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照见“实”的强军内功 毕可弟

鲁霞客充能桩

<p class="ql-block">昨天的鸭绿江细雨如丝,我在丹东市人大宣讲“国家安全视阈下的破局三问”时,曾凝视江水思索:何为安邦固本之策?今日辗转至保定武警营区,我为党委支部书记培训班传授“立起新时代基层党代表的‘五好’样子”。目睹官兵在30度酷热中全副武装训练的剪影,触摸黑板报上新鲜的粉笔纹路,听陈荣华政委以“老实、朴实、扎实”凝练支队特色,忽然想起领袖“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谆谆告诫。原来,从国家安全的宏观破局,到基层建设的微观深耕,“实”之一字,始终是穿云破雾的密钥。那些被汗水浸透的体能服、反复擦写的黑板、一以贯之的“笨办法”,正以最朴素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强军内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基层的“实”:在粉笔灰与汗水中扎根</b></p><p class="ql-block">“基层是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在武警机动第六支队,这句话具象为旅领导与战士同穿体能服的背影,化作课堂上各级干部如“豆腐块”般整齐的坐姿,更凝结为每日更新的粉笔黑板报。当许多单位用色彩艳丽的水彩板报打造“永恒景观”时,这里的黑板却像“流动的思想江河”:清晨的训练标兵事迹还未干透,午后的防汛动员已跃然其上,傍晚的官兵心得又占满边角。这种“动态的实”,恰如领袖所言“真抓才能攻坚克难”:没有固定模板的投机取巧,只有对官兵思想脉搏的精准把握;没有应付检查的表面功夫,只有让组织声音与官兵心声同频共振的真心实意。黑板报的价值,远不止于宣传形式。它是党委支部的“喉舌”,更是官兵成长的“摇篮”。我从基层政工起步的文字生涯,便始于连队黑板报的粉笔启蒙,那时趴在木板前斟酌标题的深夜,与今日战士们围看板报讨论新闻的场景,跨越时空形成精神呼应。正如基石虽小却托举大厦,基层的每一件“小事”都蕴含着强军的“大事”:一次同训时的相互鼓励,一堂实课中的思想碰撞,甚至黑板报上一个写错又擦去的别字,都在无声中培育着“上下同欲者胜”的兵心凝聚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破虚的“实”:在形式主义镜像前的清醒转身</b></p><p class="ql-block">从沈阳飞往石家庄的某航班上,乘务员忙于向乘客推销物品,却不舍得发一瓶矿泉水,映照出“重利益轻实质”的病灶。这种浮躁风气投射到部队建设中,便催生了“水彩黑板报”式的怪象:精美的喷绘模板常年不换,光鲜的台账报表沦为“迎检道具”,却唯独少了与官兵血肉相连的“活思想”。对此,领袖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支队的粉笔黑板报,正是对这种病态的对症良药。它用“经常一擦写”的笨拙,对抗“一劳永逸”的投机;以“手写文字”的温度,消解“机器喷绘”的冷漠。就像训练场上旅领导带头完成三公里跑表,用湿透的后背诠释“看我的”的硬气;授课时讲到的“提高文字能力三个笨办法”,用一笔一划的推敲守住思想分量。这种“实”,是领袖“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要求的生动实践。真正的战斗力,不在标语口号的分贝里,而在战士磨破的作训鞋里;真正的凝聚力,不在汇报材料的辞藻里,而在干部与战士同喝的半壶绿豆汤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传承的“实”:从老部队到新征程的精神脐带</b></p><p class="ql-block">当陈政委说支队特色与老部队40集团军的“实”一脉相承时,我忽然读懂领袖“红色基因是人民军队命脉”的深刻意涵。三十年前连队黑板报上用粉笔描红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今日营区“老实朴实扎实”的特色,本质上都是革命传统的当代转译。这种“实”,是战争年代“小米加步枪”的拼搏基因,是和平时期“甘坐冷板凳”的奋斗本能,更是“发扬优良传统,提高基层建设质量”要求的具体落位。在AI写作冲击文字工作、数字化管理成为趋势的今天,我今天在课里分享的练笔“三个笨办法”和协调的“五先五后”机制,看似“不合时宜”,却守住了最珍贵的“人”的质感。就像粉笔黑板报拒绝速成,真正的能力提升需要“笨功夫”,真正的协调艺术需要“慢琢磨”。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姿态,如同领袖所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从丹东人大的国家安全讲堂,到保定的基层黑板报,我看见无数“实”的因子在流动:这是妻子清晨包饺子的烟火温情,是航班波折中坚持写作的职业坚守,更是千万官兵用“老实做人、朴实做事、扎实治军”托举起的强军梦想。</p><p class="ql-block">暮色浸染营区时,新一期黑板报正在绘制,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与器械场的呼号声交织成生命的节拍。那些被反复擦写的黑板终将泛黄,但“实”的精神永远年轻,它是穿透形式主义迷雾的阳光,是扎根基层土壤的根系,是流淌在人民军队血脉中的强大内功。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愿我们永远相信:真正的强大,生长于“实”的土壤;真正的辉煌,铸就于“干”的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