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晨的阳光洒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的门前,伴着微不可查的夏风,我们踏入了这座承载着三千年青铜文明的圣地。天气燥热而令人心烦意燥,带着心底的期待好奇与一丝躁动,同学们踏入了这座承载千年铜矿开采发展历史的博物馆</h3> <h3>踏入门前,引人注目的是一颗又一颗矿石,在晨光的照耀下,其中蕴含的金属元素熠熠闪光,蓝色绿色在灰黑的岩石中显得何其迷人。</h3> <h3>穿行于藏品之间,不知有谁偶然一指,是历史课本在现实的投影——四羊方尊。过去在备战历史时,我很少有心情去理解其背后隐含的深意,无非什么“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或是什么“商四羊青铜方尊以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可是只有我真正看到她,我才惊觉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何意义。我透过那斑斑铜锈,窥得前商那鼎盛繁华又何其奢靡的祭祀场景</h3> <h3>青铜猪尊憨态可掬地立在展柜中,圆滚滚的腹部微微鼓起,四只短腿稳稳地支撑着身体。它双耳直立,眼睛圆睁,鼻头上还细致地雕刻着几道褶皱,仿佛正在好奇地嗅探着什么。最令人称奇的是它背上开着的方形开口,边缘装饰着精美的雷纹,暗示着这既是一件祭祀礼器,又兼具实用功能。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它青绿色的表面,那些历经千年依然清晰的纹路在光影中跳跃,仿佛这头青铜小猪随时会"哼哧"一声活过来。</h3> <h3>那株青铜铸造的铁桑树静立在展台中央,枝干虬劲如龙,叶片脉络清晰可辨。三千年时光仿佛凝固在它青绿的表面——先民们将一棵树最蓬勃的姿态永恒定格。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冶炼技术的奇迹,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当青铜与桑树相遇,冰冷的金属被赋予了生长的力量,而柔弱的植物则获得了永恒的形态。这株铁桑树,正是先民对自然最诗意的理解:以最坚硬的材料,铸造最柔软的生命之美。</h3> <h3>这只战国时期的陶罐静静地立在展台上,朴拙的器型散发着远古的生活气息。它高约三十一公分,腹部圆润饱满,颈部微微内收,口沿处有一道浅浅的弦纹,上腹是在当时潮流的米字纹,下腹则是鲜活的叶脉纹。陶土本身的颗粒在表面形成细腻的肌理,几处不规则的褐色斑驳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最动人的是罐身上那些模糊的指纹——制陶者三千年前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能看见一位匠人正用沾满陶泥的双手,小心翼翼地塑形、拍打、修整。罐底残留的烟炱痕迹暗示着它曾日夜烹煮着先民的饭食,而今它穿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着"一箪食,一瓢饮"的古老故事。</h3> <h3>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铜绿山,我突然明白,这次研学不仅让我们见识了精美的文物,更让我们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那些青铜器不再只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先民们留给我们的信物,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绽放的智慧之花。<br>铜绿山的青铜文明,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家乡历史的大门。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惜、去传承。回望这座沉默的矿山,它在夕阳中仿佛镀上了一层青铜色的光芒,那是文明的光辉,穿越三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