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28日下午完成索马里之旅,乘机前往尼日利亚。航班经停吉布提,然后飞往卡塔尔首都多哈,转机飞往尼日利亚经济之都:拉各斯。旅行之累,累在登机、经停、转机然后扺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尼日利亚,非洲千年古国,非洲人口第一大国,非洲第一大经济体,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投资国。</p><p class="ql-block"> 拉各斯是西非第一大城市,拥有超过2000万以上的人口。有50几万中国人在这座城市居住,因此吃、住、行较为方便。</p> <p class="ql-block"> 行程紧张,没在拉各斯久留,直接驱车二个小时前往历史悠久的古镇:巴达格。预约了一场西非地区最著名的巫毒教庆典。早有耳闻,今日所见,算是完成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 巫毒教文化丰富多彩,这是尼日利亚巫毒教的“赞比托面具舞”</p> <p class="ql-block"> 舞者全身覆盖由干棕榈叶、干稻草等制成的厚重覆盖物,形似草堆,顶部常裁面具,有时叶子会染成不同颜色以象征特定意义。在乐器打击乐伴奏下,舞者快速旋转、舞动,草堆飘起似巨大飞碟,通过旋转产生视觉错位,仿佛无形灵魂在舞蹈。</p> <p class="ql-block"> 西非地区巫毒教有着广泛影响,是西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巫毒教的庆典表现,因地区、时间和具体仪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p><p class="ql-block"> 尼日利亚的“赞比托面具舞”源自奥古人的重生信仰,认为祖先的神灵可以借助人与生者取得联系,旋转的舞蹈动作代表着神灵的灵动与活力,也象征着对邪恶力量的驱逐和对社区的净化。</p> <p class="ql-block"> 表现完毕打开面具里面空无一物,其秘密就是身材瘦小的人藏在厚重外壳里舞动。非洲很多地方的面具舞,舞者的装饰、面具都是在密室中完成,当地人也不能进入,从而保证面具舞的神秘性。</p> <p class="ql-block"> 巫毒教起源于16世纪,被贩卖到海地的非洲黑奴把一些非洲原始宗教带到了那里,与当地的土教、天主教等混合,逐渐形成了巫毒教。</p><p class="ql-block"> 庆典仪式上的鼓手</p> <p class="ql-block"> 非洲人的打击乐铿锵有力,一块槽钢也成了他们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 非洲的儿童音乐细胞可能与生俱来,表演欲望非常强烈。</p> <p class="ql-block"> 小小摄影师,很认真在拍摄。</p> <p class="ql-block"> 巫毒教认为现存的天下万物都不过是一种表象,其背后还有更重要的灵魂力量在活动。信仰是力量源泉,特别在非洲地区,是支撑他们活着的动力。生活虽艰辛,但明天他们永远在期待。</p> <p class="ql-block"> 拉各斯位于几内亚湾沿岸,由奥贡河河口地的6个小岛和大陆部分组成,渔业资源丰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起了个早,驱车2小时前往拉各斯的艾佩渔市场。</p><p class="ql-block"> 正在修船的渔民</p> <p class="ql-block"> 捕渔的船还未扺达,准备为渔船卸货的村民用塑料盆排起了长队。</p> <p class="ql-block"> 渔市场拍摄很不顺利,当地人十分反感並遭驱离。无奈,只能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 渔市场上还有卖鳄鱼</p> <p class="ql-block"> 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是该国制造、加工、金融、证券、保险、港口、航空、教育、文化设施的集中地,是尼日利亚和整个非洲的一座重要城市。没想到,如此美丽,可圈可点的大都市,却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上贫民窑座落在此,规模之大、场景之惨、百姓之难直接巅覆了我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贫民窟位于拉各斯边缘沿海地带的马可可泻湖中,与陆地相连,大部分建在泻湖上。下午前往拍摄,晚上回到宾馆久久难以入睡,不知如何表达内心之感受。</p> <p class="ql-block"> 进入马可可水上贫民窟拍摄,立马会被乌黑的湖水、飘浮的垃圾所包围、窒息难忍。这里没有排污系统,所有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湖中。这里医疗资源匮乏,疾病肆虐。在我看来,人间地狱应该就是它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一位贫民窟的小伙子在水里拣垃圾以维持生计。</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这一刻崩溃了:一个走路还踉镪的幼童,看到盆里的生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鱼大嘴小,鱼不断从他嘴上掉到地上,幼童不断重复拣起往嘴里送。此时此刻,语言巳显苍白,心中就如遭到电击一样难受。</p> <p class="ql-block"> 马可可贫民窑,政府估计人口约20万到30万之间。18世纪这里曾是渔村,后来被城市扩容吞并。拉各斯的经济增长迅速,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但城市生活成本高、土地资源少,大量前来城市淘金的打工者,他们付不起房租,只能在昔日的渔村房搭建简易木屋居住,逐步向泻湖搭建,久而久之,形成了超大规模的世界级水上贫民窑。</p><p class="ql-block"> 小舟是水上贫民窑的主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 陆地上的贫民窑相对于水上的高脚屋,还是安全很多。</p> <p class="ql-block"> 贫民窟里的修鞋铺</p> <p class="ql-block"> 这里好像是贫民窟筒易的医疗诊所</p> <p class="ql-block"> 这家是卖猪头肉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贫民窟里的手机充电站。方便了很多家中没有电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陆地上贫民窑迷宫般的小巷,大人小孩无事可干,发呆的目光与时光作伴。</p> <p class="ql-block"> 贫民窟里生活用水的取水站。</p> <p class="ql-block"> 独木舟是人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生活在马可可水上贫民窟的人,没有独木舟几乎寸步难行。撑独木舟运输物资、接送客人,是当地人谋生的主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 简易木筏或漂浮物,对一些条件更贫困的家庭来说,也是他们首选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 水上贫民窟就是一个小社会、一座水中之城。流动的商船,为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提供各种物资、食品。</p> <p class="ql-block"> 贫民窟里的美发店</p> <p class="ql-block"> 贫民窟里的电器铺</p> <p class="ql-block"> 马可可水上贫民窟里的学校,入学率不高,很多家长因需要孩子捕鱼干活不让孩子上学。</p> <p class="ql-block"> 人口众多的贫民窟只有少数几所小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有限,教师代遇低,月薪折人民币才80元。大部分老师都是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贫民窟的百姓,上帝没把他们遗忘,赐予了他们丰富的渔业资源。家庭里的男人主要以捕鱼为主。</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只捕获的巨大海龟在做晒干处理。</p> <p class="ql-block"> 女性在家制作熏魚,然后拿到市场去买,以换取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 这家主要做油炸食品</p> <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我曾去马来西亚仙本那拍摄海上吉普赛人巴瑶族,当时这些以海洋为生,没有国籍、大多居住在泻湖的水上高脚屋中,其生活之艰辛深深震撼了我。今日马可可水上贫民窟所见,可谓是有过之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 纵横交错窄小的水道,独木舟成了儿童唯一玩耍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当拉各斯以“非洲经济引擎”的姿态崛起时,这座漂浮在污水粪便之中的“水上地狱”,以自己卑微的方式见证着现代化进程的残酷和对现代城市的讽刺。</p> <p class="ql-block"> 政府也试图拆除以改善城市面貌。但强制搬迁拆除引发了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量居民无家可归。</p> <p class="ql-block"> 这种用塑料布包裹的简易高脚屋,在雨季、台风来袭时会很脆弱。</p> <p class="ql-block"> 水上高脚屋还在不断扩大、翻新。对有条件的住户,现在翻建成本肯定比陆地便宜很多。</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贫民窟里的百姓,苦並快乐着。也许他们不能改变现实,但可改变自己。高脚屋的对面,几内亚湾边上的拉各斯:高楼耸立,风光秀丽;它的对面:马可可水上贫民窟,犹如一块溃烂的伤口,散文着阵阵恶臭,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公。</p> <p class="ql-block"> 2022年,马可可水上社区重建项目被提出,计划建成一个包括住房、娱乐、商业和教育设施一系列的大型水上社区,包括部分为漂浮建筑、部分为高跷建筑以及水上公园。理想很丰满,现实更骨干,资金投入巨大,不知该项目能否实现。我由衷期待一个全新的马可可呈现给世界,也希望如果再有机会来拉各斯,能以一个游客和观光者的身份来此享受它独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二天时间在拉各斯行摄,吃住行极为便利,中国人在拉各斯影响力巨大,他们在这块富饶、资源巨大、需求旺盛的大地上,用辛勤的汗水收获着丰厚的财富回报。</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飞机,从南到北,来到尼日利亚北部最大的城市:卡诺。</p><p class="ql-block"> 卡诺是尼曰利亚北部工商业重镇,是豪萨古文化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前往豪萨族的落卡贝阿村。该族第12任酋长在家接待了我们,並与我们合影留念。(酋长不是什么大官,小的就如中国的村长,除非有些特别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 该村是卡诺马戏世家阿布巴卡尔家族所在地。50年代,阿布巴卡尔创办的动物马戏团,名燥一时。从驯蛇开始,直至大象、狮子等大型动物,后因政府禁止私人收养大型动物而暂停。 </p><p class="ql-block"> 该村的后辈还在传承着先人的精神,驯服蛇等小型动物,通过表演获得一些回报。</p> <p class="ql-block"> 村上的儿童手捧木片制作的古兰经,这是他们接受的传统教育。在非洲很多地方,没有印刷的书藉,祖先们就会把文字刻在木版上,经久耐用。</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理发店。</p> <p class="ql-block"> 下午前往尼日利亚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库米巿场拍摄。市场起源于16世纪,当时便是进出撒哈拉沙漠骆驼商队的歇脚处,是当时大西洋到尼罗河之间的重要商贸场所,它连接了西非、北非和东非地区的商业通道。</p> <p class="ql-block"> 穆斯林的祈祷时间,市场上,商贩放下手中的活,向前先圣的方向膜拜。</p> <p class="ql-block"> 拥有几千个商铺、占地16公顷的古市场,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场所,它承载着尼日利亚最大民族豪萨族的文化和传统,它如同一部活的历史书,将1000多年的商脉、传统文化镌刻在了红土街巷之间。</p><p class="ql-block"> 市场上传统的洗澡房。</p> <p class="ql-block"> 库米古市场没有现代化市场那样清晰的布局和通道划分,摊位密集,如迷宫一样复杂难辨,没有地陪进去了会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 市场除了市民所需生活资料外,主要售卖当地的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手工制品。</p> <p class="ql-block"> 市场上虔诚的穆斯林在阅读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 市场很土很落后,似乎在停留在那个时代。它的价值在于:见证了西非地区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如奴隶贸易、殖民统治以及地区政治经济的演变,为后人了解西非的过去提供了珍贵线索和依据。</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卡诺成了欢乐的海洋,市民身着民族服饰,走上街头,庆祝和欢渡开斋节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卡诺中央清真寺欢乐的市民。</p> <p class="ql-block"> 昔日富拉尼王朝,第15任埃米尔皇宫(伊斯兰教精神领袖的居所)大门。武装卫兵和身着红色长袍的皇家卫队共同把守。</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无法进入拍摄,一位皇家卫队的武士直接把我带进皇宫。一边走一边向我介绍,一句英语也听不懂的我,只能装模作样在认真听讲,嘴里还不断吐出“ok”以示明白。</p> <p class="ql-block"> 皇宫内专业文艺表演在进行,皇家卫队武士拨开人群让我进入拍摄,享受了外国记者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 坐在先祖埃米尔像下,感受领袖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地陪特意安排我们参加豪萨人的传统宗教仪式“博里”。仪式上,祭司们通过狂喜的舞蹈仪式与神灵沟通,希望以此引导和维护国家统治,同时博里仪式还肩负着保护社会免受邪恶力量侵害的重任。此外仪式还具备治疗疾病和占卜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仪式只能在晚上空旷的大地上举行。汽车开了二个小时来到现场,古老陈旧,很有年代感的扩音器助着部落老人在嘶哑的弹唱。</p> <p class="ql-block"> 仪式过程中,祭司们通过舞蹈进入狂喜或附身的状态,他们相信在这种状态下,神灵会附身,从而使他能够传达神灵的旨意,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夜已很深,仪式似乎没有结束的意思,经了解今晚主祭司出场时辰还未到。我们只能提前撒离。说实话,有些文化特色,了解一下就足矣。没有特定的氛围以及充分的了解,你就是雾里看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昨晚未登场的主祭司来到我们的宾馆,给我们展现他们的登场服饰。非洲人真的很朴实。</p> <p class="ql-block"> 今天从卡诺驱车二个多小时前往尼日利亚北部城市扎里亚。该城建于14世纪,是古代豪萨王国的都城。该城今日举行的杜尔巴节是我们此行尼日利亚拍摄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杜尔巴节是豪萨穆斯林开斋节后举行的最隆重的节日。杜尔巴节起源于14世纪,最初与富尼拉帝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当时为保护酋长国,每个贵族家庭都通过组建私人武装来保卫酋长国,这些私人武装每年会聚集在一起参加阅兵式,展示他们的马术和格斗技术,显示他们保护酋长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埃米尔皇宫内,卫士正在给马精心装扮,整个仪式,马是展示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世纪以来,杜尔巴节是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最隆重的传统盛事,也被联合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埃米尔皇宫广场,节日盛装的市民把看台堵得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 这里成了彩色的海洋,身着豪萨民族传统服饰的市民争先恐后,想进入观礼台。</p> <p class="ql-block"> 扎里亚曾是豪萨七城邦之一,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酋长统治。</p><p class="ql-block"> 埃米尔在多重警卫的保护下,在杜尔巴节现场。</p> <p class="ql-block"> 贵族们的私人武装在皇家广场接受埃米尔的检阅。</p> <p class="ql-block"> 木棍方队进入皇宫广场,他们边行进边打斗,广场上尘土飞扬。</p> <p class="ql-block"> 贵族、酋长的家丁簇拥着他们的老大进入广场。</p> <p class="ql-block"> 贵族、酋长们策马走向主席台,向埃米尔致敬。</p> <p class="ql-block"> 这些仪式集中体现了豪萨人的团结和对埃米尔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 杜尔巴节最重要的部分是阅兵式,不是展现现代化的兵器,而是保留了传统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些贵族、酋长的后代,与生俱来就有贵族的范。</p> <p class="ql-block"> 置身于彩色舞动的广场,感受着热情、狂欢、潮水般的人浪汹涌,此时,拍摄已不重要,用心去倾听、触摸这个民族的心跳,好像穿梭在时空隧道,回到了中世纪的豪萨人时代。</p> <p class="ql-block"> 这是标准豪萨人的装扮。豪萨族是尼日利亚第一大民族,在政坛有举足轮重的地位,多位总统、将军出自豪萨族。尼日利亚2.3亿多人口中,有250多个民族,是个标准的多民族国家。尼日利亚政局稳定,内乱较少,与豪萨人的铁权统治也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拍摄完杜尔巴节,返回卡诺,整个非洲的行程也近尾声。</p><p class="ql-block"> 一天时间在卡诺拍摄了二场尼日利亚北部最具民族特色的精粹。</p><p class="ql-block"> 沙罗仪式,是尼日利亚北部富拉尼人的传统成人礼。仪式主要用于考验年轻男性的勇气、耐力,以证明其具备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能力。</p> <p class="ql-block"> 沙罗在富拉尼语中意为“鞭笞”,仪式的内容是年轻男性自愿接受鞭笞,由专门的“鞭笞者”用长而细的木棍鞭打身体的上半身,受刑者需保持镇定,不能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最好能面带微笑,以此展现男人坚韧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 仪式的核心是年轻男子排成一排,由酋长挑选专门的打手进行鞭笞。</p> <p class="ql-block"> 完成沙罗仪式后,青年被视为正式成年,获得择偶和结婚的权利。仪式象征着他们已准备好面对生活的挑战,可以为家庭和族群承担责任。</p> <p class="ql-block"> 沙罗仪式目前存在争议,政府认为过于残忍,已正式禁止这一习俗,但远在政府监管外的村庄,仪式还会偷偷地进行。</p><p class="ql-block"> 被鞭笞的小伙子身上的伤痕。</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专门前往拍摄豪萨人的自由搏击,他们叫“Dambe”。</p><p class="ql-block"> 起源于西非地区的豪萨族,可追溯到古代,最初由豪萨族的屠夫和牧民进行,用于展示力量、耐力和战斗技能。</p> <p class="ql-block"> 比赛中选手只能用单臂挥拳,另一手用于招架,出击的手臂上会用布条和麻绳捆挷,以增加拳头威力。比赛为三个回合,没有时间限制,若对手被击倒、膝盖、身体或手接触地面,则被叫停,进行下一轮。</p> <p class="ql-block"> “Dambe”是豪萨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在文化节日和庆典时举行,是男人展示力量和勇气的平台,很受豪萨人的欢迎。在卡诺,每年有超过300场这样的比赛。</p> <p class="ql-block"> 比赛双方的选手在等待上场。</p> <p class="ql-block"> 赛场外的商贩,感觉画面很有意思,典型非洲人的创意,拍照留下记忆。</p> <p class="ql-block"> 尼日利亚行程结束了,未曾想到在尼日利亚能收获、领略如此丰富和精采的人文大餐。正如英国作家奈保尔在访问尼日利亚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每一天,我都仿佛置身于一场从未到过的,被形形色色的人群、五彩斑斓的视觉冲击的场景中……</p><p class="ql-block"> 20天的非洲行程完美收官了,从南苏丹到索马里,再到尼日利亚,捕捉了很多未曾有过的照片,收获了无数的精彩和欢乐。非洲,每次感觉意犹未尽,它的原始、质朴、纯粹总是令人神往,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5.20写于常州</p>