既具体又抽象,既严格又包容,形成了中国戏曲特有的审美维度。</p><p class="ql-block">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多次引用戏谚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足见这些民间智慧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扎实的基本功是建立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秦腔演员张咏华当年为了能演好花木兰一角,牺牲休息时间,每日凌晨4点钟起床,提早两个小时练私功。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为了能准时起床,张咏华想到了鸡鸣报晓和睡前喝水这样“双管齐下”的办法。在长达数月内,从未耽误过。秦腔的雉尾生戏,包括《小宴》在内,似乎无人耍过这些繁难的绝技。张保卫的翎子功,未经老师传授,是看了山西戏后,经过反复琢磨,苦练学会的。他戴的一对翎子,还是亲自买的,并做了必要的加工处理。他这种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的精神十分让人敬佩。 1、神在两眼,情在脸面</p><p class="ql-block">2、眼大无神,庙里泥人</p><p class="ql-block">3、武生眼如虎,旦角眼如鼠</p><p class="ql-block">4、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p><p class="ql-block">5、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p><p class="ql-block">灵动的眼神无疑是戏曲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京剧名家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并没有因此动摇。为了练眼神,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这一练就是数年。梅兰芳的眼睛终于达到了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1、一戳一站,身份自见</p><p class="ql-block">2、旦角不露鞋,花脸不藏靴:丑角站无相,全凭身上晃</p><p class="ql-block">3、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p><p class="ql-block">4、站不稳,戏不真</p><p class="ql-block">戏曲表演讲究"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一眼之戏在于神",而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在于演员的"站像"(站立姿态)。老生如诸葛亮站姿沉稳,气度从容;花脸如包拯,双腿分开,气势雄浑;旦角如崔莺莺身姿微侧,含蓄优雅。 即便没有台词,演员在台上不能随意晃动,也要保持角色的仪态,如《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即便静立,也要透出武将的威严。 </p><p class="ql-block">1、腔好唱,味儿难磨</p><p class="ql-block">2、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p><p class="ql-block">3、唱戏靠声,声靠气</p><p class="ql-block">4、咬字如擒兔,行腔如放鹰</p><p class="ql-block">5、老生唱如钟,花脸唱如雷,旦角唱如莺,丑角唱如风</p><p class="ql-block">6、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p><p class="ql-block">7、唱戏不出情,观众不动心</p><p class="ql-block">戏曲唱腔是表演的核心之一,讲究"唱、念、做、打"四功,而"唱"居首位。历代艺人通过谚语总结出唱腔的诀窍,涵盖了发声、吐字、行腔、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文戏如《贵妃醉酒》,讲究韵味悠长; 武戏如《挑滑车》唱腔干脆利落,节奏感强。 悲剧如《窦娥冤》唱腔要带哭音;喜剧如《红娘》唱腔要轻快活泼,当然,唱腔要有感染力,戏因情而动,情乃戏所依。如程砚秋在《锁麟囊》中的哭腔,能让人潸然泪下。 还有如易俗社王天民的《洞房》,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盛赞:“仅这几笑即可作长篇评论。”时人评价:“全剧生色处,尽在三笑中。”王天民康顿易《洞房》,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盛赞:“仅这几笑即可作长篇评论。”时人评价:“全剧生色处,尽在三笑中。”</p><p class="ql-block">1、一棵菜</p><p class="ql-block">2、配戏不抢戏,托戏不压戏</p><p class="ql-block">3、戏不够,神仙凑</p><p class="ql-block">4、错了莫停,停了更明</p><p class="ql-block">5、宁穿破,不穿错</p><p class="ql-block">6、早扮三光,晚扮三慌</p><p class="ql-block">戏曲谚语中的演出智慧,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职业精神的体现。从"一棵菜"的团队协作到"戏比天大"的专业态度,这些凝聚百年经验的谚语,至今仍是戏曲人恪守的准则。正如老艺人所言:"戏是假的,功夫是真的;台上是虚的,台下是实的。"真正的演出艺术,正在于将台下苦练的真功夫,化为台上动人的虚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