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径 赋能成长——安康市小学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感悟(第八组)

欣然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经历是一生最大的财富,一个人对于所热爱之事的执着与探索是自我价值最优美的呈现之姿。”这是今天听完刘燕老师和吴希福两位老师的专题讲座后给我最深刻的触动。</p> <p class="ql-block">  <b>一、“研途”有径,为学校以研促教学质量提升指明方向</b></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的刘燕老师为我们做了《“研—教—训”协同发展,促质量提升》的专题讲座,用刘老师的话来说,她是将自己在中山市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路径探索15年中的经验与收获和大家交流,而对于台下认真聆听的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经验的倾囊相授。她以自己在小学数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为统领,从教研工作的核心职责讲到教研工作的有效做法、从教研员的专业成长讲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自己研究过程的经历讲到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让我真切地见识到了一位教育研究者数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辍的责任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  她在分享中谈到的两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思考:一是,教研工作的核心职责是促进区域教学优质、均衡发展,要从关注比赛、关注名师的培养上聚焦到关注教师常态课的育人质量上来;二是,一线教师要像教育家一样,给予学生“再创造”新知的机会、培养学生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站在基层学校的副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刘燕老师的分享给了我颇深的启示:一是,从学校教研工作开展层面来看,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虽然之前在校本培训、学科组教研等工作中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总体部署方面思考不深、在抓实推进方面坚持不够,缺乏目标性强、切实可行的校本做法;二是,管理过程中对教研和培训的结合力度还不足,时常考虑到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参与教研人员结构单薄等问题,对研修的常态化落实不能持之以恒;三是,作为管理者,我们会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制定这样或那样的方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却很少耐下心来倾听教师的心声、和他们谈谈共同的愿景,从而在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上达到一定的共识。</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特别认同刘老师的一句希望:教师不要坐在那里等专家来教,而是要在自我的实践中成长,我们要相信教师的自我实践与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的确如此,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自己:一是,要有“教无定法,但是教学是有规律的”研究意识,以朴实的教育情怀做终身学习者;二是,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明确教师的任务,努力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三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给足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敢于用老师没有教过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做好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陪伴者。</p> <p class="ql-block">  <b>二、“设计”有法,为教师以学促育人质量提升精准支招</b></p><p class="ql-block"> 下午,吴希福老师为我们做了《教学设计:教学质量的保证》专题培训。吴老师是我们安康老乡,也是从我们安康走出的特级教师,简历介绍上他的头衔和成就很多,但从他近三个小时的分享中来看,这只是他几十年教育生涯中所获所得的冰山一角而已。</p> <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在他的ppt主标题下标注的是“和家乡优秀教师共勉”,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激励和期望,正如他的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的昵称那样,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有信仰是幸福”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的讲述很亲切,他从自己“终身追求奉献教育”的个人经历讲起,告诉我们要守好教学天地,做一个敢于思考、敢于干事的教育者,用自己的一生去写就自己的信仰;和我们一起分析了当今教师所处的6个时代背景,希望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学术水平,在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中,让自己成长得更好;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引导我们刷新了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设计技能。</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节既有思想引领,又有技术指导的培训,让我们在进行思想洗礼的同时,对教学管理、教学技能提升有了极大的促进。</p><p class="ql-block">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谈,我认为:一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育人观,敢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不放弃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要有“质量意识”和“提升质量的作为”,但不要局限于成绩分数上,要多在“育人”上下功夫;二是,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困难、竭力解决问题,着力在协调“教—学—评”的一致性上想办法,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方沃土;三是,如果条件许可,在执教工作安排上开展大循环教学,要为教师提供系统掌握教材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机会,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型学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多思考和实践一下:一是,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技能,而是俯下身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干劲儿,在当前课程改革了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改革的现况下,仍要做好个人的成长规划,做好厚积而勃发的准备,不要试图等待外力来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激发我们的内驱力,因为这是教师的天职和应该具备的本能;二是,我们应该围绕“教书育人”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学会教教材、关注学情、明确目标、做足准备,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过程更有实效、教学评价更加有力。</p> <p class="ql-block">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育之路虽漫长,但有名师指引定不迷茫、有同行者相伴终不孤单。愿我们以热爱为底色,以勤奋务实、实践反思为画笔,去绘制属于我们每个教育人的幸福人生!</p><p class="ql-block">(恒口 贺茂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